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1064879863
16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营销型网站建设 >  为什么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网站比知乎、豆瓣发展得要好,用户多那么多?


为什么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网站比知乎、豆瓣发展得要好,用户多那么多?

发布时间:2019-09-01 19:53:04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题主你好,我先给你描述一种社会现象:下班之后,你看看20岁-35岁的年轻人是去酒吧、夜店、网吧、逛街、喝茶的人多些呢?还是去图书馆、书店、自习室的人充电的人多。快手、抖音玩起来,费钱,但是不烧脑,可以
为什么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网站比知乎、豆瓣发展得要好,用户多那么多?题主你好,我先给你描述一种社会现象:

下班之后,你看看20岁-35岁的年轻人是去酒吧、夜店、网吧、逛街、喝茶的人多些呢?还是去图书馆、书店、自习室的人充电的人多。

快手、抖音玩起来,费钱,但是不烧脑,可以品尝短平快的快节奏信息的快感。

知乎,虽然有半娱乐性质,但是,还是挺费脑袋的。对于一些在学习之余,想要放松的朋友来说,知乎的氛围和内容,显然不符合他们的需求。

知乎有塔的娱乐性质以及社交性质,但是相对于快手和抖音来说,它的覆盖面的确有限。

这是从功能上、受众群体上初步解答。

———————————

我们看两张图:






抖音、火山视频、西瓜视频归于今日头条旗下,我暂时不知道它们单独排多少名,但是日活用户,应该是要高于知乎的。

抖音有点赞上千万的作品,知乎至今没有点赞破百万的作品吧?

无论是注册人数、日活用户,知乎都在快手、抖音面前败下阵来。

这一点不光是知乎的错,连微博也受到了来自诸多短视频网站的巨大挑战。

—————————

又来一张图:



“1:利用社交网络的实用性及其工具性;

2:将社交网络当做一种媒介,并从中获取内容;

3:在社交网络中形成社区,让用户得以交流;

4:利用社交平台来满足自身虚荣。”

(引用一个网友的分析,人们为什么倾向于使用某种app,要获得什么)

我们从自身虚荣来看,快手或者抖音获得赞的成本远小于知乎,拍个视频,运气好,内容不错,就上去了。

在知乎,没有持续的优秀的输出能力,很难获得虚荣心的满足。

我有很多老家朋友有快手号、抖音号,也经常在朋友圈分享抖音的视频,我老家的朋友里,使用知乎的,寥寥无几,只有我高中同学,以及我使用之后个人带起来的几个大学好友。

倒不是说写文章很高深,只是很多人觉得写文章相对比较繁琐,随手拍一个视频,哪里起火了,哪里打架了,哪里跳楼了,就可以迅速吸引各路网友关注。

——————————

最后,我想来表扬知乎,说说很多男性朋友关心的色情内容的尺度问题,以及平台的态度。



最近不在快手露个大腿,都不好意思跳舞。



她故意在拨脚.



必须露个腿.


三亚户外搭讪大胸妹(泳装美女)也是用户喜欢的。

你们去看了类似视频下面的评论才知道与你一个国家的人的口味和日常爱好。


普通人倒立穿裤子,
快手主播倒立不能穿裤子.
穿了裤子谁看?
没人看,哪里来流量呢?


哈哈.

老外看到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来分一杯羹



类似这种视频下面的评论才是亮点,我不截图了,你们自行脑补。


做你女朋友?

人家有男盆友的哈哈哈。

可是有些用户就喜欢类似的意淫。

“哇,我的女朋友在观音桥等我哟,我要给她送花花。”


等于不穿?



这个主播人气高.


这是基本功还是性暗示呢?



我只感叹666,
这姿势是多少用户的梦想啊.
在知乎能天天看到吗?



女人就得骚?


用心抚摸.



直接称自己大波姐的,在知乎还有谁?会被封号吧?



舞蹈培训班不好好教舞蹈动作,故意发类似的姿势,他们知道男用户爱看什么,故意用这种姿势来吸引。





知道你喜欢,所以就这么穿。



标准咬唇,你来啊哈哈。

尽管如此,可悲的是,人家轻轻松松破百万粉丝,开直播赚的钱哈哈哈哈。


只发视频,六个月轻松破百万粉丝。
比起知乎要辛辛苦苦写作几千个答案才能拿到百万粉丝,哪种划算?

我们再来看个传播量.


就这么摇啊摇,人家可以播放上亿次,是不是很夸张?


1.6亿,十几秒,这种无脑的有节奏感的东西,深得很多人喜欢,也引发了很多小学生、中学生模精品。

————————————

看到这些巨大的对比,真心为知乎感到不值,说不服气,也有的。

但是不服气有用吗?

没用的!

这是现阶段人口的爱好和品位决定的互联网娱乐类社交类学习类app的格局。

从问题的根源上以及社会现象和对网民的需求的解析来看,题主现在明白了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网站比知乎发展要快,注册用户多一些了吧。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知乎是当下中文互联网文字社区最大的霸主,这有很多优秀的、不走捷径的勤勤恳恳的答主在耕耘着文字,希望带给一些人以力量或者是帮助。

从长期的正面营养来看,知乎的作用是要大于那些娱乐型网站的,虽然这里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内容,但是平台的监管相对较严格,所以我相信知乎有能力坚守住底线和原则,也没有忘记知乎的初心。

感谢这里的答主为我个人答疑解惑,也感谢这里的读者支持着众多答主创作。

祝好.



说点什么?

保重身体,少看快手,多看书.

关注我么?

这里.

http://www.zhihu.com/people/ojufff

因为这个回答而关注我的朋友,非常感谢,欢迎多多交流。


知乎禁言了14天,终于可以说话了,没想到这个答案回火,回复不过来了,集中回复一下。


问题一:上个知乎还有优越感了?装什么13?

知友们麻烦再仔细读一下我的原答案,你还能读出装13的感觉吗?要是还读不出来,再仔细读一下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应该让二营长把你的意大利面端出来?


问题二:一线有优越感?我五线也用知乎。

我说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线都是泛指,不要较真,理解意思即可。我一个十八线的民工,更没有什么优越感。


问题三:知乎的门槛根本不高!

首先理解一个大前提,也是基本国情:(有很多优秀的答主的回答都提到,可以看他们的回答)

1,中国的人均收入很低很低

2,中国人均受教育水平很低很低

有的朋友觉得没有门槛,是因为你本身在门槛之上。


问题四:随便都能注册,只要有网和手机号就行,知乎和快手、抖音没有区别。

注册门槛并不是使用门槛,想要灵活答题,玩得好、玩的溜,还是需要一定知识的。举个例子:奥迪和奥拓的4S店,你都可以进去。但是,你买得起养得起一辆奥拓和一辆奥迪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原答案:


任何一件产品,都是有使用门槛的。


知乎的门槛,不知道比快手高到哪里去了。不用说使用,就是有多少人知道知乎?多少人知道快手?这一点,知乎就输了。


广大45678线的青年,愿意玩快手娱乐?还是愿意在知乎上写回答骗赞?

