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1064879863
16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高端网站建设 >  推荐几个冷门但是很高仿的议论文人物素材?


推荐几个冷门但是很高仿的议论文人物素材?

发布时间:2019-08-23 11:35:19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谢邀(为什么作为一个小白,却有这么多人邀请我,虽然大都是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光推荐干巴巴的名字有什么用呢,你得靠阅读才能把他们填充得有血有肉啊。关键在于你讲的故事是否新颖是否贴切,而不是人物是不是偏得谁
推荐几个冷门但是很高仿的议论文人物素材?谢邀(为什么作为一个小白,却有这么多人邀请我,虽然大都是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光推荐干巴巴的名字有什么用呢,你得靠阅读才能把他们填充得有血有肉啊。关键在于你讲的故事是否新颖是否贴切,而不是人物是不是偏得谁都不认识。否则你胡编不就好了(≧▽≦)
下面正经给个建议。
多读读甚至背一些古文。诗经,史记,古文观止什么的, 回报率非常高的,对字词、成语、古诗、文言文、作文甚至历史都大有好处。
积累得多了,你在考场上的素材自然会跟别人不一样。比如,写痛苦中奋发的,别人都写 报任安书,你就可以引几句 胡笳十八拍,老师保证会眼前一亮。总共阅卷就没几分钟,只要你语言过得去也没离题,这一亮至少会有三分差距。~( ̄▽ ̄~)~泻药,如果你们班上没有粉丝的话,那他应该就符合你的要求了

第欧根尼?

你可以从反面人物身上发现其他闪光点。

比如,严嵩爱老婆。。。。。

戚继光贪污腐败。。。。。

谢邀。看哲学。
著作提供正面素材。人物经历提供反面素材(笑……
王阳明。
不算太冷,高仿还行,就是不熟不要轻易动笔。

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看过《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这些电视剧呢?这些都是由张恨水先生的小说作品改编而来的。张恨水先生可是爷爷那辈追过的明星作家~如今他已经被写进了文学史,是当之无愧的通俗小说大师。那么这位作家是怎样的性格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张恨水先生的一些故事。

“必须‘加油’才能跟上时代,理解时代。”
张恨水著作颇丰,一生留下三千余万言的煌煌巨著。在他创作的高峰期,每天上午九点开始写作,有时一直要工作到深夜十二点,紧张的创作之余只有偶尔和夫人去听场京戏或看个电影才是短暂的休闲时光。但即使是在紧张的创作活动下,他每晚也总要看一两个小时的书,他说:“必须‘加油’才能跟上时代,理解时代。”
【用法解析】
适用于自我进取,努力奋斗跟上时代的步伐,阅读开阔视野等立意。如2014年四川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2012年福建卷《运动中的赛跑和人生中的赛跑》。示例:时代总是滚滚而去,人们是在它的浪涛中被裹挟着踉跄前进还是能够奋勇向前成为中流击水的弄潮儿,张恨水先生给出了他的选择:“必须‘加油’才能跟上时代,理解时代。”他在勤奋笔耕之余坚持以阅读充实对时代的认识,因此他的作品饱含着当时人民的血泪和希望,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性,直达人心。

“今国难临头,必兴语言,唤醒国人。”

张恨水生活在一个烽火硝烟的时代。九一八国难到来之后,张恨水遗憾于自己“百无一用”的书生身份不能为国家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因此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以笔代刀,转变方向开始写抗战小说,要以语言唤醒国难临头下懵懂的国人。他在自费出版的《弯弓集》自序中表达了一个作家独特的爱国心声:“今国难临头,必兴语言,唤醒国人。”

【用法解析】

适用于文学的力量,爱国精神和行为,不同职业各有优势等立意。如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2017年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示例:总有人在欣羡那能够搅动风云的历史人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吗?张恨水先生认为各人应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所能,以这样的方式为祖国尽一份微薄之力。因此他以小说为武器,立足于自己的职业,以文字启发民智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情绪,这何尝不是一种战斗?

“都是在为我做义务广告。”

张恨水性情幽默,经常调侃自己,处在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下。别人贬低他作品是只讲风花雪月的“鸳鸯蝴蝶派”,他一语双关回答说:鸳鸯、蝴蝶和人类关系融洽,有何不妥?面对别人对他作品的非难,张恨水的儿女们十分不满,而作为当事人的他却幽默安慰道:“不管是捧我的,还是骂我的,都是在为我做义务广告。”

【用法解析】

适用于幽默面对生活,转换视角发现挑战背后的机遇,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等立意。如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2013年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示例:张恨水的小说深受读者的喜爱,但也免不了一些故意非难的言论,面对亲友的愤愤不平,他以幽默安慰:“不管是捧我的,还是骂我的,都是在为我做义务广告。”幽默可以为他人的思绪开辟一片晴空,也可以为自己的困境找到一条出路。

以上内容出自作文纸条APP,这里有一群一起奋斗的小可爱(●'?'●)

勃朗特三姐妹

这三个小姐姐简直就是议论文的万金油呀

任何和苦难/磨砺有关的题材都可以用到她们

你可以把她们当做一个群体来写,也可以单个单个地写她们

最最重要的是,买三赠一

写她们仨还附赠一个反面例子

--她们荒废学业一蹶不振勾搭有夫之妇而被打最后酗酒吸毒身体被掏空因此挂掉了的弟弟威尔

语文老师一枚,给你推荐几个冷门但是高仿的议论文人物素材:

我已经把大量名言和典例整理成素材文档,如果需要,请加微信:wslizhaizhu

1. 1983年,黄永玉写信给戏剧大师曹禺,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他仰慕,同时也在信中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曹禺接到信后,视若珍宝,夹在相簿里反复翻看,还叫来妻女和他一同阅读,最后还把那信装裱起来,挂在墙上。随后,曹禺回了黄永玉一封信,感谢他的坦率和真诚。

这段素材出现了两个大师:黄永玉和曹禺,可谓大师之间的佳话。两人都很坦诚,也都很直率,因此,最后竟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了。非常适合用在“坦率”“包容”“惺惺相惜”“真正的友谊”等作文主题中哦!

2.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些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开口闭口都是人家美国如何如何。一天,有人在吹嘘美国如何好,黄永玉接过话头说:“美国确实厉害,连乞丐都穿西装!而且他们都有学问,全说英语!

这段素材简短典型,适用于“文化自信”“揶揄和讽刺”等作文主题。你值得收藏哦!

3. 许衡曾在盛夏时赶路,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有一棵梨树,众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不摘梨解渴?”许衡答:“不是自己的梨,怎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这是真正的君子之风,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因此,也是一段冷门却高仿的素材。适用于“自律”“修养”“风范”等作文主题,相信我,这样典型高仿的素材,写作文能够用出来,一定可以夺人眼球的。

4. 自亚马逊上市之后,贝佐斯会像巴菲特和芒格一样,每年给股东写一封信,每年的致股东信后,都会附上1997年写的第一封致股东信。是为了告诉股东,我们没有变,二十多年来,我们都在做着最初想做的事。

看完这段素材,你会知道什么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什么叫做“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何出发”。因此,这是一段冷门但非常高仿的素材,适用于“坚守”“不忘初心”等作文主题。

5. 欧阳修和朋友出游,见到一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请你们尝试描述一下这事。”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笑说:“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二人说:“那你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

这段素材适用于“简洁和冗长”的作文主题,比较冷门,但非常高仿,所以,你值得收藏!

6. 1888年的一天,契诃夫乘火车旅行。途中,正当他准备去火车过道中抽烟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一位旅行说了一句非常生动的话。契诃夫想把这句话记下来,却发现身上忘了带纸和笔,一时无比郁闷。突然,他灵机一动,划了一根火柴,燃烧一小段后掐灭,用火柴棍上的炭黑把这句话写在了车票上,这才如释重负。

这段素材适用于“积累”“习惯”“智慧”等作文主题,冷门却高仿。比如,写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智慧”时,可以以“智慧是瞬间蹦出的心灵火花”为题,用契诃夫这个例子去论证。

感谢亲们的点赞,来更新啦!大家也可以关注寨主的微信公众号:中高考作文

7. 英国航海钟发明者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 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远远小于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这是一段小众而又经典的人物素材,适用于“专注”“追求极致”等作文主题。当下有一个很火的概念,叫工匠精神,其实哈里森的这个例子,就是工匠精神的最好写照。

8. 拿破仑一生战功赫赫,曾率军五次击败反法同盟,铁蹄踏遍欧洲,但这一切都随着滑铁卢之战的失败而烟消云散。荣誉如过眼云烟,临死前,据说拿破仑曾对人说:“我曾统领百万雄师,现在眼前空无一人;我曾横扫三大洲,如今却无立足之地。耶稣远胜于我,他没有一兵一卒,未占领过尺寸之地,他的国却建立在万人心中。”

耶稣所创立的基督教,以信仰为武器,征服了欧洲,永远在万人心中立国,这是拿破仑终其一生都无法做到的。死前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因此,这段素材适用于“信仰”“反思”“不朽(不败/不可战胜)”等作文主题。

来更新了,更多作文素材,可以关注寨主的微信公众号:中高考作文

9.国画大师黄永玉洒脱不羁,经常干出一些不合世俗的事情,有人对此愤恨不已,不断在网上诋毁大师。黄永玉知道后,付之一笑。旁人问为何不计较,大师说,我的心、手都忙,顾不上琐碎的恶意。

这段素材简短别致,展示了大师风范,适用于“豁达”“不计较”“忙碌”等作文主题。因此,这是一段适用范围广、冷门却又高仿的素材,可以摘抄哈。

继续更新几段高仿好用的作文素材,大家也可以加入我的语文QQ群:758065613 QQ群名字叫:中高考语文

10.有一个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禅师说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何须我度?”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禅师说道:“我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适用主题:独立和依靠。

