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1064879863
16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软件开发 >  如何评价一汽大众2020年校招,几乎砍掉了所有机械,车辆等专业的招聘需求?


如何评价一汽大众2020年校招,几乎砍掉了所有机械,车辆等专业的招聘需求?

发布时间:2019-09-06 14:50:41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建议车辆、机械相关专业的同学耐心看完这个回答,相信对你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帮助。如果觉得有帮助,麻烦点个赞,手机码字不容易,谢谢支持!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好多话想与同为汽车这类专业的你们分享,不为别
如何评价一汽大众2020年校招,几乎砍掉了所有机械,车辆等专业的招聘需求?

建议车辆、机械相关专业的同学耐心看完这个回答,相信对你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帮助。如果觉得有帮助,麻烦点个赞,手机码字不容易,谢谢支持!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好多话想与同为汽车这类专业的你们分享,不为别的,只希望能够尽最大能力帮助同仁。

我最初知道这个消息,是前两天本科同班的学霸(吉大车身)找我聊天,而他就是其中不幸的一员。

我17年本科毕业,自然当时也投了一汽大众的岗位,怎奈当时如日中天(其实已经初显疲态)的大众看不上我等学渣,于是转战自主主机厂的研发部门寻求出路,误打误撞侥幸进入了电子电器行业。上述那位学霸成绩优异,17年保研本校本专业,明年毕业。本来手握大众的offer,结果突然就被抛弃了,挺同情他的。目前他正在投简历找别家,我建议他转行不再干结构,他也正有此意,相信这对学霸来说小菜一碟。

但话说回来,挺讽刺的,主机厂不再优先招收车辆相关专业的应届生?。。。想当年大部分车辆专业的学生都是怀揣着造车梦高分进入大学的,结果毕业被主机厂给嫌弃了。。。庆幸自己毕业早两年没继续干结构,不然我这样的只能失业了。

吐槽结束,下面是有用的。

吐槽结束,下面是有用的。

吐槽结束,下面是有用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这个尴尬的局面?

我的观点如下,有不同看法欢迎探讨。

1. 汽车行业整体下滑,已表现出颓势。

去年是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28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如上图所示,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的增长更是垫底了。作为盈利性质的企业,裁员缩招是顺势之举。但为什么受伤的就是我们传统车辆机械这类工科呢?

2. 车企寄希望于“新四化”回春。

其实工作后我才知道,车辆机械这类专业是万金油专业,而各个领域最需要的人才,是其他方向的细化专业。不过毕竟当时填志愿的时候也不知道毕业后想去主机厂哪个部门,这样选择也是合情合理的。

话说回来,汽车工程师对“新四化”应该不陌生,即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能源化。而主机厂为了能在汽车寒冬中活下去,必须多卖车赚钱。怎么多卖车?造消费者最想要的车。消费者最想要什么车?越接近“新四化”的车越想要。现在大多数消费者的关注重点已经从车跑的快不快,变成了车能不能自己跑;从有没有车载导航,变成了有几块车载屏幕、有多少免费流量、能不能和手机交互;从车卖多少钱,变成了租车多少钱(非主机厂有滴滴共享汽车等互联网租车服务问世,主机厂有领克开启了租车模式,等技术成熟和法规宽松之后,无人出租车、无人公交等也会是个趋势);从百公里油耗多少,变成了纯电续航里程多少。传统结构方面的研究在乘用车领域大多已经不是重点/亮点/卖点了,而且这方面人才已经过剩了。但忧桑的是,车辆工程开设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结构方面的汽车工程师。

那么问题来了,车辆相关专业的同学该怎么办?

以下仅根据我有限的工作经验和对于汽车行业的粗浅理解,提供一些建议。

1. 建议转向“新四化”需要的专业方向。

这一条建议对准备报考志愿、大一大二以及准备考研的同学极为重要。如果不是真心喜欢汽车的同学,建议不要选车辆相关专业了。当年我们班上有不少对车无感的同学,学这个专业只是觉得好找工作而已。现在情况大变,没有汽车梦真的慎入。。。

那么有汽车梦的同学呢,分阶段挨个说。

准备报考志愿的同学,车辆啊机械啊这些专业肯定不再是优先考虑的了,推荐以下专业:计算机、软件工程、机器人学、机器学习、数学。(我并不对所有专业都了解,若有错误,可读完下面解释之后,告诉我更匹配的专业名称,谢谢)

计算机 - 一般人的思路,计算机毕业最好去BAT,反正怎么着都得进互联网。其实主机厂现在越来越喜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了,这也是我工作后才知道的。为什么?因为现在造车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新功能和计算机强相关,比如Cyber Security、车联网这些岗位真的非常需要计算机专业的,而计算机人才大多不愿意去主机厂,因为待遇不如互联网行业,所以有造车梦的同学可以考虑。

软件工程 - 汽车已经从早些年提升驾驶性能来优化用户体验的思路,转变为加强软件服务来提高竞争力了。这两年在汽车行业也冒出了个说法:软件定义车辆。什么意思呢?其核心思想是,决定未来汽车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技术,而不再是汽车的马力大小,是否真皮沙发座椅,机械性能好坏(这句话摘自百度)。而我的理解,其延伸意义还包括,通过车辆为载体,出售软件服务。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参考一下特斯拉,它同一款车的硬件配置都是一样的,高低配的差别只是软件不一样,比如低配车把L2.5的相关功能关闭了。如果买车后你又想要这些功能,在车端就可以直接花钱买,OTA更新都不用去4S店,甚至还可以按次/时间收费。所以呐,以后的整车成本,软件会占越来越高的比重,以后的车不再是前些年传统意义上的车了,所以转攻软件方向也是很好的选择。

机器人学 - 这个算是和智能驾驶/自动驾驶非常相关的专业了,通常专业课会有路径规划、视觉识别、图像处理和SLAM等,有些与时俱进的学校会和AI或者ADAS结合起来,作为你入门该领域的引导。想从事ADAS工作的同学可以考虑,但是注意提前了解课程有哪些,不要只看名字选专业。

机器学习、数学 - 这两个专业一起说吧,因为它们都是进入AI领域的热门专业。由于AI对数学要求比较高,所以有不少从数学转到AI的人才,很成功。而机器学习是AI的重要基础,所以从机器学习进入AI也是主流方向。我不是AI领域的就不多说了,专业都是好专业,但是选择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别数学差还选个数学专业毕不了业就哭了。话说回来,通常AI人才不是主机厂所需要的,但自动驾驶的科技公司非常需要,比如谷歌、百度、Waymo。虽然不能造车了,但是训练车不是更酷吗?关键是高薪。