第一,在日常的娱乐时间中,人们的喜好等级本来就是:视频>图片>文字。


第二,抖音、快手等段视频社区更加能填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一段视频不多不少十几秒。试想一下你早起拉屎的时候,你是会去看知乎/豆瓣呢?还是看看抖音/快手?

刷几条抖音/快手,一边乐呵一边排毒,之后开开心心去上班。

如果你手欠打开了知乎,而且又正好看到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你一下子看进去无法自拔了。

等你看完之后,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分钟了,上班迟到了不说,你屎还一点没拉出来。

(此条本人亲测)


第三,对于用户来讲,你在豆瓣/知乎上获得点赞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抖音/快手。

我在知乎上费个大劲写一篇文章,第二题天一看,0赞。

我头几天在抖音上随便录了一段我走路的视频,过了一会一看,324赞。

而且在知乎/豆瓣上创作一篇文章的难度也远大于在快手/抖音上发一段视频。


第四,流量变现方面:抖音/快手>>知乎/豆瓣。


第五,得XX者得天下。


总结一下:在同等的时间内,视频能够传播的情感和内容要远大于文字;抖音/快手更能填补上广大群众的碎片化时间;用户在抖音/快手上获得成就感更加便捷和快速;在抖音/快手上创作内容更简单,门槛更低;抖音/快手的大V可以赚更多的钱。

这些短视频网站,对最广大底层用户的友善度,比知乎,豆瓣高太多太多。


举例,18-20岁的少男少女,在知乎上能有什么话语权?初中,高中学历的普通人,在知乎豆瓣能有什么话语权?


他们在快手,在抖音上,又是什么体验和话语权?


在知乎,在豆瓣,除了极少数情况,18-20岁的少男少女,初中,高中学历的普通人,根本没有任何话语权。


他们只能浏览和点赞。


他们一旦想说点什么,不仅会面临单机的困扰。


还可能会被一些充满优越感的三无人员抨击为。


“知乎真是越来越堕落了!”


很多人觉得知乎豆瓣的用户门槛不高,那是因为你在门槛里面。


换了名校学生,他们会觉得名校门槛不高,一线城市买房门槛太高。


而一线城市土著,会觉得有房门槛很低,身边谁家都有几套房。要考个本科,一本,门槛却非常高。


虽然知乎在走向大众化,但文字传播领域的社交网站,始终拥有较高的门槛。


此前斯坦福一位教授的调查统计,中国农村年轻人,有60%多没有念过一天高中。


全民统计里,90%以上的人是大专以下学历。


在知乎和豆瓣这类文字传播领域的社交网站。


真正受到重视,用户体验最好的,始终是那些擅长写作,或者现实里自带光环,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


知乎上大部分低关注用户的用户体验都非常不好。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有自己在玩单机的感觉。


换到快手,抖音,这些短视频网站。


只要放得开,有表演欲望,不管怎么搞怪,搞笑,一点点随手拍,都能获得朋友和路人的点赞和评论。


这是知乎,豆瓣,文字类网站,都做不到的。

鲁迅在《小杂感》里写过一段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上学的时候,我就开始读名著了,而周围的同学都在看小时代和安妮宝贝,连亲戚朋友平时在家也就是看剧刷微博。

那时的我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能对一部没有内涵的电视剧或者类似抖音那样的搞笑视频那么着迷,一边看一边还傻傻地笑。


鲁迅的这句话让我只看到最后一句,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后来踏入社会,感觉到了生存压力,每天要上十二小时的班,每天都被折磨得身心俱疲,下了班回到家只想好好躺着。这时候再拿起一本马尔克斯的书,我是绝对看不下去的,反而是那些不需要理解能力的爆米花电影和搞笑视频更容易让我获得快感。


那时候和很多人一起合租,有的人比我还要努力,做几份兼职,每月担心着房贷问题,有的姐姐一下班就要带孩子洗衣服。老公为了一个单子陪客户喝酒喝到胃穿孔。


你说对于这帮人,给他们一本巴尔扎克的书,或者知乎上所谓的干货,他们也不一定看得下去。但他们Low吗?


再读鲁迅这段话,我的关注点就变成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有人的生活比书里还要残酷,他们没必要再用上知乎去证明所谓的深刻。反而是有些没感受过生存压力的人,看了几本书,上了几次知乎后就逼格满满,觉得世人皆庸俗,只有我独醒。看抖音快手的都是傻逼。

义愤填膺得好像抖音快手壮大了世界就崩塌了似的。


现在我除了看书,也看段子,下班回家看点奇趣视频也能乐呵呵的,同事名校毕业,却能和我一起对着手机屏幕笑成傻子。我们都需要这些简单的快乐。


有些人真的没必要那么有优越感,非要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世界并不是非雅既俗的,你敢说你除了上知乎就从来不看段子和小姐姐吗?你又怎么知道那些对着手机傻笑的人平时在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哪里比他们更高级了?


以前我觉得自己看清了世间真相,面对众人眼孔极冷,最后发现那不过是源于另一种无知,才会以自我为中心去揣测他人。从来不去也不屑于去了解别人的生活。


回到问题,为什么快手、抖音的用户比知乎豆瓣要多?


因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才是居多的,温饱才会思淫欲,就像大部分学哲学的都是家境不错的人一样。一个挣扎在社会中下层,每天为了工资和房子发愁的人,是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关心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深刻的。

或者对他们而言,努力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深刻,古典文学和文艺片能当饭吃吗?生活比电影难多了,他们更需要那些简单的快乐和生存之余的放松。


这些你眼里的“乌合之众”,却代表着浩瀚人海的大多数。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走,其中又包含着多少伟大又坚韧的力量,难道你不是这些“庸碌”之人其中的一员吗?


可能有人会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虽然也看快手抖音,但我还是会去看书,看点有知识的东西,反而对于一些条件比我好的,抖音和综艺节目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全部,我就是觉得他们俗。


嗯,有些人是物质贫穷,有些人则是精神贫穷。你能有这样的觉悟当然很好,继续保持就好。


这时候我建议你再读一遍鲁迅的这段话。迅哥面对世人,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即使这个时代庸人居多,但每个人又都是不幸的,你又比他们高到哪里去呢?







相关回答:身在知乎国,不应该问出这种爱或活的问题




你躺在床上,


右手大拇指机械地上下滑动,


精彩的画面,欢快的音乐……


抬头看了看时间和未完成的任务,


似乎感觉有些不妥,


于是,猛地删了自己一大嘴巴子,


妈的,刷抖音还分心!