11.《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把螟蛉幼虫存搬进窝里,过段时间窝里就有小蜾蠃飞出。古人误认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生育,不产子,于是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不相信蜾蠃无子,决心亲自观察以辨真伪。他找到一窝蜾蠃,发现雌雄俱全。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泥巢中产卵。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陶弘景揭开了千年之谜。

适用主题:表象和真相,实践,求真。

12.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着,而不为执着所累,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适用主题:自在,素养,修养。

1.我整理过很多这样的作文素材,已经形成文档,如果需要请加微信:wslizhaizhu

2.我也会经常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作文素材,建议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中高考作文

占坑,高考后详答

不是说瞧不起王阳明索尔仁尼琴什么的,但我们先审题好吗。。不仅要高仿,而且要冷门(其实不冷门就意味着不高仿了)

拜林贤治所赐,现在全国人民都会用索尔仁尼琴珂勒惠支惠特曼了

个人感觉这个版本高考还是偏国风点,因此积累的都是传统文化方向的素材。

举个栗子,最近看董桥《旧情结构》,傅心畲的素材确实够冷门。

还有二十几天,高考后详答

下面来分享两位议论文人物素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尔德·达尔:击败J.K.罗琳的文坛巨匠

罗尔德·达尔(1916-1990),挪威籍的英国杰出儿童文学作家、剧作家和短篇小说作家。求学期间,他擅长运动,是学校壁球队的队长,还是学校足球队的成员,十分受人欢迎。其后,他逐渐喜欢上了摄影。一家名为吉百利的巧克力制造厂偶尔会寄新的巧克力产品到他的学校让学生测试味道。达尔常常想自己发明一些新的巧克力,最后,巧克力没有做成,却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出了《查理与巧克工厂》一书。

他的作品构思奇特,情节紧凑,在每个故事的一开始就打破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常规对应,给人一种或幽默或荒诞或机智的美感。达尔曾经说过:“我热衷于教孩子们学会读书,使他们对书感到惬意而不是畏惧。书不应该让人感到畏惧,而应该有趣、令人兴奋、奇妙无比,养成读书的习惯会让人受益无穷。”他的作品,令无数孩子和成年人着迷,在英国人心中“最喜爱的作家”中,他的名字高居榜首,连《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也只能位列其后。

角度一:兴趣丰富人生。广泛的兴趣和充分的努力能塑造丰富的人生。航行于人生的海面,兴趣便是我们的风帆,它将助我们乘风破浪,到达生命的彼岸。罗尔德·达尔兴趣广泛,求学期间,他擅长运动;其后逐渐喜欢上摄影;巧克力公司的新品测试,让他想着发明新的巧克力,结果却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如此广泛的兴趣给予其巨大的精神财富,促使他不断努力探索,最终在文学创造领取取得了光彩夺目的成就。

角度二:创作来自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罗尔德·达尔想做巧克力,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出了《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一书;二战期间飞行员和间谍的经历,成为他的作品《利比亚上空的激战》《你只能活两次》的生活素材。真实的个人经历和深切的生活体验,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也成就了他这位杰出作家。

角度三:打通现实和幻想之门。在常人的眼里,现实和幻想是遥不可及的。然而,罗尔德·达尔却以教孩子们学会读书为使命,用紧凑的情节,幽默荒诞的构思和机智的美感,打通了现实与幻想之门,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读书欲望,其作品令无数孩子和成年人着迷,使他成为英国人心中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适用话题:兴趣、热爱生活、现实和幻想、学会读书。

写作示例: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寂寞也是一种幸福。可是,怎样才能让那些精神食粮成为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最爱呢?罗尔德·达尔给出了科学的回答:叫孩子们学会读书,使他们对读书感到惬意而不是畏惧。这样,孩子们一旦喜欢上了读书,他离学会读书就又近了一步。他的作品成功地实现了让孩子们对读书感到惬意的愿望。


刘震云:一辈子就干一件事

刘震云,生于1958年,河南新乡人,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他种过地,当过兵。1978年参加高考,以河南省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中文系就读。代表作品有《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温故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其中《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刘震云推出首部女性视角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其作品《手机》《温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先后被冯小刚导演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一地鸡毛》被改编成电视剧。

刘震云并不觉得获奖有多么重要,《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后,他的反应是:“第一,不报不重要,报了也不重要;第二,得了不重要,不得也不重要。因为这对我的作品没有影响。得了也行,不得也不会多沮丧。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得了可以买西红柿,不得,吃茄子也很好,锦上添花而已。”

这位文艺圈的牛人作家用这样的有一句话评价了自己:“直到现在为止 ,我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编瞎话’。”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角度一:淡泊名利,真实地生活。母庸质疑,刘震云是一位高产且高质的作家。他每隔几年便有一步作品问世,每一部作品都可圈可点,有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收获了很多赞美和众多奖项。他与莫言站在中国文坛的两端,一位是荒漠深处奔驰的骏马,一位是从乡土淳厚处起飞的雄鹰。但他却认为,得不得将不重要,收获名利只是对生活的锦上添花。他把带给自己巨大成就的写作事业称之为“编瞎话”。他对待名利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伟大作家的真实性格。

角度二:作家的职业担当。一位舞者,需舞出灵魂;一位歌者,需唱出情感;一位作家,需写出本真。从《一地鸡毛》到《我不是潘金莲》,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刘震云保持着对现实的敏感,一直在实践,承担着作家的责任。他始终走在民众的前端,描摹生活中最真实、最深处、最本质的东西。他的笔透过浮华,直指黑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准则,有些人走着走着便忘了来时的路,刘震云却一直在坚守着,始终记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捧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的担当,一个作家的良心。

角度三:专注、执着、坚持。“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专注者成,浮躁者衰。专注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缺乏专注,即使立下凌云壮志,也绝不会有所收获。因为专注,雕塑家罗丹成就了一件件惊世的作品;因为专注,屠呦呦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攻克了医学难关。刘震云戏说自己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瞎编话”。“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一辈子只专注于一件事,他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适用话题:责任与担当、专注于执着、做生活的有心人、平常心、淡泊

写作示例:淡泊是孔明躬耕南阳的身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安逸,是庄子“吴江曳尾于途中”的空灵。他们的淡泊都存在于山水田园之间,而刘震云的淡泊则是身处闹市之中,他的淡泊是别致的。茅盾文学奖的分量不言而喻,可对于刘震云来说,得与不得不过是吃西红柿还是茄子的区别而已,作品不会受任何影响。在文学的碧空中,刘震云没有骄傲,没有狂喜,只有淡定、从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继续挥洒着笔墨前进,留给世人的只是一个别致的淡泊的身影。



就酱。记得点赞哦~


民国除了鲁迅,老舍这些众所周知的文豪,其实还有很多立于天地间的先生们。

他们各有各的风骨,或许小节有亏,但大节不乱!

傲骨狂徒 刘文典

先生原名文聪,字叔雅。是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所讲授课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1.

先生放言:“普天下真正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刘文典,半个天下人共分之。”先生的“”是真的。

所谓“狂”无非是把自己这门学科看成“天下第一”,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这门学科就没了!

这种“舍我其谁”的狂傲、气概,其实是显示了学术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的学术,文化承担意识。

适用话题:文化传承;责任感;狷狂

(1)中国古典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叶嘉莹

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

——陈忠实

释义:农耕事务可以使我们安身立命,但唯有经书可以让我们家族在世间传承不息。

89岁的叶嘉莹教授,为了传承的责任,仍然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书写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尽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2)与狂相比,我觉得他这个人还是比较傲的,相比之下,“傲”字更准确一点。他的傲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学问是可以传承下去的。所谓的狂就是因为傲,而傲又是因为他有本事。

2.

陈立夫和蔡元培上书蒋介石力荐赋闲的刘文典担任教育部部长,但刘文典断然回绝了两人的好意。在后来给儿子刘平章的一封信中他写到“只有终身之教授而无终身之部长,我决定北上到北大去教书

这短短的一句话令刘平章先生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这个事情告诉我,做人要有本色,要从事一些终身的职业,我这一生就是牢记了这句话,老老实实地干活,老老实实地做人”。

适用话题: 淡泊名利;从一而终;身教

(1)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

释义: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 罗曼·罗兰

(2)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2?”答曰:“我常自教儿。”

释义:谢安的夫人教育儿子,她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见过您教导儿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是用自身的言行教导儿子的。”

(3)其身正,不令不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释义: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3.

蒋介石上台后不久,到安徽巡视,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蒋到安庆前,曾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并发表演讲。

先生当时任安徽大学校长,他断然拒绝,坚守“大学不是衙门” 不需要向权贵献媚的原则。蒋介石按计划到安大视察时,校园里到处冷冷清清,没有预料中的“欢迎如仪”的隆重场面,甚至连学生都没碰到几个。先生更是连面都不露,只是派了几个人来接待。

适用话题:文人风骨;不畏权贵;原则

……

还有很多内容在公众号:双语逃脱计划。

每周都会为您准备:时事热点/电影/名言/人物素材/专题素材哦!