大一大二刚入坑的同学,也别灰心,你们离毕业找工作还有两三年,还有时间改变现状。记住以下关键词:编程,优达学城(Udacity),英语。

编程 - 在校生可能不了解,我可以告诉你们,现在汽车行业的趋势是,主机厂要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尤其是和“新四化”相关的软件,有的国内主机厂已经完全自主开发软件了,即自己招程序员敲代码,供应商只提供硬件。所以,要是你编程能力胜人一筹,同为车辆专业,你就比同龄人更有优势。我大学期间有一门必修课是C语言(后悔没有好好学),现在自动驾驶领域用的最广泛的应该是Python。强烈建议学好编程必修课,再学习一下Python。

优达学城(Udacity) - 这上面有自动驾驶、编程、大数据等等课程,而且完成课程和考试可以获得纳米学位,对于转行来说有很大帮助。

英语 - 学了十几年应试英语,张不开口,结果刚开始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和老外合作,硬着头皮努力练,现在可以和老外无障碍聊工作聊生活,英语进步非常大。不要小看英语能力,它可以决定你将来职业发展的上限。看看社招对高级别人员(经理、总监)甚至是普通工程师的要求就知道了。而且英语能力强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工作以后业余时间更多的要丰富专业知识,尤其是跨专业就业的同学,所以大学期间练好英语,尤其是口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相信我,现在国内主机厂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了。

准备考研的同学,建议能转向我上文提及的专业最好,如果实在不能或者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建议选导师的时候选个和“新四化”相关的方向,也算是踏入相关领域半只脚了。

2. 跨专业就业。

现在大家都知道传统结构方向的汽车工程师不好就业,如果你是大三大四即将找工作或者正在找工作的同学,我建议大胆跨专业就业。只要企业敢要你,你就敢去。我就是跨专业选择电子电器的,目前完全胜任工作,也就刚接触这个陌生领域的前小半年处于懵逼状态,之后入门了就好了,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前提是你真的想改变现状,决定跨专业就业后努力学习,抛弃之前自己学的专业知识(本科生其实没多少专业知识)。我认识一位应届工科博士,今年毕业到我们部门,挺佩服的。博士都敢跨专业找工作,你还怕啥?

3. 高校适当更新车辆专业课程。

这一条是给国内高校的建议,不过我知道自己的声音太小,没有高校会在意。但还是列出来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不定校长领导看到了也会考虑一下呢。

强烈建议把汽车行业最主流最热门的方向纳入必修课,增强车辆毕业生的竞争力,不要培养主机厂不需要的人才。学生不开心,因为找对口的工作越来越难;高校不开心,因为毕业生就业率逐年走低;主机厂不开心,因为需要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越来越难找。但是这对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勇气决心都是不小的考研。这不是你一言我一语就能改变的现状,但是作为车身专业的往届生,我不想看到我们汽车这类专业就此落寞。

不过看看清华,人家已经成立智能出行研究院了,简直不能更赞。(说得好像随便就能考得上似的哈哈哈)


说的挺多的了,真心希望能帮到同专业的同学们,祝每个心怀汽车梦的同学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方向比速度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

与时俱进,终生学习。

共勉!

看到这个问题十分感慨,也自然而然联想到了国内的机器人产业——类似于一汽大众,很多和国外知名机器人厂商合资的国内公司/研究所(诸如上海ABB亚洲研究院),其实主营业务都不在与核心机械本体研发的工作上,一般都是基于硬件平台做针对中国市场的上层应用业务,诸如机械臂操作中的视觉伺服与人机协作控制等(可理解等同于汽车行业的自动驾驶)。

作为机械电子工程出身且正在欧洲混的老人,肺腑之言,如今确实不需要这么多做基础制造业的技术人才——一方面在国内,因为国内产业结构和水平的关系,不太做核心制造业的研发业务;另一方面在欧美混,中国人的身份其实相当敏感(个人感受),心照不宣地不会让你接触核心硬件技术,很多欧美老牌机器人公司的核心研发部门是能不招中国人就不招中国人(除非你相当NB),诸如欧洲的ABB、KUKA和OTTOBOCK等。

还有一点是在上游基础学科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新的材料传动、新的能源转化方式),传统制造业的技术都相对成熟,很难翻出新的花样,个人认为本质上所谓的“创新”都是一些现有技术的重新排列组合。(欧洲的老厂也在调整新入职人员的专业成分比例)

工作中该转IT的都去转IT、大学里该去学CS的就去学CS,迎合当前市场上的人才缺口,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和薪资待遇,同时也给我们这些留在基础制造业的因为“人才缺口”一些生存的空间,双赢不是很好么?

关于我原回答提到的,国内车企“一个螺丝钉”也不让做修改的论断,评论中有车辆行内人士指出不符实,我特此更正,并摘录相关评论如下:

1. 外行评论内行,滑稽,谁说不能做小的设计更改的?开KK单或者AEKO就行了
2. 现在别说一汽大众这种国企了,德国大众独资的工厂,线上的一个蓝领操作工都可以提出对变速器图纸和参数的修改意见,我这边有一堆这样的案例,请您还是不要用过时的言论迷惑大家了吧。

我也将原来我对车辆行业认知的段落删掉,毕竟不是业内人士有失偏颇,希望不要给大家造成误导,但对机器人行业中人才需求的判断还是有一定信心的,真诚地希望年轻的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少走弯路。

随着国内车市增长的高峰期褪去,所谓的传统专业,包括机械,车辆这类看似万金油的专业必定不再吃香。万金油只能保证找到工作,但不能保证找到好工作。相对于大部分回答和评论区里的悲观态度,我认为也许将会是汽车行业,特别是OEM中的头部企业的新常态。

先看德国的情况。作为一个成熟发达的汽车市场,德国的几大OEM对于应届生可谓相当的不友好。如果不是天赋异禀或者工作经验丰富,应届生入职几乎只有走管培生这一条路。而每年又能招几个管培生呢,并且能进入管培生的AC面的同学,称为天之骄子不为过。这里并不是指那些万金油专业,而是几乎所有专业。其实,原因很好理解。这些OEM给钱多,福利好,压力又不大,又有公会保护,自然岗位流动性小。几乎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有坑出现,优先也是找有工作经验的,基本就从外包公司或者供应商选了,毕竟重新培养一个应届生既有风险也需要成本。所以,进不进得了,除了能力,运气占很大成分。