壹——我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当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跟我说,看了抖音等短视频,他发现他这一生过得太他么无聊了之后,我觉得事情似乎有那么一点不对劲了。


我承认,短视频、直播、手游可以使得都市生活轻松不少。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背负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担心在打拼的城市里买不起房;我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去不了重点班;我们担心自己赚钱的速度跟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我们担心自己还没有遇上对的人,却已经过了恋爱的年纪;


我们不得不从现实生活中,躲进了抖音、王者、吃鸡的娱乐世界里。


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甚至十几秒,我们就能获得久违的开心和欢愉。我们越来越开心,笑声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不会思考。娱乐至死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慢慢的,娱乐至死的结局似乎也成了一种必然。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理论。


美国用来控制人民的“3S”理论:


Sex、Sports、Star



贰——我们的娱乐阈值越来越高。

年少时碰一下姑娘纤细的手指,也会脸红半天。然而,即使现在看着两具光溜溜的肉体交织缠绵,我可能也只是淡然一笑。


这就是阈值的含义。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方式,一种在短时间内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获得欢愉的方式。于是,短视频就出现了。我们难以抗拒这种娱乐带来的短暂的快感,就像在干涸的沙漠抗拒水分一样困难。


如果没有更刺激的画面和更挑逗的情绪,不能让我们更轻松更爽,根本看不下去。


事实上,持久地爱一个人,长期健身跑步,坚持读书思考,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正向愉悦感。


但是,我们等不及,嫌太慢了,太麻烦了。我们想要的“喜悦感”,现在就要,不想要思考。


久而久之,我们的愉悦感、成就感、仪式感会被一种单一的获得方式而替代。



叁——承认吧,我们变得越来越蠢。


泛娱乐化的内容开始填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感官体验开始凌驾于逻辑思考之上。


我们越来越难以安静长久地坐在书桌前,持续地思考,去体验书里面每个句子的因果、对比、递进、反转、排列、深入逻辑关系。


我们越来越难以通过文字去想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脑海里只会想起“雪~~~花~~~飘飘”的抖音名曲。


我们越来越难以耐心地通过文字的描写,去体会男同学看到暗恋的女生穿着白色衬衫和蓝色学生裤向自己走来时,捏起衣角的不安。


抖音刺激的是你的神经,而不是你的大脑。极力献媚的物资、煽动的音乐、声泪俱下、说学逗唱娱乐方式,让你不需要思考却有深刻的印象。


我们就在这娱乐的温水里煮着、炖着,一点一点地失去思考能力。慢慢地我们发现,似乎有什么不对劲,也不愿意去想清楚了。


肆——碎片化信息让我们的知识体系变得支离破碎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台电脑的硬件配置,那么知识体系就是操作系统。桌面上的一个个软件,就是我们的知识模块。各个软件之间,相互切换、连接,操作系统才会运行流畅。


然而,我们还没来得及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已经被各处的碎片化信息塞得满满当当。各个软件之间,相互独立不兼容。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于是,我们的大脑成了装满碎片信息的垃圾桶。


我之前一直有收听罗振宇的知识付费节目。老罗把书中的内容分析的头头是道,我听得也是津津有味。久而久之,一种似乎懂了很多却又对知识运用不自信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原来,阅读、思考、整理、归纳、总结、输出成节目这一系列的读书过程,是罗振宇完成的,而我并没有参与其中。我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记住就好。


我越来越敬佩那些人,晚上睡觉前,把手机放到一边,坐到书桌前,打开台灯,安静地翻页,安静地阅读,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发着光。



伍——你能看到这里,说明你还有得救


有没有一刻你发现,没有表情包,你不会聊天;有没有一刻你发现,想要夸赞小姐姐长得好看,却只能说一句666。


我知道这篇回答,失去分析和思考能力的人不会看到这里。所以,我希望坚持读到这里的你,能在将来“丰富精彩”但也只剩下“丰富精彩”的世界里,保持着独立的约束和思考。


我突然好怀念曾经去过冰岛的雷克雅未克教堂。


古老的洪钟、虔诚的神乐、划破天空的白鸽、绚烂的彩绘窗棂、栩栩如生的大理石浮雕,可爱的唱诗班的孩子们。


我行走的步伐开始变轻,我说话的声音开始变小,我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久违的感动和震撼。

https://www.zhihu.com/video/963442775518294016https://www.zhihu.com/video/963442841146589184

破2K了。


首先谢谢大家对我文章的认可。当然更感动于,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谢谢你们的评论,谢谢。


有朋友私信表达了建立知识体系的焦虑,我写了这样一篇回答,希望能对你们有帮助。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很多知乎用户自以为比广大人民群众高一级

因为快手、抖音比知乎、豆瓣好玩啊,在知乎上分享知识、认真答题得到的正面反馈少,还各种花式限流,一堆敏感词这样不能发那样不能发,强制评论区审核,谁还能心情愉悦的玩耍啊。

而爆照、抖机灵、讲故事成为主流,各种杠精、撕逼,知乎已经成为贴吧2.0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就几年,

互联网第一批是雅虎、搜狐、新浪、网易,然后是猫扑、天涯、贴吧、校内,之后是豆瓣、微博、知乎,再之后斗鱼、虎牙、熊猫,

现在是抖音、快手~~

不用纠结,这些产品我都用过啊,2005年还注册过雅虎邮箱呢~~

--------

分享一些抖音上的视频,来源见抖音号,侵删,希望大家喜欢

https://www.zhihu.com/video/963911401501265920https://www.zhihu.com/video/963911157464154112https://www.zhihu.com/video/963911262439194624https://www.zhihu.com/video/963911466252926976https://www.zhihu.com/video/963911643055468544https://www.zhihu.com/video/963911884999651328https://www.zhihu.com/video/963912051038679040https://www.zhihu.com/video/963912777950208000https://www.zhihu.com/video/963912810363781120https://www.zhihu.com/video/963912900410404864

前者的门槛低。很大一部分人,都有阅读障碍(包括看文字容易走神,看不进去,总是犯困。或者理解能力不足导致看不懂)但是很少有人有看视频的障碍,因为看视频对注意力与理解能力的要求很低。从3岁娃娃到100岁的老人,文盲还是非文盲,都能通过看视频获得乐趣。

这种门槛,造就了更多会人去选择视频这样相对轻松容易的输入方式。

我经常在网上向大家推广阅读的好处,遇到过有人喷我: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阅读的兴趣就比看剧更高尚吗?

阅读不会比视频更高尚,但是阅读会使大脑保持敏捷和学习力,长期看电视或视频会使智商下降,因为前者是学习状态,而后者是被动输入。

就是说,你阅读文字的时候,你必须被迫地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被迫地逐字逐句理解字面的意思,你被迫地去思考,理解,记忆,这让你精神世界里的消化能力、学习能力不会逐渐退化。就相当于阅读是在进食固体,视频是把信息变成流食直接导给你。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很难输入新知识……不仅仅是因为机体老化。也是因为这方面的能力疏于训练。

很多人,可能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很少主动去阅读文字类的东西。即使他们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角度上看,智商完全没有问题。

但他们的学习能力这一块,变得很弱。我在工作中和一些人打交道,就会发现,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差一塌糊涂。

比如有个业务能力非常强的同事,我把工作事项简明扼要地逐项1、2、3列出来发给她,结果她看完对我说,你能不能在当面里跟我讲一遍,我看不懂。

我听了非常惊讶,要知道我给同事看的东西,就像我在知乎上写的这些这样,很少使用深奥而冷僻的字句,追求浅显易懂入口即化,让中学生也能看懂。像我这样擅长用文字沟通的人写的东西,她都表示看不懂,就不要讲别的客户提供的商业合同和方案了。我和她沟通的是一项我们熟悉工作中的流程,最后这位同事非要我口头跟她讲一遍。