我今年天津考生,这一句偶然看到觉得挺好的就记下来了

记了一个月

高考

第四题完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来自迅哥儿

叶嘉莹: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关注微信公众号“作文素材吧”,获取更多优质作文素材。)

2018年6月,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做了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

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提起叶嘉莹先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朗读者》中那个气质卓越,文采斐然,连主持人董卿都要亲切地称一声“先生”的老人。

事实上,叶嘉莹先生的正式身份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

同时,她还是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也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2018年4月,叶嘉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

人民日报评论她:“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叶嘉莹不喜欢被人们称为才女,倒是愿意接受一个颇具古典色彩的称谓——“穿裙子的士”。

人物剪影

一生漂泊、半世艰辛,她始终优雅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注解。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童年没有玩伴,只有诗词,从小在诗书中成长。她3岁识字,6岁诵读《论语》、唐诗宋词。

初中时,日军占据北平,父亲随国民政府南下,从此杳无音讯。

17岁,母亲因病离世。悲痛欲绝的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其中有一句,每每读来都为之悲痛: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她比一般人更早经历了生离死别,更早感受到了生命无常。

当心中积郁无法排遣时,只有诗词给了她一丝慰藉。

1948年,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刚生完女儿,就遇到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

身为人母,她必须坚强。她只能带着女儿四处奔波,一边教学求生,一边打探丈夫的消息。

三年后,丈夫终于出狱了。但三年的牢狱生活,让丈夫性情大变,对她轻则谩骂,重则家暴。她甚至一度绝望,曾想结束自己和女儿的生命。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其中一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如当头棒喝,点醒了濒临迷失的叶嘉莹。

她说自己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尽力承担。“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派往美国讲学。次年,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职。

那时,已经42岁的叶嘉莹每天熬夜恶补英语,常常查字典、练口语到凌晨两三点,然后一大早就要上台讲学,让很多不懂中国文化的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正当她的家庭生活渐趋安稳,可以稍微喘口气的时候,大女儿和女婿在一次车祸中同时丧生,那一年她52岁。

年逾半百,痛失爱女,悲痛欲绝中,她写了10首《哭女诗》哀悼女儿、女婿,首首催泪,句句断肠。如其中一句: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外人读来都不禁为之唏嘘。

经过一轮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她要让自己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要回国教书,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归国讲学、传承文化,让生命升华

1978年,叶嘉莹从海外给中国政府投寄了一封信。在信中,她申请回国教书,而且不要任何个人待遇,只为让古老的诗词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她说,“我一生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

回到祖国,叶嘉莹受到了热烈欢迎。

初到南开,她讲课时台阶上、窗户上都坐着学生,她得从教室门口曲曲折折地绕,才能走上讲台。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

期间还受邀到诸多名校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新疆大学……

无论她在哪里讲课,总是课堂场面热烈,座无虚席。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如今,年过九十的叶嘉莹先生依然坚持讲课,有人给她递椅子,她拒绝了:我从21岁教中学开始,就是站着讲课!

有学生曾经问道:“您讲的诗词很好听,可是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嘉莹先生这样回答:

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谈到讲授诗词的初衷,叶嘉莹先生说:

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叶嘉莹曾在一份考古报刊上看到一篇报道,讲的是古墓中发掘出来的汉代莲子,经过培养能够发芽开花。此事对她触动很大,为此她曾写过一首《浣溪沙》,词中说: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这是一位博学师长在饱经磨难之后的最终心愿。

人物解读

常有人怀疑“诗、词、文学”这些东西的价值所在,叶嘉莹先生用她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在饱经人世磨难后,她仍能保有一个蓬勃向上的生命姿态,就是因为一路走来都有诗词相伴。在她一次次悲观绝望的时刻,正是这些貌似无用的东西,给了她无尽的温暖和慰藉。

如她所言:“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叶先生的命运可谓多舛,她最终能从悲苦境遇中得以解脱,是因为她把人生坐标从“小家、小我”调整到了家国天下、民族文化这些更宏大的格局。这一调整,让她的生命得到了升华,内心也获得了宁静和满足。

事实证明,当一个人的目标不再局限于自身幸福,而是立志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时候,他往往能获得更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就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适用话题

诗意人生、文化传承、大我与小我、家国情怀


昂山素季:永不屈服的“缅甸之花”

(关注微信公众号“作文素材吧”,获取更多优质作文素材。)

70多年人生,21年在软禁中度过。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的未竟之志,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主牺牲了自己本来美满的生活。在军政府统治之下的数十年间,出于尊敬,也为了避讳,国人总是称呼她“夫人”。她就是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亚洲曼德拉的”昂山素季。

人物剪影

出身名门,缅甸“国父”之女

昂山素季生于1945年,父亲德钦昂山是缅甸反英、抗日、争取国家独立的“国父”。1947年7月19日,德钦昂山正与几名部长在临时政府大楼内商议事情,突然,数名手持冲锋枪的武装分子闯了进来。还没等昂山和部长们反应过来,冲锋枪已经吐出子弹,昂山和部长们倒在了血泊里,命丧当场。那一年,昂山素季两岁。

父亲被暗杀后,昂山素季随担任大使的母亲到了印度。后在母亲的抚养下昂山素季获得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士等学位,毕业后留校任职。

1972年,昂山素季与英国学者、牛津大学教授迈克·阿里斯结婚。在婚后的十多年生活中,她在牛津照顾家庭,生养孩子,静静地过日子,避免跟流亡的缅甸异见人士接触。对她来说这是最美好祥和的时光。

政治生涯,组建最大反对党

历史的宿命没有让昂山素季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或者书斋里的学者,命运对她另有安排。1988年,昂山素季偶然回国,本来计划只是作短暂的停留。谁也没有料到,此时此刻,缅甸人民勇敢地站起来反抗军政府残暴和腐败的统治,枪声在缅甸首都响了起来。

“我不能对祖国所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1988年8月26日,仰光近百万群众在瑞德贡大金塔西门外广场集会,昂山素季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民众发表演说。1988年9月27日,昂山素季组建了自己的、也是缅甸人民的政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并出任总书记。民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全缅最大的反对党。

坎坷经历,曾3次被软禁

1989年7月,军政府以煽动骚乱为罪名对昂山素季实行软禁,昂山素季拒绝了将她驱逐出境而获自由的条件。此后,昂山素季又有两次被判软禁,她在缅甸失去自由的日子前后持续20余年。期间她也曾被短期释放,然而她很清楚,一旦离开缅甸赴英国探视家人,她很有可能永远不能再次回到缅甸。结果她选择留下,从此再也没有机会与她的丈夫见面。

1991年,昂山素季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无法亲自前往挪威领奖,只好让儿子代替自己发表了答词。她将诺贝尔和平奖的130万美元奖金交付信托,用于缅甸人民的健康与教育工作。

2010年11月13日,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昂山素季终于被释放,重获自由。

2015年11月,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但是由于缅甸现行宪法规定:“任何人,只要其配偶、子女具有外国籍,他就没有资格担任总统。”于是昂山素季出任国务资政,其心腹吴廷觉担任总统。但外界一致认为,昂山素季是缅甸的实际领导人。

人物解读

昂山素季之所以赢得全世界的尊敬,是因为:她是一个领导人们脱离压迫和暴政的领袖; 她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敬佩;她所做的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和社会长久朝着有秩序的方向发展,为此她甚至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和亲情;她坚持的非暴力不合作的革命手段,比起暴力革命更为难以做到,也更为高尚,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宽恕,仁爱等人类最伟大的美德和最深沉的良知。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永不屈服


夏伯渝:69岁登顶珠峰的无腿老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作文素材吧”,获取更多优质作文素材。)

8848米,世界屋脊珠穆朗玛的峰顶,一双钢制的假肢,深深地插在山岩的积雪上。

此时此刻,世界上没有一座山,比这双假肢的主人更高。

他,就是69岁的“无腿老人”夏伯渝。

据夏伯渝登山团队消息:尼泊尔时间2018年5月14日8时26分,北京时间10时41分,夏伯渝第五次挑战登顶珠峰终于成功。

然而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难熬的等待和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人物剪影

1975年,24岁的夏伯渝,第一次随队攀登珠峰,在海拔8600米时,他的一名藏族队友背包掉下山崖,物资全失,夏伯渝把自己的睡袋让给了瑟瑟发抖的藏族小伙。

那天,夏伯渝在零下35摄氏度,高山缺氧的环境下睡着了。等睡醒后才发现,双脚严重冻伤。

下山后,夏伯渝被截去了双脚,这令他的生活一度跌入谷底。

然而,可以安装假肢,并重新行走的消息,再次点燃了他的生命。

夏伯渝双腿戴上假肢后,每日锻炼不辍。

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让夏伯渝的腿和假肢相交处磨肿、磨破,鲜血淋漓,不仅再次截肢,还诱发了淋巴癌……

残疾 、癌症、 手术,全都未能击败夏伯渝。

他怀抱着自己的梦想,开始了挑战不可能的彪悍人生。

2014年,65岁的夏伯渝再次来到珠峰脚下。可到达珠峰大本营后,发生了尼泊尔登山史上最严重的山难,最后尼泊尔政府取消了当年所有的登峰计划。

2015年,他再次出发,却遇到了8.1级地震,之后发生的雪崩冲击波把帐篷全部吹跑了,珠峰梦想再次破灭。

2016年,夏伯渝第四次尝试登顶珠峰。

那一次在出发前,他自信地说“挑战不可能,我们出发!”期待着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可就在海拔8754米,距离他登顶只有94米之遥,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阻断了他的冲顶之路。

夏老暗下狠心:“如果是我自己,即使是死,我也要死在峰顶!不顾一切!”

