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1064879863
16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网站建设 >  如何评价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美国工厂》?


如何评价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美国工厂》?

发布时间:2019-09-02 18:08:09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纪录片中,曹德旺询问CEO工会进展时,CEO是这样回答的。虽然很多美国公司也会有类似的行为,但是这些话永远不会放到明面上来说。纪录片播放后,这句话在代顿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那段时期被解雇的员工可能会采
如何评价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美国工厂》?

纪录片中,曹德旺询问CEO工会进展时,CEO是这样回答的。虽然很多美国公司也会有类似的行为,但是这些话永远不会放到明面上来说。纪录片播放后,这句话在代顿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那段时期被解雇的员工可能会采取法律行动。

不知道福耀有没有后悔拍这个纪录片,并被如此深入的记录高层私下谈话。

想当年曹德旺跑去美国开厂,被国内舆论评论为“跑路”,网上骂声不断。而实际上,资本无国界,曹德旺去美国开厂只是因为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本质罢了。曹德旺表示“中国实体经济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

美国的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是中国的五分之一,税也比国内便宜,再加上美国当地政府给予的补贴。无论怎么算都是赚钱的投资。

曹德旺最大的挑战就是美国工人。解决了美国工人,就一定能盈利。纪录片完美展示了这家中国企业怎么解决美国工人的故事。

。。。。。。。。。。。。。。。。。。。

补充一下:电价天然气等价格的美国优势都是曹自己讲的,另外,像玻璃这种易碎品,物流也是很大的成本。具体细节有很多拜访新闻记录可以找得到。

中国资本家教育了美国人什么是真正的资本主义。明明是为了赚钱去美国开厂,却在一开场给自己员工洗脑说这是爱国行为。末了,还要在镜头前忏悔一下,说不知道自己是有功还是有过,自我感动Max,演技堪比影帝。镜头一转听说自动化流水线又能开掉几个工人,马上开心的像七八岁的孩子。

有回答说要以后某阶级联合起来和AI战斗?我奇怪了,科技生产力已经发达到不需要工人去劳动的地步,怎么工人的生活还不如以前要劳动的日子?这到底是科技进步的错还是制度的错?要怎么战斗?一天工作十四小时全年无休去证明自己还有剩余价值吗?

PS:片头极力阻止工会的美国经理,片子播到一半因为迟迟不能让工厂盈利被开除了。工贼标准下场,拼命阻止工人联合表忠心有什么用呢?

这个纪录片没有讲一个背景,就是曹德旺之所以选择在美国开厂。说什么成本更低什么的都是在鬼扯。真正的原因是因为08年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花了真金白银去救通用这些老车厂。但是让政府花钱救你,自然是要拿一些东西来交换的。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在2020年之后,通用生产的汽车零件的多少百分比(我忘了是20% 还是 50%)必须是美国生产的。于是作为上游的供应商,才有所谓的动力在美国建厂。

看完真的是非常的感慨,IMDB的评论也是两极分化的非常厉害。

总体上说这个纪录片还是比较客观的记录了两边的生态,以及结尾把议题提高到了如果自动化最终取代了人工,社会会怎么样。

感觉两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都需要在这块有相应的改进。

美国的制造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多的繁文缛节和过度工会保护。从每个工人来讲,自然越多的保护工人得到的尊严就越多。但是坏处就是,到了一个节点,资本就会彻底的撤退,从而导致大家彻底没饭吃了。电影里说的代顿市位于美国的中西部的著名工业州Ohio,代顿市也是美国几个光学中心之一。这片地区也叫湖区,类似于中国的东北三省。曾经是美国的工业,经济中心,保守且固执,工会思想根深蒂固。结果就是导致本身的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差差。我曾经也在美国的汽车公司就职过,当时湖区的同事就有说过,是本田还是哪个日本汽车公司因为拒绝搞工会,然后工会那帮王八蛋,在那个公司楼顶弄了一个巨大的老鼠气球,用以表示这个公司非常的没有道德。当时我们组里的nerd ABC小哥觉得非常的神奇,觉得难以置信,不断问真的有一个老鼠气球嘛hhh。曹德旺估计也只是看到了表象的成本,其实之后的各个环节的成本他并没有看清楚。估计也没有足够懂行的人去帮助他筛选地方。其实美国本土的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也在一直从湖区搬走到没有工会文化的地方生产汽车。比如南方的夏洛特,北卡,德州什么的地方。其次的问题就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实在是太老旧了,更多的人都是高中毕业,然后美国又崇尚自由自在,教出来的人各个散漫无纪律,然后脑子也不太行,操作电脑这些自动化的设备是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的,之后工会又惯的臭毛病特别多。结果就是单个工人的效率要远远的低于中国工人,自然赔钱是可以预期的结果。片子结尾也说了,之后都福耀用机器去取代这些人。

然后说说中国,我感觉中国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第一感受就是中国的工人真的是太辛苦了。一个月只能回家两天,这实在是太剥削了。诚然我们需要一个能者多劳的社会氛围。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事情不重要。比如教育孩子,照顾家里老人,提升自我,甚至创造消费型的社会也是需要有空闲时间的啊。这些需要用空闲时间去做的事情,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意义可能比多干几小时要更重要。因为一个社会要能可持续发展,对下一代的培养是要非常注意的。虽然牺牲了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但是因此可以拯救更多留守儿童的生活。从这一点看,立法去保护现在工人的基本权益,对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有必须的。其次中国需要关注更多的是如何保证现有的产业链能够留在国内,以及产业链如何更上一层楼。都说德国,日本的制造水平高,质量好。其实究其根本,是因为工人的基本待遇组够好,足够体面。所以才导致工人可以在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持续的投资时间,增长经验,结果是制造业的质量会越来越好。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制造业的基本待遇,没有大城市送快递,送外卖的好。然后制造业的工作环境又非常的单一枯燥,且上升渠道狭窄。那么愿意去干制造业的人会越来越少,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的制造业会慢慢的转移出去。这些事情让具体的某个企业去做,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内卷,结果就是会有别的血汗工厂去取代现有的血汗工厂。还是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上去要求企业创造一个 公平 可上升的环境。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能让有真才实学的公司和人过的更好,社会整体技术含量才会慢慢向上。还有一点感受就是,中国在短短的四十年,因为规模效应,让这些之前的乡镇企业,或者民办企业快速的膨胀起来。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能力依旧保持在某种非常原始的状态。比如这个片子里就有几次描写,曹德旺因为风水让底下的员工去改工厂的各种设置,比如门的朝向,消防灯的位置。还有就是那种粗暴且诡异的军事化管理方法。可能这套东西,对老一辈的人还有效果。但是对新一辈的人,比如90后00后的管教作用只会越来越差。西方多年的管理经验,已经相应学科的研究是非常值得我国很多大企业参考的。而不是故步自封的沉迷在自己的土皇帝梦里。任正非也曾经说过,华为是通过IBM等公司对于管理流程上的优化,才造成了现在华为的战斗力。所以如此勤劳的人民稍微加以科学的管理方式,之后可以迸发出的生产力肯定是非常的惊人的。

最后为中国每一个奋斗在第一线的工作者点赞~

摘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1.美国管理来中国考察感想(第四句是美国人说的)