回到国内,将来逐渐也会跟德国一样。首先是最赚钱的合资厂。其中又属一汽大众待遇最好。从专业上来看,也必定是从传统万金油开始,需求量逐渐下降。除非,车市会发生再一轮的高增长。

对于学习机械,车辆等将来想进车企的同学的建议: 多学习有关控制,传感器,电子等所有有关电动化的课程或学科项目,虽然未来不一定是电动车的,但汽车及零件电动化确实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条件的,出国留学,当然第一选择是德国,多学一门语言是巨大无比的优势。

对于应届生此类专业:除了合资厂,还有自主车厂。除了整车厂,还有无数的供应商,外企,合资,国企,私企,清楚自己的定位后选择会很多。

汽车行业转型,人才需求变化是必然。

机械、车辆专业也曾辉煌过,CS也曾经被看作最水的专业,拉人学都不学,不过是风水轮流转罢了,而这里的“风水”,指的是国家战略人才需求和市场及科技趋势。

因为有合作往来,今年八月份我走访了近20家车企,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今年汽车行业的困境,停项目减经费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人事招聘已经在企业内部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除非某些急缺专业,虽然这么说有点夸张,但却是事实。

2019 年的汽车行业,有哪些惊喜和意外?

我在上一个问题答案里提到过,在过去的2019 年上半场,汽车行业整体低迷,目前正在 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果用关键词做总结的话,今年汽车行业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洗牌、裁员、退潮、维权、自燃、寒冬,国内主机厂几乎无一幸免。在裁员降薪的大环境下,一汽大众校招砍掉部分校招专业无可厚非,这是企业节省开支的正常手段。上半年各行业净利润增长率,汽车行业竟然排名末位至—35.6%,国内汽车行业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过去,转型阵痛期已来。

但问题是为什么是机械类专业?

  • 机械专业过于传统,人才储备完善

机械行业是传统专业,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才很多,并没有急缺的方向,机械设计、包装工程、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开发、热能等方向的学生在学校里并不能学习到什么尖端的知识,机械行业的知识积累缓慢,需要实际经验的不断积累,没有捷径。现在很多做传统机械产品的公司, 都已经在减少机械人员的招聘, 增加软件人员的招聘,主机厂也不例外。过去得几年中,主机厂基本每年都会招聘大量机械类大学生来从事制造工程师的工作,有较大的机械类人才储备,而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实际项目经验,也没有足够的机械设计实操基础,培养成本较高,在不裁员的情况下,停止招聘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 机械类专业转型较难

目前车企都在喊着转型,新四化趋势中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以及新能源和自动驾驶需求的专业和技能几乎和机械类专业的交叉很低,汽车电子、芯片开发、人工智能、车联网、大数据等专业与传统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几乎无重叠,机械类想要转型到上述热门专业难上加难。可以说在智能化网联化的大趋势下,传统机械类工程师日子会更难过,这是人才需求转型的必然结果,不过从某个角度看,这有利于倒逼学科教育者思考机械专业的知识拓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 工业设计和车辆工程同样躺枪

汽车车辆工程本科阶段专业方向基本为车身设计、发动机设计、底盘设计,汽车内饰,总布置设计等几大方向,也会涉及一些汽车营销、汽车物流与信息、交通管理等交叉学科,是和汽车整个产业链结合最紧密的专业,然而一汽大众的核心技术都在德国,所有国内的工程师基本做的是相对底层的设计工作,真正做研发的话根本不需要车辆的新人进入。工业设计更尴尬,我本硕博都是工业设计,对工业设计的就业情况相对更关注些,国内主机厂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多从事内外饰设计工作,整体来看全国每年招聘的人数本身就不多,很多车企今年已经停招了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目前唯一的增量是在汽车HMI/UX/UI的职位招聘上,一汽大众的车身结构方向工业设计,停招也在情理之中。

借用某年高考的题目吧

一汽大众2020年校招砍掉机械类专业的招聘需求,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很多人私信问我机械专业如何在大二大三提前为专业转型做准备,因为我是工业设计专业,不能提供很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但是我可以从我自身角度说一下看法:

机械类专业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请提前在英语、数学和编程上面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不仅仅是画图、了解机械设计的专业知识。

学好英语,尤其是口语,在就业选择时可以增加外企的求职成功几率,无论是机械行业还是设计行业,学好英语在未来的职场中会让你的竞争力明显提升。

学好编程,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如果你不想从事机械类行业,可以放心大胆的转型到自动化、程序开发、动效设计、VR/AR开发、大数据分析等很多其他专业,你会发现你的就业面将会提升一个维度,当然就业机会也会大很多。

学好数学,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以及相关的行业在未来几年会保持持续的火热和人才缺口,学好数学,有助于在算法设计、大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行业建立自己的优势,当然其他和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位也会大大增加自己的求职机会,学好数学,也会让你在机械设计行业里面具备深度研发的能力。

我的个人浅见,听听就好!

身为一名在德国的机械狗,我强烈建议学弟学妹们不要学机械了。


这几年在德国找毕设找实习,看身边人找工作,对传统机械生的恶意越来越浓。

我有好几个朋友真心爱车,想去做fahrwerk,无一不被劝退。宝马戴姆勒都是,做fahrwerk的人太多,而这个方向已经趋于成熟了。部门全是白发老头,后备军一堆,哪年才能挤上去?

全部大搞自动驾驶,动辄要求c,c++,Python,MATLAB.

亚琛工大纯机械专业的编程课只教了点java,这怎么搞?