但人性让夏老不可能不顾一切。那天和夏伯渝一起登珠峰的还有5个夏尔巴向导,夏伯渝想:“但这些年轻人才20多岁,他们的职业就是护送登山者到顶峰。他们一个家庭就靠他们这一季的登山所得,我不能因为我的理想而枉顾他人的生命。”

最终,他做出了艰难的下撤决定。

回来后,夏老的双腿患上血栓。医生告诉他,他不能再去登山了。

然而,梦想就在94米之上的地方,夏老不甘心,也不服输。

2017年12月,夏伯渝递交了登山手续,准备次年5月向峰顶奋进。

没想到,2018年新年的这一天,尼泊尔发出禁令,盲人和双腿截肢的残疾人被禁止登山。

夏伯渝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决定打官司,争取暂停禁令。

3月7日,尼泊尔最高法院暂停了禁令,夏伯渝马不停蹄地奔向珠峰,4月12日,夏伯渝团队抵达珠峰大本营。

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他准备最仓促的一次。

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多变,一天之内的天气就会翻雨覆云,夏老在登顶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极端天气情况的变化。

夏老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不畏险阻,勇敢前行。

终于,尼泊尔时间2018年5月14日8时26分,北京时间10时41分,夏伯渝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

距离第一次来到珠峰43年过去了,终于在海拔8848米处,夏伯渝登上他人生中的“荣誉殿堂”。

人物解读

所谓坚强,就是能在绝望处看到希望;所谓勇气,就是敢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高龄、截肢、癌症、血栓、禁令……夏伯渝有太多的理由放弃登山,但所有这些理由加起来也敌不过心头的梦想。

是梦想,支撑了他的坚强和勇气,是梦想,支撑他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夏伯渝的登顶再次告诉我们:只要梦想还在,一切皆有可能!

有人说,登山有什么用处?为了它失去双腿,还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屡次以身犯险,意义何在?

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位登山家——英国的马洛里。

1924年,马洛里在攀登珠峰途中丧生。生前,他曾被问及为何要登山,他的回答是:“因为山就在那儿。”(Because it's there)。

是啊,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有些事情很难找到什么实际意义。

但是,战胜不可战胜的困难,达成难以达成的目标,本身就是意志和勇气的象征,本身就能带给人无可比拟的满足和快乐。

从物质层面来看,它也许毫无意义,从精神层面来看,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与其相比。

所以,我们不能把功利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

每一个凭着意志和勇气实现的梦想,都值得我们尊重和赞扬。

适用话题

梦想、坚持、困难与挫折


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

(关注微信公众号“作文素材吧”,获取更多优质作文素材。)

2004年,诚品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书店”。

在台北,诚品书店就像一座永不关灯的文化长廊,长夜漫漫,男女长幼汇聚,如饥似渴地汲取精神养分,并乐得在此消磨夜晚的时光。

气质独特的诚品,是一家书店,又远不止是一家书店。它是不可取代、难以复制的文化地标,让无数读书人心向往之。

世间书店千万间,为何诚品更得人心、聚人气?因为诚品的终极关怀是“人、生命、阅读”。诚品书店不仅有宁静优雅的阅读环境,舒适贴心的综合服务,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能感受到知识的尊严,书、读书人、购书人都得到了妥帖的关照。

但是诚品书店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书店自1989年成立以来,在长达15年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那么,它的创办人吴清友为何要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坚守这一赔本生意?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路走到今天?

人物剪影

吴清友1950年出生在台南一个贫穷渔村,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对他的教诲比财富更加宝贵,“财物有时而尽,惟有一个诚字终生受用不尽”,父亲的这句话也是“诚品”二字的由来。

吴清友从台北工专毕业后,干过多种工作,后来经营过一家餐饮设备公司,在他进军房地产和证券行业时,赶上了好机遇,短短几年间积聚了巨额财富。

1988年,吴清友曾经因心脏病做过一场大手术,这场手术的风险极大,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在鬼门关上走过一遭的吴清友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开始思考如何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在梳理了自己最在意的东西后,他提出了人文、艺术、创意和生活为理念的诚品之旅,也就是爱、善、美的不断精进。于是,他下定决心开一家书店,取名诚品书店。“诚”是一份诚恳的心意,一份执着的关怀;“品”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

从一开始,吴清友就没有把书店当做一个纯粹的生意,他认为书店不单是为了卖书,还要推广阅读,所以会从人、空间、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书店是一个众生平等的空间,你有时间来,不一定要花钱,只要在书店就是受欢迎的人。

书店行业本身利润微薄,理想化的经营模式又令获利更加困难,再加上台湾当时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诚品连续15年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吴清友财力雄厚,但是多年下来也渐感吃力,其它投资人对书店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书店几度濒临关张,但是吴清友依然坚持他的初心不变,执迷不悟,不知变通。

他曾说过,“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可是没有文化,诚品也不想活了。”

所幸后来诚品名气渐扬,通过商场、餐旅、画廊等复合经营逐渐扭亏为盈。

创设28年来,尽管诚品曾在商业经营上备受批判,但吴清友称自己至少信守当年的信诺,希望一本书、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个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艺术创作品、一栋感人的建筑与空间,都能产生一份灵动力,丰富大家的精神与心灵。他说“诚品书店不是商学院的好案例,却是我对生命的一种创作和探索”。

吴先生说:“卖一本八卦杂志和卖一本好书,在POS机上可能显示的都是25元人民币,但有良心的经营者会知道,那是不一样的。”

如今诚品在台湾已有50多家店面,近年来还走出岛外,在香港、苏州、上海陆续开了多家分店。诚品坚持饱含人文关怀的经营理念,在取得商业层面上成功的同时,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人物解读

我们形容一个企业有多好,往往会说它的利润率是多少,年增长又是多少。如果拿这些来谈诚品,好像有点俗,也不符合吴清友的志向。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创造的价值不能只用金钱去衡量。

吴清友在人生盛年就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考验,这让他对生命的意义思考得比别人更为深入。他感悟到赚钱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凭着爱和善意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如香港摇滚歌手黄家驹所言,“生命不在于你得到过什么,而在于你做过什么。

吴清友多年来坚持用文化关怀社会,用阅读滋养大众,为此不惜站到了钱的对立面。正是这份大爱和坚守,让他赢得了世人的敬佩和尊重。

适用话题

价值观、选择与追求


关注微信公众号“作文素材吧”,获取更多优质作文素材。

歪个楼 推荐一个冷门作家:简媜

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的趣事(一)

  20世纪初,辜鸿铭先生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某次酒会上,一个浅薄的美国女士坐在辜鸿铭旁边。望着这个形容古怪的中国老头,她一时找不到话题。在上场时,终于忍不住,学着唐人街腔的破碎英语,一字一字地问道:“like soup?”(喜欢这汤吗?) 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女士认为这个China man连最浅的英语都听不懂,便不再答理他了。酒过三巡,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那已经羞得满脸通红的女士道:“like 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

  辜鸿铭的趣事(二)

  辜鸿铭他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娶妻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在日本有崇高的威望),仕在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一生精通9种语言,是一个怪杰,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至一九二八年死的时候还留着)

  辜鸿铭的趣事(三)

  辜鸿铭很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

  美国的妇运分子特地跑到上海跟辜鸿铭争论这个问题,最后辜鸿铭问她:“亲爱的女士,请问你们家的马车有几个轮子?”“有四个。”“用一个打气筒灌气,还是用四个打气筒灌气?”“当然是用一个。”“娶小老婆就是这个道理!”

  辜鸿铭的趣事(四)


  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1893年他在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备铸币厂时,有一天铸币厂的外国专家联合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辜很尊重,推他坐首席。宴会上,有一个外国人问辜鸿铭:“你能否给我们讲讲贵国孔子之道有何好处?”,辜鸿铭立即说道:“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今天大家都象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

  辜鸿铭的趣事(五)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六十岁生日,嘉兴才子沈曾植(进士出身,满腹经纶)前来祝寿,辜鸿铭高谈阔论中西学术制度,沈曾植却一言不答,辜鸿铭甚感奇怪,问他为何不发一言?沈曾植说:“你讲的话我都懂;你要听懂我讲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两年后,辜鸿铭听说沈曾植前来拜会张之洞,立即叫手下将张之洞的藏书搬到客厅,沈曾植问辜鸿铭:“搬书作什么?”辜鸿铭说:“请教沈公,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沈曾植大笑说:“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

辜鸿铭的轶事(一)

1917年,辜鸿铭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大学教英国文学和拉丁文。同时受到邀请的多数是一些“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辜鸿铭和新派人物之间理念不同,经常打嘴仗。

蔡元培之前的北京大学一直都是一个官府气息浓厚的学校,那时进了北大就相当于候补官员,据说清末的体操课上,教员都要这样下口令说:“官爷请向前一步走。”

在蔡元培担任校长之后,见多识广的大学生们接触的多数是自由、民主、进化论之类的东西,突然看见一个留黄色小辫相似洋人的老夫子登上讲台,发出一阵爆笑。

辜鸿铭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其时许多北大的调皮学生纷纷打赌要去剪老爷子的辫子以便出名,但是考虑到他的脾气,谁也没敢动手。

胡适在《每周评论》上评价过这条世界最有名的辫子,认为辜鸿铭是为了和别人不同,因为他以前在国外就剪了辫子,大清亡了他反倒留了起来。辜鸿铭大怒,声称要告胡适名誉侵害。辜鸿铭解释自己剪辫子时候说,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女朋友喜欢辫子,剪下来送给她了。是风流往事,而不是革命旧事。然后他又骂胡适这位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说的英语是“美国中下层英语”。

辜鸿铭最终没有告胡适,胡适为此还问了他好几次,状子递了没有。辜鸿铭只是批评他那篇写辫子的“诽谤文章”文辞太差,没有真去打官司。  

北大学生们总结出一个规矩,不能跟辜鸿铭教授提起“袁世凯”,否则一堂课当时就报废,他会一直骂到下课铃打响。

辜鸿铭的轶事(二)