应为懒



这个片里还是能看到中美教东西的区别的,比如中国人教美国人烧玻璃,好比说加热到几百度如何如何。中国人教中国人,徒弟肯定是“记住了,我下回就这么烧”。而美国人却常常要你给他解释清楚到底为啥烧到几百度,不然觉得自己不被尊重。

2.中国部分,工会主席、支部书记、曹董事长的小舅子三位一体

3.曹董事长的话

4.文 化 输 出


5.按照“中国方式”处理工伤病假后(就是不给算工资了),产生了工会运动后,资方的反工会作战(……)









6.美国人反工会者的两个角度








我这里必须说一下,现在美国的工会也并非大家想的那样真的很那啥。首先你也得交会费,交了会费保障你不被随便开,这对于一些被侵权的人确实是好事,保障了他们的权益。但是到了一些人手里,一番操作,最后搞成了大锅饭养懒人,这个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优秀员工上不去(比如纪录片里面的王,他十八岁从基本工人干起,到纪录片里已经是福耀的一个车间小头目了,这在美国很少见的)。但是曹德旺这种操作说是解药还不如说是毒药(

7.五分钟前虔诚礼佛,反思自己是否破坏环境的曹董事长,五分钟后听到厂里开了新的机械化流水线可以又多裁四五个人了而高兴

感慨良多。

谁能想到,这片最后落点居然在赛博朋克(

更新: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这个答案(大v @孙少军 送了我专业勋章,特别感谢!),谢谢大家的关注!评论区的讨论氛围也很好,每条评论我都有认真看,尽量都回复了。

今天去Reddit看了下,这片子3天前有人po出来,目前已经有1800多个points、接近600的评论,而且只有少数人在宣泄情绪骂中国,大部分回复仍然比较理智,特别是几个高赞评论,代表了几大主流观点,我翻出来分享给大家:

(PS:非专业人士,偶有翻译的小错误还请见谅哈!之前的小错误就懒得改了哈哈…)

万恶的资本主义!(结合下一条食用更佳)

很多人注意到了自动化的问题:

后面两个回复说的很有道理,再就业培训有难度+市场条件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注意到后面这个回复说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了吗?竞选美国总统的那个华人杨安泽主打的就是这个,我在好几个外网的论坛都看到有人在说这片子简直就是给杨安泽打广告。
前几条回复都是两三百赞。注意最后一个回复,这就是为啥美国搞中低端制造业是不可能的,有更高薪的服务业不做干嘛来工厂搞苦力呢?这些铁锈带工人本该被吸纳进服务业的,他们这是结构性失业。

终于有人提到了全球化与资本主义这个宏观背景了。资本在全球流动,这些失业工人该不该被抛弃呢?不该;那怎么解决呢?这就回到了分配的问题上;那么谁来主导这个分配呢?显然美国人发现不可能是资本家,倒数第二个回复觉得要靠集体的力量——每个人都自觉起来(想想都不可能的嘛!),最后这个回复说靠集体的力量没错,但得要个集体的代表才行,由这个代表来推动分配政策,而且政府就是这个代表的最佳人选(emmmm忽然很想建议Ta到中国来看看……)


原文:这部片子在IMDb上目前评分7.3,烂番茄指数96%,网飞在推特上放出的预告有35万人观看。总体来讲看的人还是比较多,评分还算OK(不知道有没有因为奥巴马夫妇加成,毕竟对比现任总统,大家还是很怀念奥巴马的。。。)。

推特和Quora上的评论不多(可能是因为只有预告免费,整片才放出来没几天),IMDb上倒是有一些深度讨论,我觉得很有意思。除了少数几个骂中国工厂没人权的,高赞评论都比较理智,主要还是聚焦在中美文化差异、全球化与自动化几个议题上。我翻译了一些,大家可以看看。

有摘取影片中的细节来探讨文化差异的,实际上还是在讲中国人有纪律性所以有竞争力vs美国人注重安全blabla:

上面这个评论里提到了“中国工人看不起美国工人”这个细节。有趣的是,这刺痛了部分美国人的神经,看看下面这条评论,感觉这哥们要精神分裂了:

讨厌工会、痛斥自家工人太懒的不止上面这位老哥一人哦:

有华人现身说法,有条有理地告诉美国工人,你们比中国人差在哪些地方:

本来,美国的制造业因为全球化已经衰落了不少,再受一波自动化的攻击,恐怕要有更多的人要失去工作了:


我个人的看法是:

一方面,中低端制造业回流美国,短期来讲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无论川普怎么发推特怎么减税,不可能逆经济规律而行。铁锈带的失业问题,不能靠找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开厂来解决,应该有针对性的发展其他产业、同时跟上相关的再就业培训。不过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想我们的东北老大难问题,说了这么多年也是无解。

另一方面,中国因为劳动力充足、法律保障不够等等原因,存在不少工厂压榨工人的嫌疑。时代在进步,现在我们要过了人口红利的时期、又要向高仿制造业迈进,这些问题也要慢慢重视起来。不过呢,私心觉得,像美国那样大搞工会的模式应该是不可能在中国实现了,毕竟。。大家懂的。。。最后还是会走政府强力+法律保障这条路。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兼听则明,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如果喜欢麻烦点个赞,码这么多也不容易,等外网看得人多一些了,我会再翻译一些。


水印“外国人聊中国事”是我最近新做的头条号,本知乎号同步更新。本人在外留学比较闲,做这个纯属兴趣使然,喜欢的可以点下关注,谢啦~

推荐两篇比较好的公众号文章:

《美国工厂》:一个非典型的制造业故事换个角度看《美国工厂》

坐等3年后Elon Musk主演的《中国工厂》,讲述中国制造如何帮助特斯拉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中国工会帮助协调两国雇员增进友情的故事……

作为曾经在影片中福耀俄亥俄工厂工作过的一分子,专门注册了想说两句:

  1. 影片中没有提到的是福耀在伊利诺伊州还有一个300人的浮法玻璃工厂,而这个工厂是存在美国钢铁工人工会USW的。但是这个工厂里工人的工作时长,倒班制度,最低薪水水平,奖金制度,全面落后于俄亥俄工厂,而他们还需要固定缴纳公会会费。那些认为工会可以解决工人福利工资水平的键盘侠们,和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可以拯救乌克兰和各种中东国家的白左们没有本质区别。现在美国工会制度不只是不完美,而是对劳资双方来说都弊大于利。在加拿大情况并不一样,所以这和资本主义不资本主义也没有关系。
  2. 2018年死亡事故,只能说OSHA经过调查之后,并没有针对这个事故进行罚款,而在2017年OSHA针对安全隐患问题对福耀开了20多万的罚款。
  3. 2018年的盈利和贸易战没有直接关系,而贸易战在2019年甚至可能有负面影响。
  4. 我个人认为,考虑到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福耀在美国遇到的困难,做出的努力和达到的成就被大众远远低估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应该无法理解为什么有的员工是抽完大麻以后来上班(并不是偶然现象),三天两头临开工请假导致其他人被迫顶岗,以及花了很大精力培养了员工过了几天就辞职或者被检出抽大麻强制开除,上班掏枪出来(这个是偶然现象)。当然管理层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初期的出勤政策多次改动,岗位培训不到位导致员工学习弧线落后,中国人一贯的内耗等等。这些都是影片时间不够表现出来的。