这让我发现原来有些人这么年轻,就已经没有阅读能力了。这种人并不是少数,这就是视频娱乐普及化的恶果。

之前有朋友对我说,她很担心未来失业,届时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年岁渐长,以后怕竞争不过刚毕业的大学生。

我听到她的担忧表示很不解,有了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竞争不过刚毕业的年轻人。她说她现在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开始跟不上了。

为什么很多人虽然一直在工作,也不是不努力,并没有任何偷懒,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却会下降呢?这是因为我们平常中从事的大多数工作,都是那种会慢慢轻车熟路,每天按部就班就可以做好的。时间长了,熟练以后,根本不需要自己去动脑子的。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学习和思考早已停摆。天长日久,大脑生锈。

所以有些人越老越笨,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适区是主要原因。工作久了,倘若陷入重复性劳动,不阅读不思考,大脑就会日益迟钝,最后连看一篇说明书都觉得费解。为什么很多公司情愿招聘大学新人,也不要三、四十岁的人。也不过多活了几年,怎么就比二十岁笨呢,也许和年龄无关,是因为从学校刚毕业的人,离开书本的时间比较短。

坚持文字阅读,是让自己不变笨的方式。古人言,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而我个人的体验是,如果一段时间不阅读,明显感觉自己的思维变慢了。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当出现一些热门电视剧电影。我作为一个写故事的人,需要学习一下这些电视剧和电影构思,我也是尽量避免看视频,大多数时候我会把原著找来看,比如还珠格格,玉观音,奋斗、双面胶之类的,我都没看过一集电视,全是看书,看书的好处是效率更高,想象空间更大,追剧要花很多时间 ,看书一天就能搞定了。只有少数电影电视好看能超过原著,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霸王别姬〉,我就会书看一遍,电影看一遍。

很多人在阅读中收获甚少是因为没有掌握对的方法,关注公众号:鲁西西 回复“A2",教你如何通过阅读有效学习。

因为中国社会是个金字塔形

产品要做大,必须切最底部的人群

而美国社会是个梭型

产品要做大,必须是切中部的人群

就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来说,中国能称得上“中产阶级”的人群非常小,未来几年内能成为中产阶级的人也非常少

快手的主要用户是农民、小镇青年和务工人员,完美切中底部;抖音先想切城市90后95后思想简单的大学生和小白领,也还符合预期。产品都是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的,所以这两个还不错

至于知乎豆瓣,本来是想切高仿一点的中产人群,结果现在知乎成了学生论坛,豆瓣更惨,成了老文青聚集地,学生都不去

以上提到的4个产品,最终都没有服务到什么高仿人群,学生和老文青高仿吗?呵呵,呵呵呵。不过,谁会和估值过不去呢,比如知乎,整天想的就是怎么切更大众的群体

-------

恩,中国真正立志服务中产阶级的产品,早就完蛋了,你们根本没听过,因为这个群体根本就不存在

一点儿都没开玩笑,也不带任何戏谑地说:


因为,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两万人民币出头(米国一辆高仿BBA一年的财产税)

因为,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受教育程度是初中没毕业(真的差不多就是初中二年级)

因为,中国的基建有后发优势,于是以上所说的全民,几乎都能手机上网+支付


于是,在中国这种国家里,企业想要发展得好,最直接也可能最“简单”的方法是,围绕巨大的金字塔底去“养猪”,走量走规模。让低认知且穷的大多数人,沉迷于精妙设计出来的事物,变得更无认知;然后,或者“赚”他们的时间,或者,从他们仅有的一块钱里面赚一分钱。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如此巨大体量的国家里,走中产甚至高仿的路子,就一定玩儿不转。

如知乎,一直以来,掐金字塔上层的基因始终浓厚。变现不利,仅是时候未到 + 没找对痒点 + 没利用好现成变现模式,而不是市场不存在。

只可惜(不知是哪个环节做的决策。财务投资者的粗暴?个别创始人的学生气/自负?),知乎选择转型为走量走规模的“养猪业”模式。

无奈,正确产品的迭代逻辑,是产品基因不变下的功能性提升和延伸。想要改变产品基因,不如直接去创造一个新的产品。知乎的基因,天然与“养猪业”格格不入。想要强行改变......虽然对结果,我不想预测,但过程大概率必然是很泥泞的。

至于豆瓣,从始至终我都没看出它有半点儿想要赚钱的样子。从这点看,豆瓣真还挺甜的。

几年前,在一个单位实习,带我的师兄是个非常努力上进的有为青年。

有一次闲聊,聊到下班后的生活,他说的一段话挺让人难忘的。

“我之前挺看不上《快乐大本营》的,感觉真是无趣脑残。但是,工作后,有一天工作很忙,很累,有点筋疲力尽。我回到家后往沙发上一趟,打开电视机正好放着这个节目。我太累了,也懒得换台,就这么躺在沙发上随便看。但是看着看着就突然发现,这个我原本以为脑残无趣的节目,挺搞笑的,起码我那天看完后,心情很放松很愉悦。所以,自那之后也明白了为什么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么受欢迎。”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需要在工作家庭社交各个方面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责任担当,谋略权术,柴米油盐,哪一个不需要劳神动心。