正当五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时,辜鸿铭在英文报纸《北华正报》上发表文章,詈骂北大学生是暴徒,是野蛮人。

罗家伦对辜老怪的言论极为不满,他把报纸带进课堂,当面质问辜鸿铭:“辜先生,你从前著的《春秋大义》(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又译为《中国人的精神》)我们读了很佩服。你既然讲春秋大义,就应该知道春秋的主张是‘内中国而外夷狄’的,你现在在夷狄的报纸上发表文章骂我们中国学生,是何道理?”辜鸿铭素以机智幽默著称,这会儿闻言竟怫然不悦,青筋暴起,两眼翻白,无言以对。捱了半支烟的功夫,他才把辫子一甩,胡子一吹,起身猛敲讲台,吼叫道:“当年我连袁世凯都不怕,现在还会怕你?”辜老怪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他曾骂袁世凯的见识不如北京街头刷马桶的三河县老妈子,显示了挑战强权的姿态,骂得精彩绝伦,但他在报纸上公然诟骂游行示威的学生是暴徒和野蛮人,则是捅了马蜂窝,虽有咄咄气势,却已落在下风。

辜鸿铭的轶事(三)

著名报人张友鸾先生就曾生动地记述辜鸿铭和罗家伦之间互相“讨厌”的故事。

据他说,辜鸿铭这位“名教授”因反感罗家伦这位“名学生”好出风头,不好好学英文,故上课时“十回有八回叫着罗家伦的名字,要他回答”。而罗家伦呢,对于这英诗课既无兴趣,英文底子又很差,每次点到他名字的时候,“有时胡乱回答一通,有时简直就说‘不知道’”。

有一回,辜鸿铭听了他的回答很不满意,便当堂加以训斥。因为话说得很重,罗家伦有些难堪,就站起来辩解。结果招致辜鸿铭大怒,拍着桌子说:“罗家伦!不准你再说话!如果再说,你就是WPT!”罗家伦被吓得愣住了,只好忍气吞声,不再言语。下课后,他心中不快,尤其窝心的是挨了骂,还不知道所骂的WPT三个英文字母究作何解。他就此请教自己尊重的老师胡适,也未能得到答案。于是有一天,趁辜鸿铭正讲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他凑上前去问道:“上回老师不准我说话,骂我WPT。这WPT是什么意思,我到现在还不明白。请老师告诉我:这是哪句话的缩写?出在哪部书上?”辜鸿铭一抡眼道:“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吗?WPT,就是王、八、蛋!”此言一出,哄堂大笑。罗家伦恨得牙痒,却无可如何。张友鸾最后还强调:“北大学生,没有一个不知道罗家伦就是‘WPT’的。”(见《辜鸿铭骂罗家伦WPT》,原文载1979年4月3日香港《新晚报》)

辜鸿铭的轶事(四)

辜鸿铭有着中国知识分子嬉笑怒骂和西洋人直截了当的双重特点。

慈禧太后过生日,官员们都要搭台唱戏庆祝。这位人称“老佛爷”的老女人为了生日连海军军费都敢挪用,还号称“谁让我今天不高兴,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 辜鸿铭就敢损她。1902年张之洞在慈禧生日那天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新式铜管乐队齐奏新编的“爱国歌”助兴。辜当时感叹:“满街都唱‘爱国歌’,未闻有唱‘爱民歌’者。”于是当场做歌道:“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满座面如土色,他却言笑自若。

袁世凯出身行伍,喜欢强调自己没学问但是善于实干。他曾经向德国公使吹嘘说:“张中堂(张之洞,是探花出身) 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袁世凯的幕僚将这件事得意地告诉辜鸿铭。辜鸿铭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

辛亥革命那年冬天,袁世凯曾经让唐绍仪(清尚书、民国总理)和张謇(清状元、实业家)设酒,希望辜鸿铭支持袁党。辜鸿铭当场翻脸,称二人为“土芥尚书”和“犬马状元”。唐绍仪虽然挨骂,却一直尊重辜鸿铭,在辜鸿铭死后,努力向政府申请国葬,可惜未果。

袁世凯称帝之后,辜鸿铭怒骂:“袁世凯之行为,尚不如盗跖贼徒,其寡廉鲜耻无气义乃尔耳。”后来又直接称呼袁世凯“贱种”。袁世凯很生气,但是辜鸿铭名声太大,不敢迫害,只能收买,辜却拒绝接受。 

辜鸿铭的轶事(五)

辜鸿铭曾经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今华风宾馆)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辜自译为《春秋大义》),说让外国人买票听挨骂,而且票价高过梅兰芳。听梅兰芳唱戏只要一元二角大洋,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而当时的外国人却把会场坐满了。

和辜鸿铭自己译的“春秋大义”一样,他骂人并不是胡骂,除了理念不同外,多数是因为正义感。

他曾经在一次参加大型宴会时遇到外国记者,记者问:“怎么稳定中国政局?”他回答:“办法很简单,把现在座中的这些政客和官僚,统统拉出去枪毙掉,中国的政局就会安定些。”官员们听了敢怒而不敢言,因为没人能骂过他。

在蔡元培因为北大学生运动被迫辞职的时候,北大师生开展了挽留活动。辜鸿铭站出来高声喊:“校长就是我们学校的皇帝,不能走!”

辜鸿铭活着就已经是一个传奇,死后则变成了一段神话,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他对女性的观点,却忘记了他曾经怒骂猥琐政客的酣畅淋漓和早早看到西方文明中需要批判的某些特性。他的骂声和批评都是出于义理(虽然有些已经太旧)

内容来自网络。

央视《人物》一节目中有辜鸿铭特辑,欢迎去观看。

搬运工又来咯~

我从作文纸条APP的素材里面,挑了一些我认为比较冷门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1.谢安的夫人教育儿子,她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见过您教导儿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是用自身的言行教导儿子的。”

适用主题:教育、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2.在晚明遗老里,张岱“从最豪华生活脱出,过最艰苦日子”,但他没有因家道中落而变得一事无成。他不介怀自己的贫困潦倒,反而发愤以著书:以“修史”这一崇高事业为实现自我超越的途径,以“立言”这一宏伟目标为人生的终极旨归。可以说,张岱用一生的历程彰显了什么是有趣且丰富的灵魂,什么是浮沉却又有价值的人生。

适用主题:人生的价值、坚守本心、追求、人生境界

3.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投入大量精力来推广昆曲,牵头制作了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这出戏曲在多地上演,受到广泛的好评。还在耄耋之年,出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洋洋洒洒数百万字,是他一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坚守,正如他所说:“我希望现代年轻人,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那些很美的,很重要的,影响我们整个审美观,影响我们整个思想的这些经典,我希望让它还魂。

适用主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坚守文化阵地

4. 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在《我的生活就是这样》中写下这样的诗句:“我来自人民,我为人民而歌唱;我的诗句是颂歌,也是鞭笞。”由于致力于民主斗争,聂鲁达曾被当局政府追捕。他在辗转避难的途中走遍了农村、港口、城市和兵营,他的脚步遍及许多国家,受到了无数矿工、律师、农户、海员等普通人的帮助。聂鲁达切身体会着人民所受的压迫,他把对全人类的同情写进了诗歌里。

适用主题:追求理想,坚持信念,投身社会,人生价值等立意

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只用了四周时间就写了出来,堪称文学创作奇迹。那年夏天,他终于下决心要完成这部小说,但小说里面囊括了庞大的英国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知识,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基本不可能。于是,石黑一雄“决定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创作”,他从上午九点一直写到下午十点半,从周一写到周日,中午有一小时的午餐,晚上有两小时的晚餐时间。从来也不看邮件,也不接电话,也不会客。并对二手书市场进行了“地毯式调查”,搜集各种资料。最终这部小说获得了英国布克奖,还被改编为电影。

适用主题:专注是效率的源头,坚定意志,严谨治学

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迅速处理纷繁的事务,艾森豪威尔发明了著名的“十字法则”,画一个“十”字,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不重要紧急的,不重要不紧急的,把自己要做的事都放进去,然后先做紧急重要那一象限中的事,以此类推。这样一来,艾森豪威尔的工作生活效率大大提高,此事也成为美国成功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美谈。艾森豪威尔所创的十字法则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帮助人们有效克服每日或每周的混乱事务,提高办事效率。

适用话题:有效规划生活与工作、执行与思考、做时间的主人

7.纳粹德国著名将领古德里安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他效忠于他的政府和法律而不是纳粹的淫威。拒绝元首的越权干涉指挥,也拒绝虐待或屠杀战俘和平民。身在其位他因为自己的职责不能拒绝为通过合法手段上台的纳粹政府效力,但他坚持了自己作为军人的原则。 “我们不断挣扎着,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不让这个世界的扭曲改变我们”。

适用话题:辩证地看待责任,坚持原则等话题

8.《恩宠与勇气:超越生命》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后人本心理学者、哲学家肯·威尔伯。书中的真实故事开始于作者与妻子崔雅的一见钟情。他们四个月后结婚,却在婚礼前发现美丽的妻子罹患乳癌,此后五年的时间漫长、充满不幸却又不乏人性的温情。崔雅不停地奔走在抗癌的路上:放疗,化疗,切除一边乳房,到后来的转移性癌症,至脑部,至肺叶,所幸她足够坚强乐观,更有丈夫的不离不弃。生命的最后阶段,肺部的肿瘤使崔雅不得不戴上氧气筒,她背上绑着氧气筒,每天在跑步机上走三英里,脸上写满了热情的静定与喜悦——绝症的一次次折磨并没磨灭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曾在日记中写道:“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超越死亡,每颗完整的生命都惧怕死亡。然而,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乃是恩宠与勇气。