如果是非要学习这些,那就如同在江苏高考非要选物化一样。除非顶尖,否则很容易被淘汰,要有心理准备。

此外就是课外一定要学习其他知识。其中编程是硬要求。要当作英语一样,不学不行的。


现在就是行业转型的时候。

我们只是随波逐流的小人,改变不了环境,只能去改变自己。


想想就后悔,第五学期选方向我为啥选汽车。。。

当年想选航空航天,被我爸拦住了,说那玩意有啥好在德国学的。。。


RWTH的maschi们,至少本科第五学期选方向的时候,别选汽车了。。。

虽然我的确也觉得汽车挺有意思的。。。


这个问题关注度有点高啊。有点慌。


我不是什么一流学生,可能没有代表性,说说其他同学吧。本科中国同学,一个天才是留校读博,两个做了咨询。一个最后转学校转专业。

有一个倒是进了宝马正式岗,但是是因为那个部门的女生比率问题进的,她对自己做的内容完全不懂。做了汽车生产,还问我要过汽车书看。这是一位亚琛本科硕士均分1.3的姐。

国内来读硕的,不少还是坚挺在汽车行业的。不过默默的都开始慢慢学一点编程了。容易进车企的,多是自动驾驶。不懂编程,至少也要懂iso26262吧。

很多在Dienstleistungen给车企打下手。OEM收人紧缩这是早几年就已经开始了。


大概就是这样吧。

这个专业也不是完蛋了,就是萎缩饱和了。当然还是需要人去学去做,可是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多吧。

机械本来就已经奄奄一息了,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妹纸少,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只有汽车行业可以勉强做成一块遮羞布挡挡脸,没想到一汽大众走过来扯下布扇了一巴掌,还顺便踩了一脚,现在是伤上加伤。机械学子怕是转行的更多了,不转行估计做非标的会增加。

宇宙机继续笑傲江湖,一骑绝尘,机械行业越老越吃香的神话将难以持续(虽然我觉得早就没了),土木工程或许成为最大赢家。

这个事还要配合几张图来食用,风味更加。

第一张图,一汽作为共和国的长子,长者曾经飞黄腾达的地方,曾经也阔过,年终奖27个月了解一下?一汽大众虽然后面一系列贪腐问题,但放行业里也是对等互联网BAT的地位,绝对的行业龙头企业。

第二张图,一汽大众不招机械车辆了,招什么呢?计算机、软件、控制、电子信息等专业,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可是现在大多数机械的专业设置在我看来还是比较传统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了。所以在专业课程外,一定要补充关键的就业技能,如:编程能力,ROS,计算机视觉、深度强化学习等等。

robot operation system(ROS)学起来,c/c++学好,操作系统原理摸透,Linux内核技术摸透。哪怕你以后不做机械和机器人了,反手杀去计算机互联网,一样秒杀99%的培训班,大部分科班。

我觉得大家要改变的一个观念,现在劝退的不是专业,而是专业配套的那些老旧技能。汽车行业一直是机械专业的大本营,汽车行业的高薪工作理应由机械学生来做的。可汽车巨头怎么在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为车企需要的那些新型技能机械专业培养不出来啊!你需要自己培养自己。

转型科技公司,德国汽车巨头需要更多程序员

当然觉得我说这些在机械专业学起来有难度,我建议你去辅修了一个计算机,因为那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能这样直接说出来的企业已经很良心了

不知道今年有多少企业 来大张旗鼓开宣讲会 却几乎不招聘

东部某高校应届车辆硕士,现某科技公司自动驾驶部门实习,对今年找工作感触颇深。。。

希望我的经历和想法能给正在找或者即将找工作的车辆同行一点帮助吧。

写得有点乱,想到什么就写些什么,不当之处请大家及时帮忙指正。

1、车企不招传统搞机械车辆的人其实早在意料之中,只不过没想到来的这么快。但是要说一点,一汽大众以专业名字来刷人这太操蛋了,你以为专业是车辆工程或者机械工程的都还在搞内燃机或机械设计吗?现在学生和老师也不傻,大部分搞车辆的研究生都在往新能源、车联网及智能驾驶方向转了,清华搞自动驾驶的车辆工程专业您大众还不要?怕是人家根本就看不上。

2、每年都说是最难就业年,依我说今年才是真正的最难就业年。泛亚取消暑期实习,空调电子及软件部门几乎不招人,很多学生面试机会都没给。上汽乘用车暑期实习也缩招近一半,今年据说也取消了摩尔计划,话说前两届摩尔计划24w招去搞所谓计算机大数据的在上汽是真做研发吗?听说没到一年人都跑光了。上汽大众就更别提了,我们班投了今年的暑期实习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个别做自动驾驶的被邀请参加智能车比赛了,留给校招的名额少之又少。再说广汽研吧,去年实习至少六个月以上,今年改了3个月以上,操蛋的是实习3个月还不能转正,据说5进1,有些部门在实习前会明确告诉你今年不能转正,还有那所谓的打包价23.8w,听上去是不是很唬人,一打听原来是把企业交的五险一金以及你能想到的各种福利算上去了,年薪这样算也是奇葩了,真正到手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PS:不是说以上车企做得不对哈,汽车行业寒冬缩招很正常,像一汽大众这样提前告知已经算良心了。只是想表达今年找工作是真的难,去头部车企难,去科技公司更难,去了还特么996累成狗买不起车买不起房谈不到女朋友,哎

3、除了车企其实今年其他行业都不好过,绝大多数都在缩招。我校学生往年还能拿华为保底,可是谁又想到华为今年缩招四成以上,笔试及面试难度大幅度加大,面试增加一轮技术面每轮都要手撕代码(让我们这种玩simulink搞MBD的情何以堪),还有阿里,今年自动驾驶几乎不招人,本人面试也是一面挂,面试一上来就给你发个链接,让你在线C++编程,对方还能看到你的实时操作(类似这种面试操作的还有地平线、商汤等这些公司对学生的代码能力要求都很高了,C/C++不过关,简历上的项目都不会跟你谈了)

4、其实我在18年上一届师兄们找工作的时候已经明显意识到汽车行业不行了,准确的说是汽车行业传统方向不行了,18年秋招其实车企新能源方向已经逐渐饱和了,而智能驾驶这块还是比较火的,各大科技公司以及初创公司都在招这块的人才,对车辆这块做运动控制算法的需求也很大,但是很多人也知道自动驾驶泡沫很大,所以也都比较慎重。很多师兄有先见之明,实验室上一届6人,3人考选调生成功上岸,是那种单位很好的选调生,两人转IT,还有1人放弃某为终端,选择去某汽做自动驾驶,我想也是出于对汽车行业的情怀吧。其他实验室的有选择高薪去某造车新势力的,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现在看来确实是惨。还有听说他校大神选择50w加入所谓的顶级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悲惨的是这家某star公司今年3月破产清算了。从今年这形势来看,那些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以及电动车初创公司都很少招人了,而且绝大多数处境堪忧,离洗牌不远了。