所以,当我们终于能闲下来,好好享受作为一个原原本本的原始人的状态时,快手、抖音里那些最简单的欢乐,才是我们的一隅偷欢,是我们抛开各种角色后最真实的快乐吧。

~~~~

题外,欢迎关注可盈的知乎live,教你如何在大学少走弯路,开启成功之道!

可盈 的知乎 Live:不迷茫!教你拥有高质量大学生活 https://www.zhihu.com/lives/1045654430438965248?utm_source=zhihu&utm_medium=social&utm_oi=39978079879168

公众号:宇伲说

不定期分享有用的文章,以及还可以与大家互动哦(有问题在公众号可以发私信啦)。

各位大V可以继续沉浸在知乎「和寡」是因为「曲高」的幻想中,但是知乎的运营团队要是也信了,那就呵呵了。

运营团队,你们看不到知乎糟糕的用户体验吗?越来越烂的手机网页版,无法看问题日志的客户端,作为一个文字软件却那么耗电,越来越难以揣摩的界面,各种搜索不到东西。各种看不到我想看的答案。我一直说,我关注人是为了看他们写的答案,结果知乎总给我推送点赞。我都快一年多没看到罗神写的东西了,我还以为他A了。

补充:我从通知列表点进自己的答案,看不到头像,看不到名字、评论和点赞数,只有右下角一个「下一个答案」。我自己还好,可以点进问题,再查看自己的答案。我的关注者要想点赞、评论,就只能点进问题,按时间排序。如果来晚一点,这招也不那么好用了,好在我的答案排名还比较靠前。

你们看不到知乎日渐衰退的内容生产能力吗?知乎最好的定位就是科普网站,他不能是严肃的学术社区,那是知网,也不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鸡汤,他应该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装上一些实用的、哪怕在内行看来只是皮毛的知识。可现在呢?

还有,那些声称知乎用户层次高的,你们可真是自我感觉良好。云集一群高等华人、镀金留学生和川粉的地方,就叫层次高吗?抖音上可都是实打实的名人,录作品都是真人出镜,比微博那些由团队运营的认证账号还要真。从大城市电台主播,到基层的医生、警察、教师,你告诉我抖音用户层次底?用一句高华听得懂的话说: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你还别嫌弃我中式口音。

别的不说,就说抖音的评论区,大概是除了黄网以外最友善的地方了。

我记得 @唐缺 说过他来知乎就是来玩的,不是来“学习”的,刷知乎的知识密集度和难度对于很多人来说支配用“玩”来形容,压根不能算“学习”。恩,这点我也同意,相对于我个人真正工作时的用脑强度,刷知乎写回答真的只能用“玩”形容,而且确实是我的娱乐方式。但是对于更多更多的中国人来说,刷知乎的用脑强度估计比他们当年上课还“累”。 他们已经“累”了一天了,怎么还会用业余时间去找罪受呢?

这种用脑习惯的区别也是一个巨大的“贫富悬殊”。

在信息时代,这种脑力上的贫富悬殊只会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一个懂得“搜索”和整理信息的人很容易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找出一个小论文级别的知识,然后快速吸收,写成回答骗赞。但是另外一批人上网只能淹没在无意义的段视频和乱七八糟的链接中。时间一长,两个群体的分别自然越来越大了。

不过,不管两边的分别怎么样。中国人的确越来越有“时间”了,如何消耗这部分时间也就是他们的重大课题。快手和抖音非常好地满足了这部分人的迫切需求:短小而且有爆点。前者接地气,后者真“性”情。

喜欢知乎还是抖音是个人喜好,这种喜好是你长期教育和生活习惯铸就而成的,它们驯化了你的大脑,你的大脑已经决定了你的喜好。你要么改变自己的大脑,要么接受自己的本性。你自己喜欢什么,你还不知道吗?这里谈论高低没啥意义,就好像争论豆腐脑咸甜一样。

我也入迷过抖音一段时间,然后还推荐给了我身边很多人,让他们成功入坑。他们对抖音的反应基本是一样的:没听过——觉得不屑——给我面子下载看看——惊喜——沉迷。


我也思考过,为什么我身边这些重点大学出来的,都三十好几的人了,也会这么着迷一个面向年轻人的娱乐APP。


思来想去,我觉得,抖音能火,是因为它能提供最底层的快乐。


这个底层不是贬义,而是类似程序员们经常说机器语言是“底层”语言,C是高级语言一样。抖音提供的内容,不需要你有编译的能力,不需要费劲巴拉去理解,就能直接让你的身体和大脑感到兴奋。


我们经常能在电影或者纪录片里看到这样的场景:某原始部落里,会书写文字的可能只有大祭司和部落首领等寥寥数人,但所有人都会在傍晚围着一圈篝火载歌载舞,围着篝火舞蹈的他们看上去特别快乐。


到了现代,也有很多地区和民族的人保持着能歌善舞的传统。就算你是一个愁眉不展的外地游客,只要你加入舞蹈的队伍,跟着节奏明快的音乐一起跺脚、扭腰、拍手,你也能在那一瞬间忘记所有烦恼,感到从身体里由内而外迸发出来的那种愉悦。


欣赏文字之美,需要天赋,需要花好几年去学习识字和格律,需要生活阅历,需要想象力,注定只是少数人才拥有的能力。


但喜欢节奏明快的音乐,喜欢跟着节奏舞动,喜欢青春美丽的异性,这些是刻在基因里,是不需要后天教化就能获取快乐的途径。也可以说,是所有人的最大公约数。


而抖音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音乐,舞蹈,帅哥美女。


而且,它对所有人来者不拒:能歌善舞的,会有很多人欣赏;没啥基础的,要上手也不困难。


音乐不高深,都是所有人能懂能哼能唱的流行乐;


舞步不复杂,就算没有舞蹈基础,练习一个礼拜也能有模有样;


帅哥美女不高冷,对你讲段子抛媚眼,求亲亲,要抱抱。


甚至它给用户带来的反馈体验也不一样:在知乎写一篇文章,我需要看赞数来获取成就感和认同感;跟着c哩c哩(Panama)跳段舞,哪怕没有人点赞没有传播,我都能在音乐和舞蹈中找到快乐。


而且,这种快乐,通过视频的表现,是一个完全不懂文字的人都能瞬间理解的。


举个例子,我无数次在知乎看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女人不愿意恋爱/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孩子/不愿意xxxx……


不管下面的答案写得多么好,我实际都是不太认同的。


直到我在抖音看到这样的视频:


五六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在舞蹈室练功房,绑着发箍,穿着热裤,对着大镜子一起跟着Panama的音乐跳c哩c哩,摆臂,扭胯,抬腿,点头,姑娘们认真的眼神,上扬的嘴角,透过镜头透过手机屏幕都能传递出来的那种快乐,那种自信,那种青春活力,一瞬间让我明白了,原来现在的姑娘们下班后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拥有这样的体验。这样的她们,不想恋爱不想结婚实在是太TM正常了。


可以这样说,知乎所分享的世界都是由文字所营造,创世者们基本都是985/211,年薪百万的精英也为数不少,话题总是离不开中产,焦虑,阶级,女权……


而抖音则奉行的是另外一套游戏规则:不如跳舞,聊天倒不如跳舞,谈恋爱不如跳舞,让自己觉得舒服,是每个人的天赋。


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越来越拉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多宣传同龄人把我甩开的自媒体,知乎上越来越多“刚毕业月薪过万是什么体验”“年薪百万是什么体验”“你的工资能让你过什么样的生活”,朋友圈里的朋友们欧洲已经游腻了现在开始去南极……


一天疲惫的工作后,不想开知乎开朋友圈找虐,真的不如打开抖音,看看帅哥美女的热舞,看看段子放松下心情。


让自己觉得舒服,确实是每个人的天赋。

谢邀。

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 媒介形式不一样
  2. 受众不一样

首先,快手和抖音的媒介形式属于短视频和直播。知乎和豆瓣基本属于文字和图片。而就媒介形态带给用户的想象空间的排名是:

文字>图片>视频>游戏>直播