适用话题:笑对死亡、陪伴的意义、人性光芒

点赞的都是小可爱~

不点赞的都是大坏蛋!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我在考试之前狂刷作文纸条App积累句子的情景。

那么就由我这个作文咸鱼分享一些素材给大家吧

一.道德修养

吴孟超:悬壶济世铸医魂

在浩瀚星空中,有一颗小行星名为“吴孟超星”。吴孟超何许人也?他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美誉,是我国肝胆外科的重要开拓者;他又有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之称,是病人眼中妙手回春的救命神。2011年,为了纪念吴孟超,我国以他的名字为17606号小行星命名。

“ 我 超 ”

出于对名声和业绩的考虑,很多医院和医生不敢接收失败风险较大的病患。但是,吴孟超却不会拒绝这种病人,这并非因为他对治愈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而是因为他认定了要治病救人。

2004年,一位名为“甜甜”的病人找到吴孟超,她的肝脏生长出了一个巨大的肿瘤,但是很多医院都不愿收治,最终,是吴孟超用十个小时的时间为她摘除了肿瘤,让她重获新生。许多同行劝他谨慎收病人,以免因为一个病例的失误就摧毁了多年积累下来的杏林声望,对于同行的这种劝告,吴孟超表示:“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用法解析

适用于坚守自我,坚守初心,自我定位等主题,如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2013年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

二、梦想成长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他因《吉檀迦利》而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是生命的伟大歌者。正如徐志摩所说,泰戈尔的作品“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

在战争年代,他以一句“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横扫消极的情绪,让人们在苦难中找寻美好。

在迷惘之际,他轻吟“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让人们心生温暖的力量。

人事浮沉面前,他坦然慨叹“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让人们痛苦的心灵得到慰藉。

关于人生意义,他相信“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让人们洞悉人生真谛。

谈及爱情,他深情吟咏“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让人们感悟感情的至诚与至美。

面对生与死,他已然达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最高境界,让人们于浮躁中重获安宁。

用法解析

适用于人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生命本色,人生价值等主题,如2017年浙江卷《人生的三本大书》。


三.精神品格

张岱,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生于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一个仕宦家庭,大概于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与世长辞,享年约84岁,死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张岱是明清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与万斯同、查继佐、谈迁并称“浙东四大史家”。在文学创作方面,张岱以小品文见长,被称为“小品圣手”。

,不

《陶庵梦忆》是张岱短小的随笔集汇。在书中,他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个人如果没有癖好,不可与他交朋友,因为他缺乏深情;一个人如果没有缺点,也不可与他交往,因为他少了真气。比如他的至友祁止祥便有众多癖好,书画、蹴鞠、鼓钹、鬼戏、戏曲等无一不好。张岱倾向于与性情独特之人打交道,如艺人、匠人、名妓、闲僧等。由此观之,与之交往者不一定是高官显贵,通常是深情真率的奇人异士。

用法解析

适用于交友、以诚相待、追求真实的生活、热爱生活等话题,如2015年浙江卷《文章和人品》。

四.家国情怀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做出许多奠基性的贡献。同时,他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有卓越贡献,他为妻子创作的悼亡诗情感深挚、文采斐然。另外有趣的是,他还有个外号,叫“浙大保姆”

,不

1910年,趁着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而引发的“留美热”期间,20岁的竺可桢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学习,后转入哈佛大学。在念书期间,他就确立了以研究中国科学史为己任的人生目标。1918年,竺可桢取得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誓要将所学贡献于祖国的发展。但与美国高校完备的实验设施不同,历经战火而满目疮痍的中国,甚至没有一个自主拥有、设备齐全的气象观测站。于是,归国后的竺可桢考虑到现实情况,几次拒绝任职高位。他不在乎功名利禄,只想去到祖国最需要,自己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后来,他先后从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线教学,之后又参与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主持浙江大学的工作。可能会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认为其微寒。但竺可桢从未犹豫过,他知道祖国的教育事业需要他,便只想认真工作。在教学之余,他还编写了许多深入浅出、新颖有趣的讲义,便于学生理解,足可见其对工作的热忱。

用法解析

适用于爱国奉献、淡泊明志等主题,如2017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

五.哲理思辨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1877年生于浙江省嘉兴海宁,1927年去世。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是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的人。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他既集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的精华,又开创了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先河。在史学上,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引领了现代历史研究的风气。

王国维在世时生活简朴、深居简出,不喜欢结交权贵之人。作为一代大学者,他极度专注于钻研学问,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

师,灿

王国维先生一生自辟蹊径,跳出前人窠臼,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王国维先生早年追求新学,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叔本华等人的西方哲学、美学观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

在文学和美学研究上,他创作出以《人间词》和《人间词话》为代表的融通中西、承前启后的理论巨著。

在史学研究上,王国维先生的成果主要收集在《观堂集林·史林》中。王国维先生结合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和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为“二重证据法”,以地下的材料(考古)与地上的材料(文献)的印证比较来考证古史,在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文物、古代北方民族和辽金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哲学研究上,王国维先生以西方哲学问题作为出发点,以西方哲学模式为依托来整理中国古代哲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雏形。

用法解析

适用于继承发展、创新、扬弃等主题,如2015年福建卷《路》。

六.文化艺术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时受到过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1930年因反对家庭包办婚姻而逃到北平读书。于1932年结识萧军,在其影响下,萧红开始了创作生涯。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萧红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36年,萧红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1942年,萧红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萧红的作品关注世间众相,又具有自由的诗性风格,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更被誉“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从小就喜爱文学,渴望新知识,并有着坚定的反抗精神。虽然身为一介女流,但她很早便开始在校刊上发表诗歌,并投身于反日游行活动之中。不料,她刚刚开始的美好年华,被一件事彻底扭转了。在她19岁那年,父亲做主要将萧红嫁与“门当户对”的小学教员汪恩甲。然而,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萧红,不愿接受家中对自己爱情婚姻的既定安排,她毅然离开了家庭,去北平读书。

鲁迅先生曾经犀利地提问:“娜拉走后怎样?”对离开家庭后女子的社会生存状况表示担忧。但萧红,这一出走的“娜拉”,面对生活沉甸甸的困难和赤裸裸的挑战,并没有低头向家中妥协。没有经济来源的她,最后因交不起房租被一家旅店关押起来。在走投无路之际,聪慧的萧红想到向《国际协报》报社求救。报社派来萧军等人营救萧红,趁着松花江决堤的洪水泛滥之际,用绳子和船将她带走。在此期间,萧红开始了与萧军的爱情,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用法解析

适用于发扬反抗精神、质疑精神等主题,如2011年江苏卷《拒绝平庸》。


七.生活思考

林清玄,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林清玄的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曾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2019年1月23日,林清玄去世,享年65岁。

“ 柔 量 ”

林清玄开始写作时,他母亲曾经很好奇地问他在写些什么,发现他在写一些让人看了不悦的事情时,立即教导他,作为一个作家,要写一些让人看了觉得很受鼓励很有希望的话,而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最好留在自己心里。林清玄的文字如此温柔、慈悲,应该和母亲的教育分不开。有一次,他将要远行时,母亲给了他家乡的一瓶土,而这瓶土一直被林清玄视若珍宝,因为这瓶土是母亲的祝福,也是家乡的祝福。这样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在林清玄的心灵里培育了一颗“柔软”的种子,他充满慈悲心和智慧的文字就是最好的旁证: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清净之莲》(林清玄)

用法解析

适用于心灵、柔软的力量等话题,如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


八.时代发展

张弥曼,1936年生人,出生于江苏南京,为知名古脊椎动物学家。

张弥曼的科研生涯开启于1953年,那年她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古生物研究。于198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在科研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在张弥曼的科研之路上,她先后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2)、“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2018)等荣誉,成绩傲人。

“ 我 别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该奖项每年只授予各大洲共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从1998年该奖项创立至今,已经有包括张弥曼在内的5位中国杰出女科学家获得过这项殊荣了。而且根据《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面向2030》的数据结果,20年来全球范围内从事科学工作的女性的比例增长了12%左右,这正是一个“女性力量不断崛起”的绝好证明。张弥曼在巴黎接受采访时也说道:“我自己觉得女性和男性在科学研究上没什么区别。”她表示自己就带了三个女研究生,觉得她们“在能力上完全没有问题”。所以最后在采访中,张弥曼还向全社会发出了“我们还需要从根源上更重视女孩”的呼吁。张弥曼认为,正因为男性与女性在能力上具有平等性,所以也应该实现资源配给的平等,甚至适当给予女孩更多读书的机会,尤其是在偏远山区。

用法解析

适用于平等、打破刻板印象、突破传统等相关主题,如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

九.人物叙事

曹原, 199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4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如今,年仅23岁,他便已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曹原本科时的指导老师、中科大物理学家曾长淦表示,全球各大高校已经在用优越的教育资源和待遇来吸引他,“在中国的凝聚态物理学家中,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曹原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分享经验时曾说:“作为一名实验者,要愿意学习新东西,尝试新想法,并在实验室承担起责任。当努力不起作用时不要难过,因为这再正常不过了。”这句平淡无奇的寄语,实则是他求学的心路历程。

爱动手,爱思考,勇于尝试新东西,这是很多人仍欠缺的东西,但曹原却从小培养自己这一方面的能力。小学时期的他,就特别爱“拆东西”,首先是鼓捣电子产品,经常把电子元件拆卸来研究电子线路。学校的“实验室”满足不了曹原,他就在家里也悄悄做了个“实验室”。当时做实验所需的硝酸银费用较高,也比较难买到,于是他就买来了硝酸,偷偷把妈妈的银镯子放了进去,人工“合成”了硝酸银。