5、看到大家都在劝退机械车辆,转学计算机,其实我也赞同。想想咱们选择车辆的绝大多数都是对汽车感兴趣,而且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抱有一腔情怀,可是情怀不能当饭吃,现实不允许啊。可是互联网以及科技公司的996模式你真受得了吗,如果只是拿个高薪的薪水,但是做着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累成狗的工作你会开心吗?我实习所在的某科技公司其自动驾驶团队不大,并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决策和控制与车辆相关的真的是不受重视,996模式(晚上10点11点下班也很常见),对着电脑敲一天代码的那种,工作氛围异常的压抑,而他们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做做demo,远远无法落地的那种,其实绝大多数互联网科技公司做自动驾驶也都是demo为主,落地得等到猴年马月。在此类科技公司搞自动驾驶,头部高校以及顶尖车辆高校也可以进,主要是钱多,至于前景不好说,但是真的累,赚的都是血汗钱,时薪可能还不如大众,在当地买房依然压力非常大,生活除了敲代码就是睡觉了,哎。

6、最后说一下建议,学车辆传统方向的确实不好找工作了。要想继续留在汽车行业,或者做和汽车相关的工作,尽量往智能网联这方面靠,至于新能源其实本人并不太看好,电池技术没有突破,电动汽车真的很难发展。而汽车智能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最后说一下,一定要熟练掌握C/C++或者python,光是会matlab/simulink以及carsim/prescan之类的,在智能驾驶岗中还是不够有竞争力。还有一点,如果大家的研究方向比较好,建议读个博,一来可以规避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二来博士毕业会有更好的发展,不管是进高校也好,还是进企业也好。像华为阿里这类的科技公司,算法岗几乎只要博士了,而且今年投算法的人太多了,华为70%的简历都是算法,他们HR说,“哪里需要那么多搞算法的,我们算法现在只给博士做了,硕士主要是做软件开发或者测试验证之类的工作”。而实际情况,在我所实习的公司也是,自动驾驶部门各个小组的组长都是博士,硕士大多是在博士的领导下调参数做测试,晋升升天花板真的有限,所以能有机会读博最好还是读个博吧。

更新:

7、其实这两年新能源和智能驾驶太火,已经造成了国内发动机人才的断层。如今大家都不学机械了,这样也好,若干年后机械和车辆由于人才缺少,然后待遇也就上来了,哈哈哈。这不,今年重汽的校招待遇可是比绝大多数车企高很多吧:

“中国重汽集团2020届校园招聘于9月4日正式启动,车辆、内燃机、车身工程专业本科生1.2万元/月,硕士研究生1.5万元/月,外加每月1000元住房补贴(十年期限,按月发放),政府补贴另有1000元/月,博士研究生及其他专业同学待遇面议。福利:提供周转公寓;雅思6.5分以上或托福79分以上,入职一次性奖励2万元(税后),本硕均为985院校毕业生入职一次性奖励2.4万元(税后),本硕为211院校毕业生入职一次性奖励2万元(税后)”。转自某微信群。点名要车辆内燃机和车身,似乎和一汽大众的拒招形成鲜明对比。

感觉很多人还是以外部的眼光回答问题。

其实,无论是FAW-VW(一汽大众)还是SVW(上汽大众),都不怎么用得到这些专业的人。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开发部门的实际情况是:招了对口专业进去但是他们没有开发的能力也没有权限,因为德国大众不放权,什么东西都是技术保护,车辆出问题了录个Trace都要限制你读取权限。

所以大部分车辆工程、机械、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哪怕进了这些合资厂的开发部门,从事的工作也就是翻译、邮件转发、打打费用报销单、和德国人盘盘零件进度、问供应商催着要东西。真要自己设计,你改个螺丝,升级个零件号都要德国人同意你造吗。也就分到测试岗的人能学点测试相关的Know-How了。日常工作就是在供应商和德国人之间来回周旋,外加企业性质更加偏向国企,其实反而不太适合纯理工科的男生,因为他们思维太理性,太耿直。我有时候甚至觉得一些心理学或者哲学系的人更适合这种岗位,因为他们能在利益冲突地时候更有效地进行博弈。

德国人对技术的保护使得专业科室没有自己的Know-How,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在SVW和FAWVW开发呆久了就跳不走了,因为你毫无核心竞争力啊。出去社招谁会要个只会打BM单出了事只会甩锅狼堡和供应商的鸡肋?

现在移动互联倒是自己搞了点东西出来,所以现在主机厂都在找码农。CS的应届生哪怕在汽车行业都比机械和车辆吃香很多。。。唉,男怕入错行啊。

之前互联网造车的时候一群不明真相的新兴企业挖走了开发,因为他们想要大众的流程。现在行业饱和,风口不再,大家真的想走走不了,没人走,人才又溢出,你让大众找人也确实难为人家。然后部门就积压了许多开发人员,论资排辈,渐渐地这些部门人头都溢出了。所以我一直认为X汽大众在中国迟早会不招或者缩招,因为真的不太需要,开发99%是在狼堡和供应商完成的,国内只能做做实验。

至于为什么德国大众不放开发权限,一来是保护自己核心技术,二来则是变相吸血,说到吸血这就要说到他们圈钱的套路了。要知道SVW和FAW-VW是合资公司,利润大众和上汽、一汽对半分,给政府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养活了一个生态圈的人,同时还带动了无数汽车产业链,每年也是地方的纳税大户:

SVW在上海都能纳税第二,在长春的一汽大众就别问排第几了。

德国人不傻,给了中国那么多好处,自己只赚利润的一半肯定不够。于是呢他们就死扣着开发权限,然后合资工厂每年要上缴给德国大众天价的开发费,数量积大概是几百亿。要知道一年的净利润也才几百亿。同时每卖一辆车还要所需license费用,因为你用的是VW的品牌。许多零件也必须是德国进口,美其名曰技术保护与特有专利,讲道理现在国内汽车零部件什么不能做啊。也就是说人家只把南北大众当代工厂来看,没想着他们搞点啥事,也不希望他们搞事。所以德国大众在中国的盈利模式是:开发费+license+CKD零件+50%的利润。表面上利润就百来亿,实际上每年都是千亿级别的输血量。

同时,南北大众还有一项任务:负责养一些没什么用但是裁又裁不掉的德国人。大众相当于是德国国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裁员,而欧洲人工偏贵,本部又负担不起那么多的人工成本,那怎么办呢?把这些人变成专家或者经理,扔到中国分公司,让他们来养。(上面俩段都是题外话)

所以其实去了南北大众也学不到什么实打实的技术(可能CS除外),大众最有竞争力的开发是车身与电子,近年来三电崛起也开始有点东西了。动力总成和地盘这种地方基本上进去就出不来了,而这俩个地方又是车辆工程和机械重点就业方向,所以你们懂的。别和我杠车身,车身还有空气动力学和材料的好吧。