这很好理解,想象空间越小意味着用户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不需要思考,而人是趋于惰性的,所以视频和直播依然是大众打发碎片时间最好的选择。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自知乎引进视频功能以来,其实很多都是照搬的其他平台的视频,却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赞同,而原来的高质量文字答案却很少有人能耐心去看。

所以再将知乎和豆瓣放在一起我觉得并不妥当,知乎的趋势已经不再是专业的知识分享,更多的是拥抱大众,做大众的知识社交产品。

并且想象空间这个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部分短视频用户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刷直播时无需思考,发现自己的时间都被浪费后产生无尽的空虚,发觉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在慢慢退化。但是,我想,更多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当然,他们可能也没有必要来意识到这些。



受众方面,快手,抖音抓住了最广大的人群。而知乎和豆瓣依然有其特定的用户群体。

快手坐拥七亿用户,日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 1 亿。我们看一下它的用户属性。以快手和其他短视频为例。

即便同为短视频产品,快手的主要用户也表现为收入低、年龄低、学历低。从内容上看三四线城市年轻人、农村用户、中学生居多。


而知乎截至去年 9 月,个人注册用户超过 1 亿,日活跃用户量达 2600 万。知乎的用户群体属性如下:

知乎用户群体分析

知乎用户的分布相对均衡,从一线城市到五线城市都有知乎的用户,其中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用户占比为41.4%。可以说,新兴中产和影响力人群已经成为知乎用户的主流。知乎高学历人群占比达到80.1%,硕士及以上人群比例高于总体水平,近两成用户拥有海外留学经历。

从月收入分布来看,占比 76% 的高收入人群和小康人群是使用知乎的主力,月收入 1 万元以上用户占比 30%,2 万元以上家庭月收入用户占比 41%;可投资资产 10 万元以上的用户占比 36% 。

这么一对比,很明显,完全是两个没有太多重合部分的用户群体。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网民的学历结构:

到 2015 年,中国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数才只有 11.2% 以上,这部分是知乎,豆瓣的核心用户,而本科及以下的用户占据了 88.8%,这部分用户是快手的核心用户。

这也是为什么快手,抖音的体量要比知乎,豆瓣大得多,企业估值也要高得多。很多人都是站在五环内的角度去看问题,肯定会有很大的认知偏差。

另外,本来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就缺乏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而且社会关注度低。但是人的天性就是希望能够获得关注,能获得大量粉丝簇拥。而知乎上很多人喜欢秀优越,喜欢和官方抬杠,天天嚷着知乎大 V 收智商税,让人下不来台,从而形成一种不太健康的知识付费氛围。

所以,是快手赚钱最广大人群的大量的时间和有限的金钱容易,还是知乎豆瓣们赚取所谓高学历人群有限的时间和更有限的金钱更容易呢?

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胜利,一定要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用你固有阶层的思维去看待问题,那样只会是离群众越来越远。

当然,也不要有任何盲目的优越感。认为自己上知乎就是在学习,刷快手就是低俗?

不存在的,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娱乐方式而已。

是差别之分,而绝不是优劣之分。

还是“奶头经济”吧,说白了“要变得优秀太累了”,还不如爽一爽~


奶头经济,又名奶头乐理论(),是用来描述一个设想: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会不用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为了安慰这些“被遗弃”的人,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娱乐活动(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而且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那要如何避免少数得益者与大多数的底层人民间的冲突呢?方法之一是给其“奶头”,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更能接受自己的境遇。


去抖音看个深度化妆+美颜的小姐姐跳几十秒的拍灰舞,显然比花半小时在知乎看一个长答案轻松多了,更不用说花一星期写一个优质答案了。


所以抖音们比知乎们火不奇怪。


问题就在于,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人,是不断的爽一爽,一天又一天就过去了?

还是不断的Push自己,去成就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目标?


其实根本就无关抖音还是知乎嘛,这些都是各自领域非常成功的平台了,背后也都是很强的人在运营。关键还是在于你,在于你想怎么花自己的时间,成为什么样的人。


Now, it's your turn!

总有人会愿意回头看,而不是所有人都要滚滚向前。而对于我来说豆瓣就像那小小的方寸世界,也许ta没有如今的快手抖音那般声势浩荡,但我相信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人能在这里感受到那份纯净和炽热。做一个俗人,全凭喜爱,仅以此回答,献给豆瓣,不代表官方立场。

2015年4月,在一个我觉得很厉害的人的安利下,当时还在上大三的我注册了豆瓣,成为了它的一名普通用户。

那个时候,身为一名互联网小白的我还不知道,豆瓣在许多人眼中已经是一款显著进入了“衰退期”的互联网产品。


01

如果要看数据,近几年的豆瓣可以说是毫无争议的处于“失势”之中。

根据Alexa的统计,豆瓣的网站排名在过去一年内只降不升,且降了500多名。鸟哥aso提供的数据也显示,豆瓣APP在APP榜上的表现一直不佳,免费APP榜上排在200名以外,最差的时候掉到将近300名。这跟常年霸占着APP榜首的APP抖音相比——抖音 Tik Tok甚至还刚刚登上了苹果商店全球下载量第一名,确实是光芒暗淡了很多,各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这些数据都不能直观的反应出移动互联网时代豆瓣的颓势,我们可以再来对比一下同为互联网社区类产品,在2012年前后曾经和豆瓣用户体量所差无几,一时间齐头并进互为瑜亮的微博。

如今,豆瓣的日均UV是200万多一些,而微博为一亿多——5年过去,创办于2005年的豆瓣与2009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微博之间,前者在日均UV上要比后者差了50倍都不止——如今豆瓣的日均UV只是微博的零头的零头。

由于这种颓势,这几年主流的商业分析中,豆瓣似乎都不在分析师的眼中,很少有人去探讨豆瓣的功能更新或是运营动作,背后的意思已经很明显:豆瓣早已不是一个可以吸引流量的明星产品了。

除了数据,豆瓣的“衰落”在很多层面看起来都是清晰可见的——

  • 豆瓣的最后一轮融资,是2011年完成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从那时到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席卷整个世界,而这一切似乎与豆瓣全无关系,近8年过去,豆瓣再未完成任何一轮融资。而在2011年才开始创办,日后一度跟“豆瓣同城”和“豆瓣小组”颇有几分相似的陌陌,早已是一家近百亿百元市值的公司——豆瓣,似乎错过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机会;