一刻也不得安分的灵魂,让他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这同样得益于他的“好动”,在本科期间经常穿梭于各大教授的办公室请教在科研中遇到的难题。求知若渴的他还经常与教授探讨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这或许就是他“力压群雄,独占鳌头”的原因所在。

喜欢做实验、不服输、爱动手的曹原其实还有一个兴趣爱好,那便是用自制的照相机和望远镜拍摄夜空。“仰望星空总是能让我安静下来。天文摄影涉及包括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路、嵌入式程序等在内的多方面科学技术,折腾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兴趣。”

浩瀚宇宙,璀璨星空,让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谨慎的心态,在喜好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长,他将自己所属领域的视野拓展得愈来愈宽。仰望星空的同时,他没忘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科研道路上愈走愈远。

无数大学和科研机构,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甚至愿意聘请年仅22岁的他为教授。面对全世界的盛誉和邀请,他只说了一句简单的话:“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学成以后要回到中国的。”

不知道作文纸条费了多大功夫,才分类整理出这么多有用的素材,这些都只是他们整理的一部分,想积累素材的朋友们快点下载一个作文纸条App,在“发现”左上角点击写作素材,自己去收集自己想要的素材吧~

1、阎连科

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超现实的荒诞故事,情节夸张,显得滑稽幽默,颇受读者好评,因而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


2014年,他荣获弗兰兹卡夫卡文学奖,授奖词如是评价:

无论从文学还是经历,阎连科都实至名归。他有着犀利的讽刺和对现实的观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拥有面对现实的勇气。这和卡夫卡的创作精神一样。

故乡是记忆中最结实的存在

阎连科出生于河南嵩县-个叫田湖的村庄,这片土地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在《我与父辈》中,他感恩故乡的土壤、阳光和细雨,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父辈们的生活,回溯家族中世代传承的品质风尚,回味家庭生活的种种温青。


《田湖的孩子》更是如同一部纪录片,不矫饰、不模糊,真诚地告诉读者:


田湖给我带来的影响已经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简单是给你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情感,而是给了我理解世界的方式。


对于阎连科来说,田湖是世界的中心,是浪漫的回忆,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存在,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世界上任何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有一块某种文化的地方终身离不....这个地方可能就是某些作家的故乡。”


在阎连科看来,只有和故乡产生联系,写作才能得心应手,他感恩于故乡--他最初的创作灵感的发祥地:


我的幸运就是出生在这么一个村庄里,这个村庄放大了就是中国,离开这个村庄,我几乎无法写作。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童年、创作灵感、故乡情结等,如2017年北京卷《说纽带》,2015年福建卷《路》,2014年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示例: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从文字的无意描绘,或刻意安排中,捕获到作者的故乡情结,也许是独特的自然景观,也许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风情、文化传统。深受故乡文化浸染的文人们也将之具现在作品中。

-如汪曾祺那引人“馋涎”的高邮鸭蛋、鲁迅的故乡社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古城以及阎连科的田湖乡野。文字虽无声,我们却总能体会到作家浓厚而复杂的故乡情结,这种情结,也许源自血脉,它关乎情感,灌注这些故乡游子的一生


追求“内真实”的“神实主义”

阎连科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一些作品常常因荒诞的情节引发一些争议,但他却说:“并非我的作品荒诞,而是生活本身荒诞"。


在《年月日》中那个大旱之年,“先爷”为了给逃难的灾民们留下口粮,执著地守护着一棵玉蜀黍(玉米),他与盲犬作伴,与饿狼、鼠群战斗,最后甚至以身体化为肥料,仍滋养着这片玉蜀黍。这也使得多年之后,村民们能辨认出这是他的埋骨之地。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显得不可思议,七颗"玉粒一般透亮的玉蜀黍子”犹如"抱信柱”一般,震慑人心,但它显然符合小说的内在精神逻辑。


《日光流年》中村子里的所有人都活不过40岁,且不存在任何物理、生理上的疾病,这不符合现实逻辑,却也是可信的。阎连科曾说:

我希望关注的,不是河流与河面,而是河床的形状、坎坷、凸凹和曲折。


现实的复杂、荒诞、丰富和深刻,已经远远把作家的想象力抛在后面,生活中的故事远比虚构深刻。


有一种”真实”,我们不能按照生活的逻辑去理解,而要与真实现实赛跑,追求“内真实”,追求”神似”,与其说是‘荒诞现实主义",倒不如说是“神实主义”。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突破与创新、真实与虚构,表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等,如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2014年安徽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示例:
文学想象既与现实保持关联,也与现实有一定的差别。一方面,作家从现实中获得人生体验和情感态度;另一方面,文学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并不完全与现实重叠。


阎连科的作品,常常因为其荒诞的情节引来媒体的关注和部分学者的挞伐,而他却坦言,文学作品不能只按照生活逻辑去理解,应追求“神似”。这也正是,文学想象既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


租比奖项

写作才是一生的努力


2014年5月,阎连科获得该年度弗兰茨卡夫卡奖,成为首次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作家,也是继2006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之后,亚洲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喜讯传来,阎连科却表现得非常低调,面对蜂拥而至的采访邀请,他多持婉拒的态度。虽然向来被外界看,且常常作为“最有机会得诺奖的中国作家之- .” 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阎连科坦言,对诺奖,他“想都不要去想,那是太偶然的事情。


他也曾专门解释对文学奖项"冷处理”的态度,他说:

人是很容易被外界的一件什么事所影响的。获得-一个文学奖,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在心态上不加以自我警惕,很容易会陷入一个危险境地:误以为自己真的从此就成了国际文学大师了。


他认为自己的内心和生活的秩序对写作很重要,荣誉只会带来焦虑和压力,希望自己与热闹保持距离,因为自己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写得再好一-点”。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坚守本真、淡泊名利、远离浮躁等,如2019年浙江卷《"作家”与“读者”》 ,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 2014年湖,北卷《山顶的风景》。|示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抛开名利的诱惑和腐蚀,宠辱不惊、虚怀空谷,才能保持澄澈,日益精进。阎连科荣获卡夫卡文学奖,他成为了村上春树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一时成为话题热门。

面对外界的喧器,他始终谦逊低调,坚持本心,潜心写作,致力于迈向文学新高峰。唯有如此,才能拿得起、放得下,不因片刻的浮华而背叛自己的初衷。


(p.s: 央视纪录片《文学与故乡》聚焦于多位当代著名作家,他们的精彩言谈是不可多得作文素材,有空可以看看哦~)

2、林清玄

在1月23日那天,林清玄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在这忙碌纷扰的世界里,他用文字开辟了一个宁静安全的空间。在那里,我们的灵魂得到片刻的休憩,合上页,又能感到这些充满力量的文字在慰藉着我们的心灵。


每一个人,在被生活推着走,在疲倦厌烦的时候,也许都曾经闭上眼思考过类似的问题:自己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梦想这个词,我们一遍遍地去想,却又总觉得它遥遥无期。但是梦想其实并没有那么远。梦想来源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它最柔软,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但它也最有力量,支撑着我们熬过所有的艰难与辛苦。


对于林清玄来说,写作的梦想是支撑他努力前行的最大力量。“年少成名”的他,从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30岁之前就拿遍了台湾的文学奖。但是,作家之路并不是看起来的那样轻而易举。他的家境贫寒,每天家里甚至都要为三餐而烦恼,他甚至有时候一天才吃一 个馒头,饿得受不了就只能往肚子里灌满水。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林清玄仍坚持着自己的作家梦,克服了种种艰辛,最终实现梦想。


林清玄

最开始写作时,林清玄的母亲曾教育他,作为一一个作家,要写- -些让人看了觉得很受鼓励很有希望的话,而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最好留在自己心里。

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温柔和希望充溢在林清玄的文字中。:


正如林清玄在《清净之莲》中写的:“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这段文字中,“柔软”是最关键的词语,在林清玄看来,世间一切都是柔软的,而我们心灵的柔软,比花瓣、绿草、海洋、天空、云朵都要具有力量。林清玄的柔软心灵,在于尝遍世间的困苦,却仍保持最纯净的初心。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少年时的艰辛使林清玄尝遍了人情冷暖,但他却始终热忱、诚挚,从未丢弃最初的那片赤子之心。虽然洞穿了世事,但纯洁和天真却从不泯灭。


从最初的梦想萌芽,到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林清玄始终坚定而温柔,这道路上的多少艰难,都化成了文字,向我们传递着柔软的温度。


最后,我们可以从林清玄的梦想故事中提取出这几个关键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柔软是最大的力量;心灵需要滋养。

出自作文纸条APP??