补充两条:

  1. 时至今日还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员工都已经获得了工作签证,工资远远高出在国内的水平,比当地入门工人的水平也高很多。在美国当然开销也远远大于国内,但对基层员工而言, 普通存钱的效率是高于在国内的。说这个只是为了表示,爱国,改变中国在美国的印象,不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唯一动力。
  2. 因为亲身经历过几个机械替代人岗位的改进工程,替代的难度比这里大部分人想象的都要大得多,而且能做到的主要还是简单枯燥的动作。以片中被替代掉的4个岗位而言,这个岗位就是一个存片缓冲的作用,当上游有玻璃下来,下游处理速度不够快的时候,存放在旁边一个架子上,使用垫块隔离,几乎垂直存放,等下游赶上了再把这个存放的玻璃放回去,一日八小时都是如此。请问这个岗位是由人去做尊重人权,还是机械手去做尊重人权。

匿了,估计认识的人还是能猜出来,希望他们不上知乎哈哈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开始主动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工厂,是1914年开张的福特汽车公司。令当时所有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开办该公司的老板福特,不但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甚至严令禁止工人们超时工作以换取加班费。

福特甚至数次在厂区发表演讲,要求工人们“有时间多陪陪老婆孩子,做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还许诺工人少加班不会影响工资——这倒是真的,福特公司给工人的日薪是每天五美元,是当时美国其他工厂的两倍。

国际劳工组织,1919年确立八小时工作日,今年是100周年。(*^_^*)

这个纪录片其实算是民主党的政治宣传片,为什么会有这么个宣传片呢?因为大背景是铁锈带的劳工再也不给民主党投票了。

记住,这是大背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展开理解整幅末世风情画。

一、民主党

民主党总是倾向于隐晦的指出,没有工会的工厂是灾难性的,而谁支持工会呢?民主党。

但恰好是工会号召工人们把票投给了川普。这就是我一直在说的,我们现在的新困难已经不是剥削了,是求剥削而不得。

对于劳动者来说,12美元不如24美元,但肯定比0美元要强多了。如果你继续拿24美元并拥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工会,那么产业会直接转移出美国,这就是工人阶级开始排斥民主党的根本原因。

这叫什么呢?叫中等收入陷阱。诚然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它本质上不是规律,而是是劳动力成本太高产业转移出去,但没有足够高仿产业导致的失败国家现象。

美国虽然有最多的高仿产业链,但高仿工业大多数机械化了,金融、互联网和其他高仿服务业能容纳的就业人口又非常少,因此美国整体上出现了东西海岸上升而内陆下限的歌舞升平与中等收入陷阱并存的一个局面。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些,70年代以后美国前20%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前1%的财富占比也在飙升,而工资中位数的提高非常缓慢,扣除通胀的实际购买力提高近乎停滞。

因此我们能看到美国自70年代之后的贫富差距是逐渐拉大的,而这一情况在08年qe之后陡然加重了,史诗级的放水膨胀了资产持有者而收割了赤贫(有股票等资产的人资产翻倍了,没股票等资产的人虽然收入稳定了,但还是月光甚至负债)。

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失落感,让美国再次伟大是什么呢?首先是人穷人再次像个人。所以齐泽克一针见血的说:希拉里才是真正的恶魔,冷战斗士,她塑造了一个不可能的联盟。

这句话怎么理解?一个fsk的工人也许仅仅因为和库克同为性少数,就都变成了民主党的支持者,浑然不觉自己正在被后者疯狂剥削。

但川普能拯救美国吗?也不可能,除非你提到200%的惩罚性关税,产业一旦转移就永远不可能回来,不在我们这里,也在印度和越南,或者直接变成了机器制造。而正常的关税不能让制造业回流,只会增加美国老百姓的生活负担——因为他们连本来的廉价商品都没有了。

目前为止加征关税的损失大多数由企业承担了,但不会一直如此。

因此在这里并非是哪国资本家哪个更原汁原味的问题,而是资本主义从未改变。美国的资本家不乐意再承担19世纪那样对待工人的麻烦,他们只需要把产业链移出美国就好。

二、享乐与驱逐

但美国人还是“幸福”的。

我们前面提到了美国产业工人丢饭碗的问题,这里就可以提出一个更有趣的延展:我们都知道美国以5%的人口消费了接近80%的阿片类药物,虽然新型毒品发展也很快,但美国消费的仍然主要是阿片类药物,但为什么是阿片类药物?

因为阿片类药物是典型的“享乐型”毒品而非“功能型”毒品,它最早的作用就是镇静和镇痛。那么什么是“功能型”毒品呢?

冰。

东亚与东南亚的苯丙胺类毒品(冰毒兴奋剂)数量形势分布 - 毒品检测网

冰最早是军用兴奋剂,它有两个非常疯狂的特性,第一个是磕完可以几天几夜不睡。第二个是磕完会爱上重复性劳动,比如我看过一篇论文讲的案例是吸食了冰毒在家擦地板美滋滋擦了十几个小时。

东南亚的冰毒泛滥,很大程度上是东南亚的“奴工”们溜冰上班所导致的,你不溜冰根本受不了流水线的虐待,溜了冰甚至有点嗨。

印度的洗衣机竞争不过洗衣工,因为洗衣工比电费和机器折旧还便宜。

产业链的转移总会选择综合性价比最高的目的地,基础设施与区位不好的国家最强的竞争力就是人力成本的低廉。

那么世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图景?

我们之前还是低端制造业大国的时候流行过一个词叫“低壬拳优势”,它当时是个贬义词,现在已经是褒义词了。

我前面讲到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已经不是血腥剥削而是求剥削而不得了。比方说再差的产业工人收入也高过小农经济下的务农,我们恐惧的是被甩开,被驱逐。

《驱逐》豆瓣评分:6.8(25人评分)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book/26866852

我在各个地方安利《()折叠》这本科幻小说,为什么呢?它非常清晰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未来资本主义的图景:三个世界互不干扰,互不相关,你不需要我,我需要你也没用。

当生产力不断进步,有更多低端岗位被替代,这些人没有消费能力(你找不到工作没钱消费)也没有剥削价值(机器比你便宜)。在经济学上≈飞禽走兽,失业的那一瞬间就是社会性死亡了。

所以萨森的《驱逐》里就说的很好,你从市中心越搬越远,直到彻底被一个城市所拒绝。

穷忙_百度百科

那么无论是美国的穷忙族,还是日本的正职员减少,拿50%薪水的零工增加,都是其表现。

杰克为什么说996是福报?如果你顺着资本家常见的“是我养活了这么多人”的疯狂思路去理解,什么比996更可怕呢?裁员。

所以我总说,灾难从未被解决过,总是另一个灾难把它替代掉,精品佛前一个灾难就变成了恩典,因此也就不是灾难了。

三、养猪场外的神战

这一节开始之前先容宝宝吟一段儿诗。

布莱希特《审讯好人》

请你走向前:我们听见

  你是一个好人。

  你无法被收买,但那道闪电

  落在屋顶那道闪电也

  无法被收买。


  你坚守你的诺言。

  但你说过什么?

  你是诚实的,你说出你的意见。

  什么意见?

  你是勇敢的。

  但谁是你的敌人?

  你充满智慧。

  为了谁的幸福?