然而南北大众还是待遇较高而且非常稳定的主机厂,现在大环境是外面车企都在裁员,大众还在讨论发不发双薪,说明他们真的实力很强大。所以应届生找个这种合资厂养老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不是说他们怎么好,而是这行业其他地方更烂。。。一汽大众应该是长春待遇最好的企业了,但是上汽大众,额。。。反正靠自己买房是没啥希望,基本来上汽的也都是家里不差钱来养老的,里面还卧虎藏龙,家住汤臣一品的人都有。

前年金融崩,去年互联网崩,今年轮到汽车了呀。。。哦摸吸裸衣。

有了这次风波以后,我估计所有工科狗都要转CS了,再加上咱们这内卷式的涩会,再过俩年IT互联网估计也是一地鸡毛,interesting。

总之如果你希望的生活是955吃饱喝足回家打游戏,没有财务自由的梦想,你来大众吧,大钱赚不到,管饱没问题。

如果你是奋斗逼这辈子就想享受996福报的那种,求你你别来,奋斗逼996没空消费疯狂加班一个人干俩个人的活心甘情愿被资本家压榨还自以为牛逼的很,结果资本家裁掉不加班的人,消费还没起来,奋斗逼就赚了点加班费,这种人多了在哪都能把经济搞垮。。。

哈工大机械制造大四考研狗来答一句,你猜我们现在在干嘛?先花三周的时间手绘五张图,包括两张A0图纸...画什么?拨叉零件图毛坯图,编工艺卡片,卡具图。再花四周时间做综合设计。怎么画?网上抄模板,对着书上抄,放着cad不用,学tm这些有屁用,别问,问就是基础扎实,问就是万精油,问就是A+和清华一个档次,机械教育再不改革,只会越来越烂。(除了MATLAB,c语言会一点,其他啥也没学。)

一汽大众有他的特质,但是这件事情确实反映出汽车行业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国内汽车行业的一些畸形发展的问题。


国内这几年汽车行业依仗着“黄金10年”和”全球最大市场“的优势恶性扩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行业分工不合理以及企业内部内耗严重的问题。举两个例子:

自动变速箱,不管是双离合DCT还是自动挡AT,国外品牌大多用供应商的成熟产品,比如宝马用的是ZF供货的AT,Getrag的DCT;捷豹路虎用的是ZF的AT;大众的DCT部分来自大陆集团;沃尔沃和丰田用的是爱信AT,等等等等。也有国外品牌自主开发变速箱的,比如福特通用奔驰,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全民自主化做DCT变速箱。

国内基本每个自主品牌都有自己的DCT,而且厂商之间相互不合作,都是从零开始研发,从零开始组建一个庞大的研发工程师团队,从硬件到软件到测试,而且都是找国外咨询公司帮忙设计。所以一个国外咨询公司的设计经常可以赚国内N份钱,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而最终市场上所出现的,是设计类似,水平清一色不成熟的第一代产品。这中间不可否认有国内主机厂想避开国外壁垒积累自己技术的需要,但是缺少的是厂商之间以及厂商和国内供应商的合作协调,以及对未来的前瞻性。

而且这个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变速箱这一个部件上,从发动机,到混动,再到纯电动都是类似的情况,发展到后期已经有些为了自主而自主的感觉了。


另外一个情况就是车企内部的自耗。我见过有些车企搞内部恶性竞争,一款车型,或者一个零部件几波人一起搞。A,B,C,D几组人重复性地做类似的研发,最后谁行谁上。其实这种内部竞争本来不是坏事,如果用在产品前期概念阶段的“预研”有助于创新。但是问题在于这些重复劳动所针对的很多都是量产项目,千万级别花费和以年计算的时间被重复浪费,很多时候其实只是车企内部的政治斗争牺牲品。而这一切所透支的和上面一样都是中国汽车市场最宝贵的“黄金十年”。


不论是盲目自主研发,还是车企内部恶性竞争,最后直接导致的就是行业人才过剩。

本来一个供应商一套研发班子就足以供货不同厂商的零部件,最后因为所有人都做同样的自主研发行业人才多出了几十倍。

本来一个团队就能完成的量产设计,最后因为内部恶性竞争多出来几个完全冗余的组织构架。

这几年的国内汽车行业感觉和前些年的房地产有些像,没有有效的调控完全依靠市场导向野蛮生长。人才的价格也被抄上天,北上广一些新兴技术领域的工程师价格已经完全和欧美接轨。当然市场长期来看都是理性的,短期的野蛮生长所带来的几十倍人才过剩会在行业下行期成为最大的负担。


我去年曾经写过一个专栏,总结了一般车企的收支特点:

一个kebab:5%的可变成本增加都会让车企陷入“收支危机“ ----- 从比亚迪的利润率大幅下滑说起
  1. 税前利润率普遍比较低,大多也就在5%甚至更低的水平。
  2. 可变成本(原材料,零部件,生产,物流,销售)成本可以达到销售收入的70%左右。

所以当销量开始下降或者可变成本稍微上升的时候,就可以很快吃掉车企所有的利润。而这个时候最容易也是最有效的”节流“手段就是控制不随销量变化的”固定成本“,比如研发人员的数量,研发项目的多少。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全球整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各大车企控制成本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收紧招聘,尤其是研发类,非生产技术类,或者支持性部门的招聘。这个情况不仅仅在国内出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很普遍的情况。

2012年前后我刚出学校,曾经是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最困难的时候,那会儿PSA全球招聘网站上一个工程师职位都没有,真的是一个都没有。


一汽大众的这个“情况说明”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糟糕。因为大众本来所有的核心技术研发都在德国,国内只是本土量产化的一些周边技术岗位而已。

所以需要砍固定成本的时候最先砍的肯定是这些不痛不痒的周边职位,尤其是在没有太多新车,特别是燃油车未来上市的情况下。

可以去一些”新造车“的招聘网站上看看他们制造基地的相关职位招聘,你们会看到绝大多数都是生产制造工艺,采购,以及售后支持相关的职位,正向开发的本来就很少,核心的应该根本就没有。另外一个因素还有我前面说的人员过剩问题,各家现在都不招人,人员流动率很低,如果不想过多裁人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收紧招聘。