话不多说,古今中外的人物素材全来一遍(PS.一个人物素材,适用多个主题哦):

一.严歌苓

有名气的一位女作家,但却鲜少出现在作文中,还不快快记下来~

严歌苓

角度1:苦难浇灌写作的土壤

童年时期,严歌苓经历了狂热的文革运动与嗜血的饥饿,学校停课,父亲参加劳改,自己还亲眼目睹大院的人因熬不过饥饿而自杀……早年间晓得的绝望与人性残暴,为她有深度的创作埋下了种子。而她对生命的感悟爆发于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任战地记者的经历——在野战医院里,她看着上千名伤员在死亡线上挣扎。这段看似灰色的经历,促成了她首部长篇小说《七个战士和一个零》的诞生。

【用法解析】

适用于苦难磨练人的意志,跌宕人生的礼物等主题,如2013年辽宁卷《沙子与珍珠》。

示例: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当你经历过苦难与挫折过后,它们反而会成为成功的助力。作家严歌苓曾经历过一段灰色的时光,革命、饥饿与死亡充斥着她的生活,但她在时代的巨变中看得分明,把苦难的经历幻化为创作的营养,以笔为镜,影响了一代人。利用苦难来磨砺自己的人终将成为时代汪洋中恣肆遨游的佼佼者。


角度2:勤奋使人走向辉煌

严歌苓是位高产的作家,她创作的《扶桑》、《芳华》等多部作品享誉全球。而她却对自己的才华不以为然,认为勤奋是唯一能够使人最终走向辉煌的条件。

美留学时期是严歌苓自称“最艰难的”一段经历。在那时,经济不宽裕的她住在地下室,打工赚学费,她在餐馆洗盘子时,片刻不停地背着写满两只胳膊的英语单词。最终她如愿以偿地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回忆这段经历时,严歌苓觉得“好像多出一条命来,是脱胎换骨的一种”。

【用法解析】

适用于勤奋创造辉煌,学习深造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等主题。

示例:

成功源于勤奋,且勤奋可在后天养成。著名作家严歌苓曾总结出自己的成功源于其异于常人的勤奋。她把骨子里蛮横的劲道用在了练舞、出国读研以及写作上,勤奋促使她走向创作的辉煌。企业家、作家海岩也认为与其寻觅成功的捷径,不如叩问自己是否足够勤奋。可见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钥匙,更是堆砌成功大厦的砖石。


角度3:阅读美化灵魂
无论何时,严歌苓从未放弃阅读。在文工团做文艺女兵时,她会把仓库里发霉的书偷偷地绑在裤腿里带回宿舍,不训练的时间里,她也压着腿看书。如今年近六十的她,除了写作,就是持续不间断地阅读。严歌苓曾打趣道:“一定要坚持阅读,女人爱看书才会‘老好看’。”她觉得美丽在于灵魂的丰富和坦荡,而阅读为美化灵魂的捷径。
【用法解析】
适用于阅读美化灵魂,终生阅读等主题,如2016年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

示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正是阅读对个人素质与修养的重要性。作家严歌苓也曾说“阅读是美化灵魂的捷径”。从芳华年代到年已花甲,文学阅读滋养着她的灵魂。

二、雪莉·桑德伯格

雪莉·桑德伯格

人物简介:

在美国华盛顿,有一位女性很厉害,她是福布斯上榜的前50名“最有力量” 的商业女精英之一,她是女权主义者,曾于2013年登上《时代周刊》杂志封面,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她位列福布斯2017年全球权势女性榜第4名,被誉为“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她就是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脸书)现任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

角度1:敢于拥抱变化

雪莉·桑德伯格多次大胆改变职业路径。她说:“唯一比变化更可怕的事情就是缺少变化。”她勇于面对工作上的挑战,亦热衷于寻求挑战。“我敢于拥抱变化,女性都需要对事业上的冒险持有更开放的心态,追求稳定的代价就是成长机会的减少。”在现有的工作生涯中,她的贡献斐然:1998年她协助白宫处理亚洲金融危机;2002年她促成美国在线选择谷歌作为搜索引擎;2008年她设计社交化广告,使脸书从零盈利转为年盈利数亿美元。

【用法解析】

适用于追求挑战、勇于创新等相关主题,如2015年全国卷二《谁更具风采》,2015年天津卷《范儿》。

示例:

雪莉·桑德伯格说:“如果有人邀请你上一艘火箭,你不要问上去之后坐哪儿,你只要上去就可以了。”她抓住机遇,勇于尝试,从而将旧规则改变,让新价值诞生。


角度2:“建立你们的韧性”

雪莉·桑德伯格的人生看似一帆风顺,实际上她经历了丧夫之痛,现在是一名单亲妈妈。当从悲痛中重生,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典礼上建议学生:“建立你们的韧性。当悲剧或失望来袭,要知道你们拥有扛过任何事情的能力。我确信你们能做到。正所谓,我们比我们以为的要脆弱得多,但我们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对于调整心态,她还有以下感悟:“并不是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由我们造成”“生活中还有其他事情并不那么糟糕”“接受你的感受,但知道它们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用法解析】
适用于青春成长、管理情绪等相关主题,如2017年全国卷三《我看高考》。

示例:

漫漫人生之路上,困顿、挫折必定会如“家常便饭”一般频频出现。为此,我们不必悲伤痛苦,因为挫折就是锻造个人韧性的最佳机会。就像脸书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说的那样,“锻造你的韧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挫折,我们只要扛过去,前方就是一片蓝天!


角度3: “ Own your own success. ”

求学期间雪莉·桑德伯格联合同学成立“经济学和政府部门中的女性”组织。2010年,她发表TED演讲“为什么女性领导那么少?”2011年,她在脸书设立“女性领导日”。2013年,她著有著作《向前一步》,蝉联《纽约时报》全美非虚构类畅销书第1名6周。以上种种迹象皆是为了呼吁女性建立征战职场的自信、争取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她说:“相信自己,并为自己谈判,拥有属于你的成就。”

【用法解析】

适用于为自己争取权利、对重男轻女现象的反思、勇于引领芸芸众生等相关主题,如2014年四川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

示例:

即使是在文化开放的21世纪,亦依旧存在着各种不尊重女性的陋习。为了推进男女平等,演员艾玛·沃特森作为妇女署亲善大使在联合国发表关于性别平等的演讲。而脸书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亦通过出版著作《向前一步》来呼吁女性为自己谈判。她们冲破社会不平等的樊笼,给予女性群体争取自己权益的信心。

三、姜夔[kuí]

人物简介:

姜夔,南宋词人,少年孤苦贫困,此后苦读却屡试不第,终生未入仕途,一生四处转徙。

他青年时代北游淮楚,南历潇湘,与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交好,以清客身份与张镦等名人屡有往来,是个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P.s.清客,是指旧时在官僚地主家里帮闲凑趣的文人,或教授吹弹歌唱的艺人)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的词题材广泛,多为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和辛弃疾并肩而起,成为南宋晚期的词坛领袖。

角度1:南宋词界难得的“艺术全才”

隐藏在南宋著名词人的身份之下,姜夔还是位音乐家、作曲家。擅长“自度曲”(自己创作的歌曲),且多是“先作词后谱曲”,自己作曲、填词,还能自行演奏,可谓集多种才华于一身的“创作型人才”。

姜夔不仅能创作出名篇佳作,为之谱曲、演唱,还写得一手好字。精于楷书的他“崇晋贬唐”,推崇魏晋文人雅士的笔法,反对通俗流行的书法。他将书法研究得通透,效精品孙过庭的《书谱》创作出书法专著《续书谱》。

不拘泥于前人思路,深入浅出,姜夔结合自己长期行文经验,浅显、简明地阐释常人看来深奥复杂的书法体系。因而这本书也成为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深远的学术名著。

“自创、自曲、自书”为他的词作锦上添花,姜夔游历四方,到了哪儿都极受欢迎。他的才华让各界名士感叹不已,其中便包括著名的朱熹和辛弃疾,才华使他在与不同人群的交往中显得游刃有余,此中轶事也成为流传民间的佳话。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文艺创作、全面发展、个人才华等,如2018年天津卷《器》等。

示例:

少时家境的贫寒激励着姜夔求学进取,涉猎诗词、书法、音乐等多方面,使他能在同辈人中脱颖而出,在与不同人群的交往中游刃有余。 后半生漂泊游历、走走停停的经历,其中冷暖甘辛,让他看得多,学得多,也懂得多,积淀了他作品中的清空、醇雅,也成就了他与苏轼并称的“全才”美名。


角度2:满目萧条景,拳拳爱国情

南宋,从北宋的盛世中走来,已是满城风雨。南宋王朝凭着偏安政策偏居一隅,宋金对峙,文武百官不思进取,词坛一片莺歌燕舞,百姓苦不堪言。

而姜夔,在这个时代,也如水中雨打的浮萍,漂泊无依。他终生未曾入仕,游走江湖,靠朋友救济和卖书籍字画为生。那些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又哪里愿意倾听他的心声呢?

但在他的心中,充盈着热血,涌动拳拳爱国之情。纵处江湖民间,他仍关心朝堂大事。

他的《扬州慢》正是写于此时。“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盛开的芍药鲜艳美丽,年年都如约绽放,只是,又有谁去欣赏它们的美丽呢?

姜夔为南宋今日的山河破碎而悲哀,他同情人民的遭遇,控诉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却无奈入仕无果,只能忧怨南宋朝廷只图苟安江南,竟以“空城”防边。

姜夔作品中的情感,已不再是单纯的男女情爱,而是更浓烈、博大的家国、天下情怀。他的眼中,是整个南宋。从此,南宋成为他心系、描摹的对象,再不能分割。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时过境迁、感伤时世等,如2019年天津卷《个人与国家的关系》,2015年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等。

示例:

世人多以姜夔为风月词人,但不知他内心的深沉。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令他忧心,浮华表象不能使他迷眼,他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愿纵情享乐安逸,以笔墨、乐音倾诉胸中不平、黍离之悲。 脍炙人口的《扬州慢》便是他拳拳爱国之情的写照,古今之叹、国恨家愁交杂其中,也道出姜夔一生的漂泊,写足千百年来寒士的愤懑、孤凄。

今天先更到这里~

更多人物素材可以前往作文纸条App--发现页--写作素材--人物叙事 查看哦!

左:人物素材列表 || 右:人物素材之羽生结弦


看到这里啦,还不点个赞?乛?乛?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货源网 106487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