  你不考虑个人利益。

  那么你考虑谁的利益?

  你是好朋友。

  你也是好人的好朋友吗?


  现在听我们说:我们知道

  你是我们的敌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

  要让你面向一道墙的原因。

  但考虑到你的功劳和良好素质

  我们将让你站在一道好墙前面然后枪毙你

  用的是来自一把好枪的好子弹然后埋葬你

  用的是一把好铲和一块好地。

咳,宝宝的吟诗技术还是这么好。

我们先忘掉槽老板,我之前提到“善良的”资本家达利欧和比尔盖茨(或许还能加上巴菲特?)无一例外的支持向1%征税,甚至是皮克提呼吁的财产累进税。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他们比谁都知道现在情势已经是多么火山口,资本主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倾向卷入全部人口,而是止损一样的抛出人口,20世纪最聪明的凯恩斯(我认为他不亚于爱因斯坦)曾经自信满满的得出过一个论断:到了21世纪,我们的生产力可以满足每个人每周只工作几小时就可以了。

显而易见他错了,我们的工作时长越来越长了。

为什么这么聪明的人也会错?因为他只算准了人类需要多少物质,没算准运转这个物质社会需要多少物质——它已经和我们无关了。

我简单的举个例子:十个千万富翁,比一个亿万富翁消费能力、消费效率更高。100个百万富翁,比十个千万富翁消费能力,消费效率更高。1000个有10万的消费者,比100个百万富翁,花钱又要花起来不知快到哪里去了, 毕竟你作为一个亿万富翁,不可能金马桶也买100个。

但资本主义的天然倾向是,制造更多的亿万富翁,消灭更多的百万富翁,直到一场灾难毁灭大部分财富。

所以我们就能发现,对于顶尖资本家来说,500亿和150亿在消费能力上没有任何区别,而比起持有500亿,他们更倾向于安全长期的持有150亿。

毕竟成神只差临门一脚了,这个成神可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事实判断。美国在两年前刚刚放松了基因编译的口子,富人的后代可能比你更强壮,俊美,聪明,健康。那么配合续命学的飞速发展(我的其他文章有介绍)和义体化甚至意识上传的前景,久而久之穷人和富人就会从两个阶级变成两个物种,《()折叠》就会成真,如果不是更糟的话。

因此我们看到民主党的和他们的欧洲同志们的药方是什么呢?基本收入制度。资本家们倾向于收税给底层缴造反税,这造反税让被驱逐者重新获得消费能力,我给你钱让你消费——也就是说“别他妈打扰老子修仙”。

当然,也不能说民主党和工党就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接受了“永生才是坏事”或者“能当猪也不错,我就是想做猪”(我相信这种舆论在未来一定会有,而且很可能是主流),那么和资本家亲密的握手,幸福美满的度过一生,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60%的中国男性都来自3个超级祖先,我们几乎人人都是贵族的后代,大多数人的姓氏都能直接追踪到夏商周的封国名称,这就是你们祖先的荣光,而奴隶显然是没有那么多机会留下后代的。

如果顺着这个角度思考,人类文明从有机到无机的过度,也并不需要鸡犬升天,有那么一小部分,甚至几个人成功就可以了。

剩下的屌丝和上古的奴隶一样,手拉手微笑走向灭亡。

噢。祝达利欧和比尔盖茨好运,也祝我们好运,早安。

70 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

竟然这么多赞了!感谢大家,爱你们~(^з^)-?,喜欢宝宝文章的朋友可以也看看我在国庆大礼包里的回答。

其实我觉得我们是最有可能控制这种资本无序生长的国家,原因不多说,我们和美国很不同很不同。但是我们会不会去做,能不能做到,要看我们的民心所在,每个人都为之努力吧!

这些年,有哪些像电子支付一样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关于科技方面的话,可以看我这篇。

看完大多数高赞回答下的评论我觉得有一个网友评论最到位:

“精资是最大的毒瘤”

我深表赞同,我觉得作为工作者站在资本家立场思考问题简直不可理喻,尤其我们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更具有黑色幽默性质。

大家真心觉得没有人代表工作者和资本家博弈、谈判,没有人为工作者利益受损站出来说话真的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有评论对中国工人比美国工人强感到很得意,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种强是怎么来的?

改革开放以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初国营工厂有编制的工人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比同时期美国工人低,之所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人“勤劳能吃苦”都是被逼的,取消了大锅饭福利,工会站在资方一边,劳动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这一切逼的中国工人不得不“勤劳能吃苦听话”。

我曾经去过一个号称全球最大的xx代工厂去采访,他们分管生产的副厂长接待的,闲谈里就谈到他们在东南亚设厂的情况,这位副厂长特别看不起东南亚的工人,说他们懒、不出活、没有敬畏,这位副厂长还举例说他们在国内工厂和东南亚工厂都搞了一些面子工程,比如车间设立透明玻璃门小冰箱,里面有水果和饮料,一来参观的人看着好看,二来可以给来访车间的客人喝,在东南亚工厂车间这些小道具经常被当地工人拿出来喝、吃,说到这儿这位副厂长痛心疾首。

“你看我们厂,别说可乐了,就是一颗葡萄工人都不敢拿。”

是的,这位副厂长用的不是“不会”而是“不敢”。

看着这位副厂长自豪的面孔,我当时心里已经把他和这家厂的所有管理层祖宗骂了一个来回。

说难听点,勤劳、奋斗有什么难的?19世纪美国摩天大楼比赛一天一层楼难道不是美国工人盖上去的?

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资本主义”(或者相对而言,“非真正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只有一种。

问题在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自然而然地分成了这样三个部分:

1、欧美发达国家,负责用相对良好的生活水平软化阶级矛盾;

2、中国、东南亚、印度,负责提供血汗工厂;

3、非洲、不发达国家,负责提供产业后备军。

在这其中,发达国家利用血汗工厂提供的廉价产品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血汗工厂利用发达国家的市场满足就业;反过来,发达国家的工人在争取权利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血汗工厂生产成本的冲击;而血汗工厂的工人在争取权利的过程中,必然受到产业后备军的冲击。这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开,缺一不可的。那么,怎么能说其中某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而另一种却不是呢?

不——分隔本身才是资本主义的全貌。资本主义掌握世界之后,不止把世界修改一新,甚至连度量世界的尺度——距离、方向、角度——也修改了。就像人们倾向于认为从时间尺度上(19世纪vs21世纪)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分割了的、残酷的、“原教旨”的资本主义,其实只是从地理上(欧美vs亚非拉)被分割了一样,资本主义使用这种尺度的变换,在把世界资产阶级团结起来的同时,把世界无产阶级事实上分开了。

无产阶级被分开了,就要挨打。往死里打。

这部纪录片就是在得意洋洋地展示无产阶级是怎么挨打的。

另外这一模型的对象同样是可以转移的,因为中国本身也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小世界:

1、在这里,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北上广深;

2、在这里,有东南沿海的血汗工厂;

3、在这里,有来自中西部的庞大的产业后备军。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北上广的程序猿抗议996的时候,东南沿海的轻工业厂在以禁止加班作为对员工的惩罚,而无数农村青年漂泊于异地他乡,正处于“欲被剥削而不得”的阶段。而任何因这部片子而鄙夷中国/美国工人或者产业后备军的人,都不如将语境代换到中国本身,这样就很容易归谬相当一部分论点。想想看吧:

——是不是北上广的程序猿天生就懒?拿着血汗工厂工人想象不了的工资,享受着血汗工厂工人想象不了的工作条件,每周才工作66个小时,就要抱怨,要抗争?