  • 曾经在豆瓣层出不穷的“北京吃喝玩乐”、“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逼组、景涛咆哮组等在整个网络世界中都具备象征性意义的小组,现在都早已烟消云散。现在,你已经很少再能听到有人说起还有些什么有趣的豆瓣小组;
  • 曾经,每一年岁末,整个互联网世界中都会疯狂流传着“豆瓣上年度评分最高的100本电影”、“豆瓣最值得阅读的100本书”等等被文艺青年和伪文艺青年们视作圣经的各类榜单,如今,你也很难再看到它们的身影;
  • 豆瓣的产品更新和升级似乎也不再能够得到主流互联网世界的关注。前段时间,豆瓣发布了新版本的豆瓣音乐APP,并精心设计了“音乐地图”这样颇具特色的功能,然而,你几乎在各种媒体上看不到关于这款APP的报道。

......

如此种种,让人很容易相信,豆瓣的衰颓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从行动来看,豆瓣团队似乎并未放弃过试图“重回巅峰”的努力——

  • 2014年,豆瓣在原有的“豆瓣小组”、“豆瓣读书”、“豆瓣FM”之外又推出了一个名为“豆瓣”的独立APP,试图要将此前被散落在十几个APP中的各种“书影音”、互动相关功能重新整合到一个APP中;
  • 从2014年到2016年,豆瓣顶着无数用户与非用户的一片骂声,持续进行着豆瓣APP升级迭代,连续发布了2.0,3.0,4.0等几个大版本,且每一个版本都有非常大的改动;
  • 2016年,豆瓣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支官方广告:《我们的精神角落》;
  • 2017年,豆瓣宣布进军图书出版行业和影视行业;
  • 2017年,豆瓣同时上线了全新知识付费栏目——《豆瓣时间》,进军知识付费战场;

......

然后,这一系列努力,似乎并未见到太多成效。上面我们看到的数据,已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问题。

这期间,坊间甚至开始有观点认为,豆瓣走不好商业化道路是由于其文艺气质决定的。因为它最核心的、最具备价值的内容不具有大规模传播的特质。这相当于给豆瓣判了死刑:这场仗不管怎么打,豆瓣都不可能赢。

某种程度上,豆瓣身上,多少充斥着一点“烈士暮年”的意味,映射着诸多壮烈、惋惜与不甘。

然而,如果静下心来思考,豆瓣真的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注定将要走上消亡之路了吗?

对于一个典型的用户,是否会有那么一个或是几个场景下,你会不自觉的打开豆瓣,认为你要找的东西只可能在这里找到?是否存在一些瞬间,你有一些想说的话,犹豫了很久之后却最终只能选择发在了豆瓣上?是否还有一些瞬间,你会觉得豆瓣对你是独特的和无可取代的?


02

我在2015年4月成为豆瓣注册用户后,最初的体验是很平淡老套的。

那时的我,对于豆瓣几乎只有一个使用场景:标记想要读的书。当然,我也会顺手看看相关的书评。

直到2016年12月8号,我在豆瓣发布了我个人在豆瓣站内的第一条状态,只有两个字:难过。

那时的我,处于一种情绪上的极度低落状态,却发现身边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诉说。于是,千回百转后,精品佛是一种注定,又或者是一种自然反应下的举动,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把这两个字发布在了豆瓣,而不是其他任何我能想到的地方,比如微博,又或是朋友圈。

那之后,精品佛是跟豆瓣完成了某种独特的契约一般,我开始更为密集地使用起豆瓣来。读过的书,我会在豆瓣上写下自己的感想,看过的电影,我就想着要打个分,遇到什么有趣的作家、明星,我会去豆瓣搜一搜看看是不是有与ta相关的图书、电影,想读的书,我会去看看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的。

如其广告语中所说的,豆瓣确实就像我的得力助手一样,从精神层面出发,帮我探索着这个世界,我在其中乐此不疲——这样的产品,放眼整个互联网世界,似乎确实独此一家。

再后来,我顺理成章成为了一个豆瓣的忠实用户——我慢慢在豆瓣关注了许多人,标记了许多我想看的书和电影,甚至开始有了每1-2天都想要去刷一刷豆瓣的习惯。我觉得,我已经离不开它了。

如果2016-2017年的豆瓣,都仍然能够将我这样一个原本只是路人的用户一点点转化为离不开它的死忠用户,或许我们至少可以说:它距离“失去自己的生命力”,仍然还有着许多距离。

或许,豆瓣不是“没有了生命力”,它只是太过于独特,也不那么大众。


03

我有时觉得,豆瓣是一个“向后看”的世界。

互联网世界中,在任何其他平台,用户看到的内容多是最新发生的或是预测未来会发生的,但是豆瓣里住着一个巨大的过去,大到它甚至足够让你去探索,去寻找,去冒险。

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向后看的世界,是因为这里最重要、最有价值、以很浅的入口可以被直接找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比较遥远的过去的。

几天前,我在微博上闲逛,突然看到一些和音乐家巴赫相关的资料,进而想起来一个我很感兴趣的中国女钢琴家朱晓枚,当即就想要豆瓣上标记一下她的专辑,想着日后有机会一定来听听。

而当我在豆瓣的搜索栏输入“朱晓枚”时,最先跳出了一个纪录片:《朱晓枚:从毛泽东到巴赫》。必须说,这个发现让当时的我兴奋不已。

这样的纪录片独特和小众到什么程度呢,它的评价人数过少以至于根本没有生成评分,评论数只有十几个。但对我而言,这是一部能够让我心跳加速的纪录片——我极度喜欢朱晓枚,但此前却只是零星听过她的一些生平。于是,当我发现有这样一部纪录片能让我更加走近一个自己充分欣赏的人的内心,我注定会为之兴奋。

而我相信,除了豆瓣,我将不可能在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或社区上能够找到这部记录片,能够看到她的过去。这样的价值,就是豆瓣所独有的。

从产品功能的设计来看,豆瓣站内不仅广泛存在着这样的优质内容(虽然很多内容确实很小众),且围绕着书影音的优质内容入口还很浅,非常容易找到。

评论区分为“短评”和“长评”又事实上区分出阅读场景和阅读需求,借由点赞数的设置,可以自然完成优质内容的露出,这一切使得这款APP表现的非常用户友好,不会有内容量过重之感。

所以说,豆瓣里有一个存在于遥远过去的世界,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对它的用户敞开,等待着被发现。

这些内容不具有时间向度,因此不会有“重”的感觉。对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来说,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搜索维度,长尾内容不断沉积,使得它有信息爆炸之感。但是对于豆瓣来说,一个内容就是一个内容,它与时间为伴,静静沉淀在豆瓣站内,其价值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受到影响,相反,它倒是可能会变得更加珍贵。


04

豆瓣上的人,也是很独特的。而那些这些人对内容的贡献使社区沉积了大量的优质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丝毫不会因为新内容的出现而被掩埋掉。

我们知道,豆瓣早期就是一个精英和文艺青年的聚集地,一些人走了,但一些人还在。豆瓣上也有自己的“大V”,但他们的气质注定与微博和微信公号的大V们是不同的——他们往往在表达、思考和行动上都有着某些自己独特的坚守,不愿讨好普罗大众,却又渴望来自同类的关注。

我在豆瓣关注的第一位用户,叫包慧怡。她是一位诗人,从大约2012年开始,她就在豆瓣开始写诗。豆瓣上的许多用户叫她“小包老师”,但迄今为止,她在豆瓣的关注数一共也不过4000多人。

从从最初到现在,她都静静待在我关注人列表最底部。我常常通过她的豆瓣一遍一遍读她的诗和各类书评,尤其是坐公交的时候,有时时间较短,我就会反复读她的诗。而她的新书《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在北京发布时,连续两天我都去凑了热闹。

下面是一篇她的诗作,你可以感受下——