所以一汽大众不招这些专业很正常,如果德国大众这些专业完全都不招了才真的应该恐慌。


最后关于汽车行业还有机械专业说两句。

汽车行业的起起伏伏很正常,没有任何市场是只涨不跌的。9102年了汽车依然作为最主要的出行手段,衣食住行,我不觉得汽车行业会衰落。

但是不衰落不代表不会变化,机械专业也是如此。任何技术行业的热点永远都是在交叉领域,这个和学校工科专业的热度是类似的。纯机械专业在我上学的时候就不是热门,机械学院最热的是类似机械电子,机械生物这样的交叉学科领域。不是说这个社会不需要纯机械设计人才,而是交叉学科领域因为创新的可能性所以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极大。

所以在选专业和工作的时候,如果是从创新的延展性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功利角度来说,还是选那些交叉学科吧。

于人,
- 劝人学机,天打雷劈。
- 行业下行,汽车是缩影,战略上盲目扩张,得了巨人症。外强中干。
- 新势力造车把行业内的工程师的预期都拉上去了,其实汽车终归是个制造业而已。
- 祸起萧墙,内斗的原因却是外部压力山大。
- 挂着研发头衔的执行的都是开发工作,协调资源,联系供应商而已。非不为也,实不能矣。

于己,
- 能吃饭的东西一定是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以及不断学习的机会和能力。
- 混吃等死,练就一身油腻,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 什么头衔,什么以德服人,放长远一些看,浮云狗屁而已。

我自己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从机械专业毕业,迫于生存慢慢从机械专业脱离。

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入职海航一年辞职,而后开始从事汽车行业,从大型企业到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私营改装厂,这期间我逐渐明白一个残酷的事实:

先说生存,再说技术。

谁能把东西卖出去,谁就能活,造出好东西但是卖不出去,一样死翘翘。

什么匠人精神,什么技术赛高,都特么是放屁,先把饭吃饱了再说


日本有个超级机械师,著名的匠人,名叫中井启,造型常年是这样的:

中井启

半身油,半身灰,标准机械师职业造型,跟每个机械师一样,累了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厂房外面抽根烟。

他的工作是给车造宽体,也就是改装圈天天都在聊的RWB。

他工作时跟我们一样,满地狼藉,时而钻到车身下面。

到这里为止,大家一切都很熟悉,机械师的造型,机械师的工作,这人跟我们一样是个修车的!没毛病!

关于中井启,我最后要介绍的是:

他的RWB宽体一套包工包料均价600k人民币,介绍完毕!


闻名于世的匠人,是建立在吃饱喝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的,所以还是那句话:

先说生存,再说技术。

我大学期间,流体力学几乎全程满分,很多人问我“诶?你为什么不结合大学专业,去设计汽车空力套件啊?”

因为我月薪1550,我特么每天想的事情是美团哪家在打折。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本科在读,利益相关,不匿。

很难想象我所在的这个专业居然有一天会因为缩招而登上热搜。

当年高考报志愿,我自己喜欢的是金融、机械、建筑之类的。可是我觉得金融门槛太低,CS做的人太多。而机械和建筑,是有确实的庞大需求和较为成熟的生态体系的。加上一些传统的想法影响我,我认为虽然机械行业整体已经进入老年,但是车辆始终在更新换代,在做新的研发,是需要新鲜血液的。

正是因为中国汽车技术的落后,才意味着在这个大国,这个行业才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我很同意一种说法,车辆是机械行业最后一块遮羞布。

可今天,这块遮羞布被自己人掀掉了,还好好调戏了一番。

最近在研究留学的事情,正好学习了一些不同国家的高校、车企的研究方向。有关大众,我所知的都被高赞答案说了。德国企业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很厉害。即便你在德国留学,顺理成章的进入德企,德国人也会防贼似的防止你偷他的技术。国内就更不用说了,大众在国内没有核心技术研发的任务。相比起来,日本企业的技术要相对放开些。

一汽大众今年的人才取向也不奇怪,其实很多车企从几年前就开始吸纳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人才了。撇开传统车企,BAT、华为等互联网巨头也加入汽车行业的竞争中,进一步挤压传统机械人才的生存空间,造就了360行,行行转IT的盛况。

而作为车辆工程系,从事这样一个特殊学科的学生,我入行之后深深感受到这个专业的鸡肋。

做无人驾驶,你比不过程序员。

做新能源汽车,你比不过能源动力工程系的学生。

做车身设计,仅有的一丢丢岗位被设计学抢完。

说得好听,你是全才;说不好听的,你所有的知识都是泛泛而谈,唯一精通的机械之路已经被时代封死。

我从不盲目乐观,机械行业现在在前所未有的低谷之中。作为身处漩涡中心的人,破局的方法只有使自身强大。

但其实,每个行业的发展情况都是一个轮回。无非机械处在时代需要他变革的时间节点罢了。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行业也是一样。

盲目地买入和盲目地入行一样,最后都成了时代发展和精英阶层的韭菜。

作为在2011年加入一汽-大众的应届毕业生,我曾经在那里工作了8年,我爱那个地方,我也恨那个地方。

早上看到这条推送,心里很不是滋味,还是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先跟大家解释一下一汽-大众这个“高校预开发选拔”是什么东西,简单来说:

一汽-大众为优秀的、有潜能的在校大学生提供持续的德语、汽车产品知识及其他专项培训,使大学生能够提前参与社会与企业体验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而参与这个项目的大学生,可以参加由通过高校预开发选拔的同学组建而成的一汽-大众预开发班;

参加150学时的德语培训(周末以及业余时间进行);

不定期的汽车产品知识等专项讲座;

工厂深度体验(到一汽-大众长春工厂进行体验);

在一汽-大众相应岗位定岗实习的机会;

最重要的,参加了预开发选拔的同学在满足一汽-大众校园招聘条件的前提下有优先录用的机会。

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活动,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可以互相提前锁定,企业可以招聘到最心仪的毕业生,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这种双向选择拥有进入头部主机厂的机会。


那么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在如此惨淡的市场行情下,企业缩减招聘编制是非常常见的手段呀,没有必要过分的激动,那这么个话题能有如此热度,我想无非是以下几个点:

一汽-大众是头部主机厂,年利润400亿,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面对传统机械行业的沦落,由内而外的恐慌?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客观的理解,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

一汽-大众在中国投放的产品,主要的开发过程都在德国进行,中方只是配合部分国产化的工作(没有正向研发,对传统研发口的需求自然不是很大)