——是不是东南血汗工厂的工人天生就贱?遭到工厂空前的剥削,却仍然如同老黄牛,任劳任怨,做不动了,哪怕换家厂子,也不说一个不字?

——是不是西部人民天生就如同猴子?守着一亩三分地不好好种,每天虚度时光,不思上进,没有进取和拼搏精神?

同样,这会让一些神话变得容易戳穿:

——是不是欧美国家发达起来之后,就能主动或自然地带动落后的亚非拉地区共同富裕?

→如果不存在生产成本低廉的中印东南亚,怎么可能保证欧美人民的良好生活?

→如果不存在欠发达国家的产业后备军,又怎么限制血汗工厂的生产成本不至于上升?

资本主义的美梦就是全人类的最可怖的噩梦。

而在这梦中,无产阶级就是这么生活的。相互分隔,相互鄙夷,相互仇视,相互遭到利用。最后的受益人只有一个——资本。

不是他们自己希望这么生活,而是资本主义让他们认为自己希望这么生活。

不要上了资本主义的当。

有的朋友以为意识形态是这个故事里的第一鸿沟,其实,也是也不是。

三十年多年前,美国人就对这番比较非常熟悉了。只是那时候拿来对比的是「买下美国」的日本人。

如果你看过迈克尔 · 基顿(蝙蝠侠/鸟人/秃鹫)在 1986 年演的那部《工合》,一定早就熟悉这种对比了。

《美国工厂》里,美国员工不服中国员工的指导,领导解读说美国人习惯了「从小就是鼓励为主」。

《工合》里,美国员工不服日本员工的指导,迈克尔 · 基顿向日本员工解释说「Americans really like to feel special」。

结论当然都一样,就是,对待美国人,不能对待东亚人一样简单粗暴。

因为美国人懒散,因为美国人矫情,因为美国人没有凝聚力,因为美国人不把企业当成家。

不像中国人,也不像日本人。

所以,《美国工厂》里的一些图景,恍如三十年后重拍《工合》。

中方领导驾到
日方领导驾到
对「类军事化管理」企业文化软硬不吃的美国人
对「类军事化管理」企业文化软硬不吃的美国人
中国员工负责指导与监工
日本员工负责指导与监工
扎堆在水里度过闲暇时光的中国员工
扎堆在水里度过闲暇时光的日本员工
充满干劲的中国员工在夜深时落寞
充满干劲的日本员工在夜深时落寞

《工合》在我看来,其实是一部还不错的电影。尤其影片中迈克尔 · 基顿的几场演讲说服戏,非常考编剧功力,也完成得非常出色。但它在 IMDB 和豆瓣上,都只有六点几分。

它当然有很多毛病。比如对日本文化的描写非常肤浅幼稚,依某些标准来说甚至是「辱日」的。

从片名也可以看出来,「gung ho」,源自「工业合作社」的简称「工合」,这样一个被美国人误读成「卖力」「充满干劲」一类含义的中文词汇,用来给一部描述美日文化冲突的电影当标题,实在不伦不类至极。

但我相信它给观众的最大失望,还是在于结局。

这些基于社会现实的、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文化冲突摆出来以后,在观众已经完全意识到其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后,我不知道要多么天才的编剧,才能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大团圆结局。

而《工合》,为了大团圆,只能编造一段牵强的「感人」情节来结束故事。

观众并不感动,因为观众知道那些问题依然存在于现实里,依然存在于他们身边。

就像,美国人不会真的像《工合》里一样,最后跟日本人一起跳起操来。

而《美国工厂》作为一部纪录片,做到了把这些问题足够客观地呈现出来,而不需要强行编写一个结局。

当然,它也给了我们一个像是结局的模糊的影子。当我们为了文化差异喋喋不休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坐等我们争出胜负,只会不休不眠,滚滚向前。

(官方中文字幕疑似漏掉了「2030年」这个关键字没译出来)

所以,2019年的在美中资,和1986年的在美日资,可能和片中员工闲时趟过的河一样,只是水深水浅的区别吧。

事实就是,在美国,工会在走向失败。福耀不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Fuyao did not start this.

从美国劳工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近二十年来,美国的工会成员人数(橙色实线)始终在衰减。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8 年美国工会成员人数占劳工人数比例,已经下降到了 10.5% 。

工会仍然在承担自己的使命:为劳工争取更好的待遇。2018 年的数据表明,加入工会的工人,每周薪水中位数为 1,051 美元,而未加入工会的工人,每周薪水中位数为 860 美元,比前者大概缩水了两成。(数据来源: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union2.nr0.htm)

但客观事实摆在面前:工会在走向消亡。

《美国工厂》纪录片中提到,福耀玻璃有计划地解雇工会的支持者,但这一招其实并不新鲜。基于 1951 - 2007 年统计数据的研究表明,自从 80 年代以来,20% 以上关于是否组建工会的投票,都伴随着同期发生的非法解雇行为。[1] 上图即表明了非法解雇和工会投票的相关性。

在美国,拆散工会是一门专门的生意,被称为 union busting,这一行为在美国可以是完全合法的 - 如果你有高人支招的话。不说远的,明尼阿波利斯就有一名擅长拆散工会的律师,Doug Seaton。由他担任合伙人的律所,Seaton, Peters & Revnew,在官网上宣称自己是「为雇主服务的律所」,而在 Seaton 的个人简介中,特别强调了自己擅长解决「工会成员(对非工会成员)的暴力行为」。说白了,就是通过法律手段,防止工会支持者游说他人加入工会。

纪录片对于工会的描述,说得像是福耀「坏了规矩」。如果只看纪录片,或许会觉得给工会支持者「穿小鞋」是中国式的街头智慧,但其实这一点并不是中国投资者的「创新」。片中也提到了,福耀玻璃支付了上百万美元,用于聘请咨询公司防止工人组成工会。纪录片没有提到的是,撮合工人组成工会,同样是一门报酬丰厚的生意。

Union,non-union,whatever. 最后赚得盆满钵满的,难道真的是每小时工资提升了两美元的工人吗?