我不能乖巧的枯坐在山中

都怪山碧茵而雨又飘起来
抛起的苹果暴露了它其实是豪猪
而我早已进化成可以随地入睡的人

豪猪松开雪白柔软的肚子
它有点儿不好意思但并不警惕我
满身的苍耳奏着无忧歌以为自己是编钟

半青半红的板栗在我掌心展示幽幽虫洞
可是时间旅行早不能使我发生兴趣

我呀,我
不能乖巧地枯坐在山中
再多的枯叶也吃不尽我泄密的掌纹
清泉兄弟,落日姐妹
桥洞妈妈呀,今天我没有羊群逗你们发笑
但是月亮昨晚告诉我它其实是一盆皂角
在塘之浅,我以月亮漂洗木屐和斗笠
竹子簌簌响动而野鸭看着它变小
并在月晕消失时抖了抖羽毛

我要好好地枯坐在山中
目送他们珍重托付的身体轻轻被辜负
在山之深
再没有什么比辜负更加美妙

我觉得,类似“再没有什么比辜负更加美妙”这样能够唤起许多人共鸣的词句,是现在你几乎无法在任何一个其他网络社区上可以频繁看到的,就更不用说还有许多跟你一样可以受到这些词句打动的人可以基于这些内容本身而展开互动。
正是这些独特的优质内容,让豆瓣在整个内容市场上变得极有竞争力,绝不会轻易死掉。

我觉得,豆瓣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或许文艺,或许晦涩,或许是自我边缘化的,但是他们依然是真实、动人和有力量的。这些人和内容是离豆瓣心脏最近的地方。那些可能略显小众的、清冷的内容,也许在数据上会死掉,但是价值一直都在。

更加重要的是,豆瓣内容的可复制性弱。换句话说,豆瓣上的小众内容通过人工运营很难实现,需要用户持续的贡献,因此要搭建一个新的社区来彻底在内容上战胜豆瓣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而围绕于此的真正的优质内容生产也不是钱可以买到的。头条已经花钱买大V的内容很久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大V门发的内容和豆瓣用户们针对一本书或是一个电影写的上千字影评区别有多大。

因此,对特定的用户群来说,豆瓣的内容不仅仅是独特的、有价值的,而且是很难以被替代的。


05

豆瓣的价值,必定还不仅仅止于内容。

我有一个豆瓣死忠粉的好友,在朋友圈里,她拥有一个更为健康和主流的人格,而在豆瓣,她则表现得则更为忧郁,甚至具有一些破坏力。那个纠结的、时常会感到灰心沮丧的她,真实的生活在豆瓣中。但,她不会在朋友圈显露出哪怕一点点自己的沮丧和忧郁。

因为,在豆瓣,没有人会责怪她不够正能量。

要知道,自说自话本是一种社会性的消极行为,却在豆瓣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合法性。

常常有人说豆瓣是精神家园,其实这并不是因为豆瓣提供了什么抚慰身心的理论,而是很多在豆瓣上默默发东西的人曾经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因此当他们找到了一个地方可以表达自己,甚至找到同类,他们就会称之为“精神家园”。

于是我惊奇地发现,那个被商业和市场逻辑狠狠抛出主流世界的豆瓣,却正好接住了一些同样无法好好融入主流社会的人。这种相遇,对双方来说,都是幸运的。

豆瓣用户所呈现社会人格和微博、朋友圈都不一样。由于豆瓣很多内容是围绕着书影音展开的,既不是社会事件、也不是各个行业,这使得个人的社会身份被最大化的抹去,个人的在现实中的身份被更加深刻的隐藏起来,因此人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更多的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相信,人内心都是有各种面向的,有正向的,积极的,也会与负向的,消极的,灰心的,冷漠的,甚至痛苦的。如果朋友圈和微博提供了那些展示热烈的、积极的、可爱的自己的一面,豆瓣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人们可以真实的袒露那些阴暗的、无法与他人言说的另一面人格。甚至对很多人来说,在豆瓣上才能做完整的自己,与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贴近。


06

世俗的商业判断上,也许我也会同意豆瓣在衰落的事实,但我绝不会认同“豆瓣已经没有了生命力”的判断。

我觉得,给予我巨大信心的是,我总会发现,那些小众的、过去的、不炽热的东西就静静的待在那里,在一个迅速向前发展的世界中,这里是一个向后看的、可以探索的巨大世界。

并且,我也发现,总是有人会愿意回头看,而不是所有人都要滚滚向前。

所以也许,不是当豆瓣错过了什么风口或是红利期的时候,它会死掉,而是当它开始变成不是它自己的时候,它的生命力才开始真正的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

谨以这个不是那么成熟的回答,表达一下对于豆瓣的祝福。无论何时,愿它长久,愿它好运。


最后,送你一份学了就能用的干货,关注公众号三节课服务号,回复“3”即可免费获得。

里面有——

  • 一套完整可复用的结构化思维,能帮你提升逻辑能力,可用于沟通协作、写作和解决问题
  • 一套OKR思维,能帮你制定清晰的可执行可落地的目标
  • 小白也能学会的数据爬虫方法(各大网站均可爬)
  • ...

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是我司必学的。第三个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还有更多惊喜在等你,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互联网人必学的12个Excel技巧、找工作的套路等等等!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就点个赞呗,十分感谢!

来自知乎小哥哥的小心心

因为用户需要。

从需求层面看,互联网内容平台,大概有这么几条规律。

1、视频内容>图片内容>文字内容

因为视频内容的门槛低,比较好理解。而文字内容需要逻辑、需要想象力,相对“烧脑”。图片处于两者中间。

2、短内容>长内容

在互联网中,人都比较浮躁。尤其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已经碎片化。

快手、抖音都是“视频+短内容”,比知乎豆瓣这样的“文字+长内容”,天然就在需求上占了巨大的优势。


聚焦互联网与投资。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每天发布3-5条原创思考,搜索“分析师谢漠烟”,或点击http://weibo.com/thanksalot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每月发布1-2篇原创文章,搜索“小x的互联网投资”

生活的深刻和苦难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的到的,而生活的诙谐和放荡却是每个人都喜闻乐见的。


这些天我流转于各个城市,你会发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特别是文化,但大多数城市博物馆里基本上都是空荡荡的,最多就是些孩子,一群群的进来走马灯一样滑过,最后闹哄哄的走了。也不怪他们没兴趣,讲解员们懒懒的态度,让我看了也提不起什么兴趣。


但是这些城市最有趣的地方都在夜幕静临之后的街边,跟变魔术一样,四面八方的小推车聚在一起变成没有边界的喧闹之地。各种烧烤,小吃,茶点,水果,奶茶,你可以说中国人是最喜欢夜间享受的动物,打唐朝起就这样,酒是啤酒,大家相互扯淡吹牛逼,喝醉了一辆滴滴带走,花费不了几个钱,却把人生和偶然路过的长腿美女们去看个够。


抖音和快手就是这样,你不断的刷,会发现这些你不认识的人都挺有趣的,并不是漂亮的通吃,搞怪的粉丝就多,再刷你甚至都会有强烈的参与感,最后究竟被自己的怯懦打败,安安静静的当一枚观众。


我告诉你,不要用科学来解释这些,因为我们在这个城市累了,而且我们一没钱二没俊俏的外貌,如果有个妹纸配合上脑的音乐隔着屏幕跳一支舞给我们看,这已经够了。


最后,哪怕我在寒冷的高山上,有3G信号都会刷刷短视频,我只是为了在极度寒冷和疼痛中,找到山下那平凡而且又喧闹的生活。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货源网 106487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