前几年步子迈的太大,产能规划都奔着300W去了,实际现在一年只能卖出200W,要知道,产能快速扩张的时候,往往也是组织机构扩张最快的时候(产能过剩,意味着机构和人员的过剩)

虽然一汽-大众的利润很可观,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家企业的运营成本也非常的高昂,流程复杂内耗严重这种大企业病一个也没少。

我觉得没有必要过分的解读这件事情,企业嘛,业绩好的时候疯狂的扩张,什么人都往公司里招;下行的时候首先就是缩减招聘,提高要求,同时内部搞搞人员优化,每家企业都这样。


好了,以上都是废话,这件事情对我们这些行业从业者和大学生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

对行业从业者来说,不要以为进了某家大公司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时刻充实自己,时刻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才是活下去的根本。

对大学生,说起来有点残酷 ,你最好 选专业 前做好功课,不要选择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行业,比如题目中提到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就是典型的下限低上限更低的行业选择,虽然需求量很大,但是供给量更大,真正的好工作机会并不多;反观要是在几年前选择了人工智能或是大数据之类的专业,即使行业寒冬,想必也是不愁工作的。

哈哈,一猜就会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们几个同事吃饭的时候,还在看玩笑说这个事情。

在我们汽车行业内,根本没人觉得这是个多大的事情。

首先大众在中国本就没啥研发,偏向生产,工艺,质量管理这一块,更别说一汽大众,简直就是个代工厂,他招不招,根本就不影响大局。

如果哪一天,泛亚、上汽、吉利、长安、广汽,比亚迪等研发团队也不招人了,问题就真的来了。

利益相关:18线车评人 某211汽车专业

看了这个消息是有点难过的

我看有的大佬再说,中国汽车工程师的数量其实饱和了,现在是人才过剩

也有大佬们激烈言辞的回应,明明现在中国汽车缺人才缺的那么多,何来饱和两字

作为一个汽车的小萌新,也曾就职于主机厂,想说说我的看法

观点只针对于一般的汽车人才,不针对那些大牛

中国汽车不是人才饱和了 是人饱和了

圈子里都知道,一汽大众算是很不错的单位了,但是没想到它们会砍掉这个招聘需求。

对于汽车行业的研发岗位来说,毕业生直接使用的价值基本为0,也就是说这些基本上要在岗位上培养一年甚至更久才能真正给公司带来价值,所以说砍掉这些岗位也就不稀奇了,既然你来了我还要这么长周期来培养你,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你索性也别来了,反正对目前工作没什么影响。

所以呀,汽车行业不缺人,还是缺人才的。真正是个人才的,或者说基本上短时间就能上手拿来用的,我想车企的offer也不会吝啬。

顺便说一下,其实研究院大部分的岗位是DRE,所以虽然称之为研发,实际上还是和各路供应商打交道比较多,完全自己正向发开的会比较少,所以虽然专业性也不低,但是对人员数量的要求也并不是特别特别大

以我个人看到的情况,现在一些非顶级车企在DRE上面临的情况

1、缺少能干活的,在部门里的大部分都是不太懂行的,所以虽然人数不少,但是项目推进很慢

2、有能挑大梁的,但是部门比较臃肿了,愣是把一个人的活分成三份给三个人,有时候倒是会造成沟通不顺畅。


当然这些都是指的普通的汽车专业毕业生,那些大牛不在讨论范围内,我相信行业在紧缩,也不影响大牛们的就业,顺便我看到的,很多汽车行业的人转了互联网相关,这年头其实交叉学科很吃香,懂汽车的程序员专负责汽车的项目,这种算是有点优势,能写代码的汽车工程师负责汽车的项目,这种是太牛了!

个人小菜鸡愚见,各位大佬指教~

看过了很多犀利的回答所以有感而发也想答一下。

作为一个二本院校毕业的车辆工程本科生。本来在毕业时想努力争取加入到梦寐以求的上汽大众工作,但结果显而易见,最终能进的大多是985/211院校的精英。

当然最后还是有幸加入了大众集团的小排量发动机厂工作,虽然不是主机厂,但是也算圆了自己的大众梦。

之后在生产线上干了5年的现场技术,最大的感受就和大家说的一样,上汽大众也好,一汽大众也罢,其实都是德国大众在中国的代加工厂罢了。我们没有核心技术,生产线的规划,设备的引进,工艺的制订其实都是德国大众主导的结果,而中方能做的就是产能爬坡,成本控制,质量保证,设备维护等等管理的工作。就算你想优化一个工艺或者修改一个工差尺寸都要经过层层的审批。

所以说类似这样的工作,其实并不需要很强的机械知识以及车辆工程的知识。曾经就有感而发,自己所做的工作换了一个大专生,培训3个月后也能上手了,自己根本没什么核心竞争力。

所以说看到一汽大众取消车辆、机械的招聘,我并不觉得惊讶,更多的是在车市寒冬到来之时又感到了一丝凉意。

其实从前年起,我就开始对我的职业发展感到了恐慌。新势力造车的崛起,各大车企燃油车禁售表的发布,让我觉得自己在发动机厂的未来一片黯淡。所以也在去年努力跳槽到了自主品牌。

但是没想到车市寒冬来的那么快。可能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车企野蛮生长的那段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寒冬过后能活下来,只有那些真正产品过硬的车企了。所以真心希望所有的车企的从业者能够熬过这个寒冬。

最后说一句,就算是我们这种工作了几年,做惯了养老一般工作的人也在努力做出改变,那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其实根本不用怕,你们还有很多的选择,很多的可能性。

我觉得这并不是一汽大众一家汽车企业的行为,而是可以扩展到很多的其他企业。如果说把这个事情怪在企业性质上,特别是深入讨论合资企业的问题,并不是本质的原因。

我相信如果我们把2019年所有国内车企的校招统计一下,可以得到一个全景图(这个全景图和整个企业的经营情况,特别是盈利和营收情况有直接的关联),能反映出目前车企对于人才的诉求,还有自身转型的轨迹。2019年的毕业生有点像2009年的毕业生,记得当时我们08年毕业以后再找工作就非常困难,但是07年9月校招的时候十分火热。这个客观来说是个阶段性的,暂时的现象。

长期来看,就是车企工作的转换,这个之前在和鱼博等人交流的时候已经阐述过了,这轮变化不仅是年轻人暂时没有了敲门砖,我们这些在行业内的工程师都面临一个转型的危机。 @鱼非鱼 我想聊完这个后面再改一改答案,谈一谈我们这些人该怎么办。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货源网 106487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