我是个农村娃。


90年代的中国农村并不是一个美妙的地方,情况只会比美国铁锈带差,绝不可能比他们好。1940年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看《猫和老鼠》了,里面家家户户有冰箱。1990年的时候,我爸牵着一头牛去耕田,而我负责为那头筋疲力竭的牛割草。那时候的农村生态环境已经崩溃,一下雨就会到处流黄汤子,想割满一背篼的牛草,很不容易。我光着脚板穿着塑料凉鞋,转悠了一个下午也没有完成任务,脚底被晒烫的石头硌得生疼也只寻摸到半个背篼的牛草,最后割了半背篼的黄荆条树枝回去充数,把树枝放在下面,牛草放在上面企图蒙混过关。当然我没能成功,于是那天晚上,老牛在惬意的反刍的时候,我在挨打

我不知道1990年,一个小孩子,为了一背篼的牛草挨揍,意味着什么,但是我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认定了,1990年的中国农村不是什么好地方。


为了摆脱这种生活,我宁愿付出一切。




后来,为了摆脱这个命运,我拼命的读书,考上了军校,成为了一名未来的军官。


军校也是大学,但是不完全是大学,它要比一般的大学难受得多,至少你不需要胳膊腿青一块紫一块的啃高数书。对那段时间的记忆,现在只剩下没完没了的跑五公里武装越野,没完没了的战术训练,没完没了的跑400米障碍。有一次跑400米障碍的时候,飞跃那个矮墙,我的步枪狠狠的撞在矮墙上面,身体一下子就失去了平衡,整个人大头朝下狠狠的栽倒在地上,好半天没爬起来。


所以那时候我总是很累很累,吃得非常非常多,同学们也同样如此。每顿饭都不够吃,虽然大米饭、大白馒头管饱,但是菜汤是一丁点都不会留下来的。


第一学期过后,我们被允许穿皮鞋和常服,第一次走上大街。那是我这辈子穿的最贵的一双鞋,价值人民币120元的87式军官皮鞋。现在想来其实底子硬得像铁板,硌脚,还特别紧,然而它性能优越,绝不会莫名其妙的出任何问题,不会突然破开,不会捂脚发臭,不会把鞋底磨穿。我穿着这双鞋,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脚被周全的保护着。

而此前只能穿解放鞋,那玩意儿穿一天训练,晚上整个宿舍都会像是被臭鼬轰炸过一样,眼睛都睁不开。好在我们都是一样的臭,而且累得要命,倒下就能睡着。




毕业后我到中国最偏僻的一段边境当了一名边防军人。


那时候我们已经换上了07式作战靴,而此前都是解放鞋和一种叫“防寒靴”的东西。防寒靴沉得像石头一样,穿上就走不动路,而边防巡逻主要内容就是走路。于是一般情况下还是愿意穿解放鞋一些,可是边境上的石头一点都不跟你客气,非常的锋利,稍不注意就会划破脚踝和小腿。


07式作战靴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至少不用再担心被石头划破腿了。

第一次穿上作战靴巡逻的时候,我肆无忌惮的在高寒荒漠带的乱石堆里蹦跶,那些坚硬而锋利的石头拿我的脚一点办法都没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神功护体,或者是踩着风火轮。我甚至故意去踢那些石头,仅仅是体验一下这种肆无忌惮的感觉,结果一趟巡逻下来靴子就破得不成样子。




这就是这么多年我走过的路,路有哪些,我已经记不清楚了,鞋子却还记得。


后来有一次回老家,看着老家熟悉又陌生的路,我突发奇想,把鞋子脱了找一找当年光着脚丫子满山跑的感觉,然后走了不到十米就疼得不行了。我妈白了我一眼说,你以为你还小啊?


是的,我不小了。我再也不可能光着脚丫子满山乱跑了,我的脚上已经没有了老茧,随便一点石头渣子就能让它生疼。


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往前推个一代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都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的。童年、青年、中年,接受的价值观不同,看到的客观现实不同,感受的切身体验不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时代,在整个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可以说我们的获得感还是比较强烈的,少有田园牧歌的恬淡宁静,多有社会剧烈变革的动荡与漂泊。


所以才会有“回不去”的感觉。




现在的青年和少年恐怕很难理解穿上一双基本合格的鞋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喜悦感。我们不要求外观好看,也不要求品牌,不要求样式,仅仅是足够结实合脚就好,可以避免冻疮,避免硌脚,这样就足够了。


这是一件足以庆幸的事情,我们的新一代中国人再也不需要为一双鞋子发愁、遭罪。想一想,仅仅40年前,中国最普遍的鞋子还是一种叫“草鞋”的东西,这种庆幸就会更加具体。

美国铁锈带的工人们是不会有这种庆幸的,他们经历的是实打实的衰退,是每况愈下,是看不见的未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已经解决了的“鞋子问题”,现在又成了一个问题。他们不高兴,为什么他们不得不再次为了一双鞋子发愁。


有人说,曹德旺是去美国教他们什么叫资本主义的。


我说,老曹还差得远。


真正的资本主义,不会让你明白什么叫资本主义的




曹德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一代新兴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不得不感谢这些人,我能够穿上鞋子,这些人功不可没。


我不得不防备这些人,我可不愿意让我儿子再一次穿不起鞋子。


这个纪录片拍的很好,尤其是在中国人这边看来。美国工人不再是远在天边的一群高鼻深目的alien people,而是跟我们一样需要养家糊口的大活人,其中能够带来的思考是很多的。改革开放进行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解决了“鞋子问题”,亟待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当青年人再也不会为了一双合格的鞋子而奋斗的时候,什么才能带给他们获得感?


我不明白一些人为什么坚持中国就必须要走美国的老路,难道美国的教训不够深刻不够显眼么?有美国给我们试错,为什么一定要把错误再重复一遍呢?去工业化民粹主义,这么明显的两个大坑就摆在面前,我觉得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再跳进去一次。再次感谢曹德旺和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给我们直观的呈现了两个发展道路上的陷阱,提醒我们绝对不能踏进去。




下一代人的获得感从何而来,无论如何都绝对不能是资本家靠着金融工具到处割韭菜,而底层人民没有工作、没有未来,在糊弄事儿的公办教育中重复上一代人的命运。更不能是民粹主义的喧嚣,名至而实不归。不能让谎言和欺骗代替实实在在的发展与获得,更不能让形而上学代替柴米油盐。


这就是《美国工厂》对于我们的警示意义。


下一代人的获得感,只能是进一步的扩大开放,是社会体制上的根本性变革,是基于立法和执法的劳动权利保障体系。说白了只能是一条中国自己走出来的路,我们只知道坑在哪里,不知道路在哪里。当然了,一定程度的剩余价值返还实际上已经在发生,剥削工人取得的剩余价值,并没有集中搁置起来,也没有烟消云散,至少在中国大陆,更多是变成了机场、高铁、桥梁、大街,变成了更方便快捷的交通和生活,变成了更好的教育设施和生活设施。然而这些肯定是不够的,是不足以称为“一代人的获得感”的。


下一代人的获得感,必然是来自于这些资本家的吐血,来自于更多的剩余价值返还。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让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吐出来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这叫做“党领导一切”。需要考验的是返还出来的剩余价值,如何去合理利用的问题,是“鞋子”、“裤子”、“帽子”的问题。


而资本家本身必然得适应这个趋势,要在中国赚钱,想搭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这是必须要做的。老式曹德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至少在中国,资本家是不可能跟国本对抗的。2012年以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没有必要跟客观现实杠着。


一整代人没有获得感将会发生什么,其实前车之鉴多得是:远的有苏联,近的就在这部纪录片里面。


有没有人敢于拿这种事情开玩笑,有没有人又敢于螳臂当车,我觉得会有;可不可能成为主流呢?我觉得不可能。




纪录片开头,一群可怜兮兮的美国工人,站在寒风里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呼唤和感谢着上帝,他们的神。


中国人没有神,中国的神都是中国人弄出来的,中国人只信自己。


看着他们麻木迷茫的神情,听着他们沉闷拖沓的语调,我心里却响起了一首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在劳动安全导致的生产事故方面,美国员工的抱怨和弹幕很有意思

美国叉车司机对于超载现象非常不满,认为是在拿安全生产开玩笑

弹幕中的社会精英认为中国的方法才是对的而且效率高

那我们看看中国工厂叉车超载都造成怎样的事故吧

叉车严重超载,导致需要在车尾后面再站一个人加以平衡,但还是翘尾,这时附近的女工看见了

然而这位工人对大柴油叉车的有效载荷和超载过于低估,直接被带到空中

然后直接被小坦克般的叉车当场砸死,并在司机倒车调整时反复被碾压


高清点的图,可以清楚看到超载的情况。是台州的一个厂子。




这位美国工人最起码腿脚受伤了还可以不上班,吃苦耐劳的中国同行可就不一定了

我在某大型国企的最好的自动化车间,看见过叉车师傅开着柴油叉车吊10升机直接升高到遮挡视线的位置,接近全速行驶,期间来回移动脑袋试图从吊臂吊链吊耳的缝隙中看路。

如果你去过欧美制造业的车间,映入眼帘的必然是连续多少年没有安全事故,连续多少年没有人员伤亡,技术中心也是如此,然后再往里走才是专利墙座右铭价值观员工墙。

我去过那么多的国内车间,第一部要么是董事长训话要么是高产多少多少,安全信息也有,可能要在大看板下面。

就安全而言,国内制造业还任重道远。需要什么才能让那些“民族良心企业家”们意识到,同胞的生命是可贵的呢?

毕竟,忽悠干活前一口一个“我们”,加班不让放假时一口一个“你们”,优化裁员时一口一个“他们”。

————————————————————————

评论区有些网友对安全生产有些其他的见解

的确,欧美那种大型制造企业的安全框架是一个科学的系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维护。可是中国工人需要的只是不再超载,买副手套、眼镜,那些低限度的要求都没能充分满足。一句话的事,一个花不了多少钱的采购流程的事。枪弹受潮了,就是维护不到位。你非说像美军那样打造航母编队,花钱费力太复杂。那是不做好眼下最低限度安全防护的理由吗?

什么是难以杜绝的百万分之一的生产事故(公差),什么是明知有问题,但仍漠不关心草菅人命(误差),哪怕是制造业以外的人士也能看出来。

————————————————————————

出现了,看来叉车叉两次的活非得一次超载干,福耀捡玻璃员工不戴防割手套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看来在某些民(纳)族(脆)主义份子眼中,资本家的草菅人命是和基本国情挂钩的。

嗯……

————————————————————————

还出现了期望中国劳动力越来越便宜实现伟大复兴,然而身体很诚实跑到美国的。



毕竟美国人最喜欢廉价便宜的中国打火机了~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除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各类经济利益体如何往来,人与人、人与机器怎样和谐共处也许更是《美国工厂》想要引发关注的议题。

1974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融合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即现代世界体系建立在“中心——半边缘——边缘”之间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之上,中心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边缘地区是经济落后地区,半边缘地区则介于中心和边缘地区之间。在沃勒斯坦的基础上,人类学家也将视角放入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下,着手研究资本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各族群的应对、适应、反抗与磨合的姿态,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被高度混合浓缩,现代世界体系下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劳工分工结构也被解构重组。

卷入、脱嵌与反嵌,《美国工厂》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卷入:“中国梦”接棒“美国梦”,资本面前,众生希望

2014年,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与俄亥俄州代顿市签订福耀玻璃美国建厂项目,为经济崩溃的代顿市注入一支强心剂,装修一新的厂房、阵势浩大的招聘会,加上美籍人员上任高管、中国员工提供专业指导的管理制度,使得中美双方都对这份未来的大事业无限憧憬,满怀期待。

为了致敬福耀拯救了当地2000个失业家庭,“福耀大道”经过市政厅投票通过后顺利命名,曹德旺也在每月的项目例会上毫不避讳地表达对工厂发展的信息与与美国的喜爱,他希望福耀美国成为一家充满本土风格的美国公司,甚至在下面的员工向他建议说,大厅的墙上可以并排悬挂中美两幅代表画的时候,曹德旺都赶忙摆摆手,说,算了算了,挂美国的就好了,不要刺激他们(美国工人)。

两国的员工通过微信翻译沟通工作细节,被派驻到美国的中国员工,去美国人的家里做客,第一次吃到火鸡,第一次触摸枪支,这些新奇的文化体验,“让他们不停的回味”。

以上“入乡随俗”、拥抱新环境的尝试,不仅是个体主动适应新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习得与构建亲密性的过程,而这种亲密意识的构建,也因为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步脱离了社会实体的束缚,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和言语实践则取而代之,成为关键。“文化亲密性”理论的提出者、人类学者赫茨菲尔德教授指出,相比家族、社区乃至国家等社会实体,在全球化视域下,个体的社会性与身份意识能够对构筑亲密意识和身份认同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个体也因此成为管理、支配、运作和传播自身私密生活的焦点(比如我今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读了什么、想到什么、赞许什么以及讨厌什么等等),而公共空间由此成为个体想象和呈现共同社会性(文化亲密性)的重要舞台。

在《美国工厂》的开始,我们都能够看出双方员工都意在通过交流,观察、包容以及让步试图构建起联结彼此的感情纽带。

然而,仅仅就是为了感情纽带吗?

资本面前,众生希望,谁又可以预示这究竟是一个万物抽芽的初春,还仅仅只是又一场暖冬呢?

管理层的目的可能只有一个

脱嵌与反嵌:资本背后的故事

人类学者将脱嵌与反嵌形容成一场“双重动向”的动态冲撞,在主动或被动的“卷入”引起变迁后,原有的生产模式被重构,形成了一种并不脱离地方社会文化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试图脱嵌地方社会,一方面又因当地文化的自主性带来的拥护、漠视、敌对或对抗的态度深深扎根于地方社会。

在《美国工厂》中,这种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上的“动态冲撞”并不少见。

20世纪70年代,布雷弗曼在《劳动与垄断资本》中指出,现代资本通过深化劳工分工,使构思劳动的主题和执行劳动的主题产生奋力,“死劳动”(指机器)实现了对“活劳动”的控制,而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与矛盾带来的是工人的消极怠工后果,因此他警醒资本家在追逐资本利润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管理方式的人性化与灵活性。

死劳动与活劳动

然而,在《美国工厂》里,中方的管理与文化交流方式更多还是遵循中国环境下的军事化管理模式,这让美国员工惊讶不已,在美国人的视角下,这代表了某种程度上的“脱嵌”。

例如,这位王姓员工觉得美国人的性格太‘Overconfidence’,做事效率低,更加追求生活质量,所以提出强制加班。

数量与品质的双重压力下,而员工被夹在中间。

安全质量与40度高温作业的车间环境也并不能尽如人意。

明明在美国,却感到了来到了另一个中国。

需要正视的是,资本试图在自身资本覆盖范围创造一个脱嵌的社会,但是完全的脱嵌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本身会自发启动反向而生的保护主义防止经济与文化脱轨,在《美国工厂》中,代顿市以及福耀部分美国员工的“自发保护主义”,即“反嵌”,就是建立工会机制。

在纪录片最开始的招聘会上,美国人的这个问题就为之后双方这个最激化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为了保障自己的工作权益,美国员工在工厂里贴上了号召成立工会的标语,也举办过小规模的宣传活动。

然而,关于工会这个意见体,不仅在中美双方,在美国员工内部也激化与分化成了两种态度:

美方认为工会会导致工作散漫,影响工作效率。

而中方则更倾向于将这些为了薪水与权利的抗争,看成是对中国人的敌视。坦白讲,这并不是理智思考问题的表现,更倾向于是民族情绪的一场绑架。

如同片中所言,中方关于是非对错的评判有时比解决问题优先级要高。

如开头所说,在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下,资本的“卷入”与“脱嵌”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文化、环境产生影响,各族群的应对、适应、反抗与磨合的“反嵌”姿态也使得原有的生产方式被动出现“变体”,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被高度混合浓缩,而福耀,作为一家略显特殊的、充满中国红色背景的传统行业公司,在出海的历程中,身上背负“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的标签早已经被打磨不清,成为一团迷雾。

美国员工与中国员工

有人评价其中矛盾的核心在于中方缺少“同理心”,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同理心并不是必备因素,却是留住员工的必备元素。

这种同理心,换句话说,就是人情味儿。

然而,在资本积累与员工待遇如何平衡的问题上,福耀与万千公司类似,选择了第三条道路:自动化。

现在我们讨论的又是另外一个宏大的问题了。

“姓资”还是“姓社”的迷雾还未散去,赛博朋克主义已经到来。

这是否是解决经济文化“脱嵌”与“反嵌”冲突的最佳且唯一方式?

未来人类又该如何学习与机器和谐共处?

或者又如豆瓣网友所说,马克思笔下那位“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已不见踪影,到底谁来保佑普天之下工人阶级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呢?

除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各类经济利益体如何往来,人与人、人与机器怎样和谐共处也许更是《美国工厂》想要引发关注的议题。

一直以为赛博朋克是后科幻电影的主旋律,殊不知这并不是虚无的科幻。

这是赤裸的现实。

欢迎来到赛博朋克时代。

疾风来了。

这纪录片让人觉得国内工厂真的很恶心。

我曾在某汽车制造业国企呆过,改制前工人与美国工人相差不大,都有较好的待遇(当然,比不上美国工人)。改制后一些厂摇身一变成为合资,事情就越发对工人不利起来。

比如一线某岗工人底薪980,餐补300,计件一件3元。住四人间宿舍。

这一薪资制定工厂自然是核算过成本的,毕竟该岗位负责的是很核心的部件。

工人们渐渐操作熟悉后,一度月工资达到8000,这可把HR吓坏了。工人工资比HR领导,某位女士也差不多了,于是她利用岗位差异矛盾,调岗降薪。

打压之后该岗位底薪780,餐补200,计件2元。

很多工人自然不同意,迅速离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人力资源又一顿骚操作,把三班倒改成两班倒。宿舍改为两人间,车间队长们一人一间。后来临时措施两班倒变为永久措施。

两班倒增加了工作量。通过两班倒,岗位薪资再次蹭上了6000。

人力资源再次调整,降低计件工资,增加200底薪。终于把该岗位调整为3800~4500水平。薪资超过4500就调低,低于3500就加一点。

人力大量流失?不要紧!大量招聘实习大学生和附近村民进来当徒弟,每年总有几个懵懂无知,又或者无一技之长的村民留下。

通过这一顿骚操作,该车间HR领导薪资过万。最后被3500的行政小姑娘顶替。

工厂依旧运转如常。

只是该国企出产的汽车,总是比同样生产该车的广汽质量差不少。

可以拍一个姐妹篇叫《美国实验室》,讲的是中国人 PI 在美国大学开实验室的故事。

1.

PI 自带经费,很多因为学院没经费而辍学的当地博士被重新招聘回来,加上 PI 带来的一些中国学生和博后,一个很大的实验室初具雏形。

实验室落成的那天,PI 在台上志得意满;当地人因为重拾学业泪流满面;远渡重洋的中国班底则还在倒时差。

2.

实验室建成一段时间了,起初的新鲜感已经消耗殆尽,所有人也似乎逐渐进入到工作状态。只是实验室上上下下一直没有任何产出,靠着 PI 之前积累的数据发了几篇文章才不算颗粒无收。

PI 带来的都是熟悉多年的班底,技术扎实,任劳任怨,在老板的授意下手把手的教美国学生做实验。但奈何美国学生笨手笨脚,而且每天雷打不动的只工作不到八个小时,休息时间根本不见人也不回信息,所以进度缓慢。加上这些班底普遍英语不好,平时交流起来更像是鸡同鸭讲。

接受访问的时候,来自美国的博士们则侃侃而谈自己学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实验,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现象,对几个月了没有做出一点能用的数据这种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踌躇满志的样子看的一旁的中国人纷纷摇头。

在 PI 和班底单独的组会上,PI 用中文跟大家讲:美国人都是从小鼓励大的,你们得顺着他们说...

3.

PI 决定增加一些激励的举措,带着实验室的几个美国学生回中国访问兄弟实验室。美国学生参观了实验室,近距离观察了神情专注的中国学生。当了解到这里的学生不需要休息,朝八晚十而且没有周末和暑假,他们沉默了,默默的拿出手机记录下他们工作的样子。

美国学生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欢迎,路人纷纷找他们合照,用局促的英语不停地和他们说话。晚宴上美国学生被灌了很多白酒。一个喝红了脸,被中国学生团团围住的美国学生哭着说,we are one,打了个酒隔然后又说,我是高兴的。

4.

因为依旧没有成果,PI 开始不断向所有人施压,整个实验室气氛逐渐紧张起来。所有人任务量加倍,手机不能关机,人要随叫随到,并被暗示不发够文章别想毕业。

美国学生开始怀念起以前的白人 PI,那时候没有每天一次的工作汇报,不用加班,聊聊天喝喝咖啡一天就过去了,每个月还有额外的钱拿。只可惜白人 PI 后来无法申请到经费不得不关闭实验室,这些学生也才不得不中断学业。现在实验室回来了,但以前的日子再也没有了。

5.

美国学生开始不断向学院反应,说 PI 不分昼夜的吩咐他们做事情,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偶尔还会朝他们大吼,导致他们精神紧张,神经衰弱。

学院通过与 PI 的沟通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 PI 和美国学生单独的组会上,PI 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I won't yell at you any more and you can have your weekends back. Let's make the lab great again. 台下稀稀拉拉的欢呼声响起,但又立刻刹住了。

6.

私底下美国学生好好为自己的胜利庆祝了一番,并一起决定再接再厉让 PI 把组会改成一周一次。

镜头一转,一个中国博后则拿着一篇论文说:看到了吗,这个第三作者,做实验老帮倒忙,因为改文章还算有点用就把他带上了。但他是个刺儿头,老向学院举报老师,不过我们有的是办法,你过两个月再来,他就不在了。

7.

后来实验室只剩下中国博后、中国博士以及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大家终于不用在工作时装模作样的说英语了,实验室温度也终于可以调高十度。

但他们也没有高兴太久,因为 PI 刚拿大一个大项目,钱会用来购买机器人,据说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同时做两个不同的实验,机器人还自带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收集分析数据并生成论文,整个过程只需要大家上个厕所的时间。


完。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货源网 106487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