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1064879863
16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软件开发 >  这些年,有哪些像电子支付一样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这些年,有哪些像电子支付一样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9-09-02 02:27:10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聊一个最切身感受的吧,那就是我国的轨道交通技术。这里的轨道交通泛指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咱说说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就讲讲地铁。(一)高铁2014年8月份,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境内,由于工作的原因
这些年,有哪些像电子支付一样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聊一个最切身感受的吧,那就是我国的轨道交通技术。


这里的轨道交通泛指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咱说说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就讲讲地铁。


(一)高铁

2014年8月份,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境内,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来到了这座非常靠南的小城。一路从广州、佛山赶过来,脚上网鞋的那七个网格破损扭成的洞告诉了我,它已经没有办法陪伴我走接下来的路了。于是刚下了大巴车,酒店迅速放好了行李,第一时间直奔一家附近的运动专卖店。然后一位非常好看的店员小姑娘接待了我。


小姑娘:您好,里边请(粤语)。
我:我买鞋,**码的,能穿耐造的就行,我长期出差的。
小姑娘:耐造???(普通话切换)
我:质量好的就行。
小姑娘:哦哦,您看这双行不行?


随后,不出一分钟,我付款完毕。小姑娘很健谈,便问我来这里出差是做什么的,我说是做铁路相关的,于是小姑娘特别兴奋的问我,是不是他们这里正在修建的那个车站就和我做的工作有关系!

得到确认的答复后,便又和我聊了很多高铁相关内容:比如猜测新线路的列车到底会有多快,后边她想去广州发展,大概需要坐多久呢……

太具体的记不清了,后边只记得她约我在她下班后,去对面的奶茶店喝芒果味的果汁,想让我多跟她聊聊高铁这个新物事儿。我说又不是没喝过,有什么特殊的吗?她说南方的果汁和北方的不一样,她们这里的果汁都是用果肉鲜榨的,很多第一次来喝的北方人都会觉得味道特别纯,叫我一定不能错过!


再然后,领导的一记电话让我想办法连夜去桂林。于是,我永远的错过了那杯“纯纯”的芒果汁……


现如今再回头看,那条铁路横跨三个省,共计23个车站。但,设计时速不过300Km/h,实际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不过250Km/h,正常估计也就跑个200左右,跟京沪线上的复兴号相比着实差了不少,不过这也侧面反映了我国的高铁发展速度是多么的快!

彼时的信号系统还是CTCS-2,现如今京张高铁已经CTCS-3+ATO为冬奥会待命,不过就是四五年的时间啊!

阿拉伯数字/K/T/Z,到出现D/G,再到出现大量的D/G这一路,“基建狂魔”从未停下脚步,一如我那双破洞的鞋子在见证这一切……


那一年年底,当我在新闻联播上看到这条铁路即将开通的消息时,不瞒大家,当时我还在出差,正蹲在酒店房间里一个逼仄的小床桌边上,吃着一份多宝鱼盖饭。那一瞬间顿时哽咽,喉咙精品佛都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鱼籽的颗粒数目,一条本来鲜香的鱼变得有点酸,有点咸……


(12306官网 怀集—广州)


一晃多年过去,如果有机会,我很想再问问那个小姑娘:建好的高铁,广州至怀集只需要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和你当初心中的速度想的一样吗?



(二)地铁


(全球地铁首例!深圳地铁11号线试行5G车地无线通信)

以上信息是来自于深圳地铁的一则新闻,重点讲的是5G技术在地铁上的应用(新闻链接:http://www.szmc.net/ver2/news/detail?id=205706&catgory=5YWs5Y_b45paw6Ze7 )。

具体一点的表达:每天地铁上的视频监控都会采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理论上是应该及时的上传到需要这些数据的人的电脑里,以供监测。但以往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诸如视频信息这类数据都必须等待列车下线后由工作人员去拷贝,时效性非常差,5G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上述内容属于5G技术为地铁中CCTV(视频监控)子系统带来的业务提升,实际上更偏重于去方便地铁内部的运营监督管理,而和我们乘客更相关一点的,5G同样也会带来PIS(乘客信息)子系统的有效改善。简而言之,传统的车载PIS显示器由于通信速率的限制,一般是播放预先存好的视频信息,车站快速缓存的话效果不佳,多半会导致卡顿、画面不清等情况,最多保障“下一站”和“到达时间”这类信号信息的准确(因为这类数据相较视频数据小的多,一般是KB级的字节)。

想想“更新换代”后的PIS带来的改变吧!或许以后大家坐地铁,尤其是动辄一条线从头做到尾的乘客,就可以舒舒服服的看一部30分钟的美食纪录片了,而不是一则被播放了10遍的3分钟广告


而我依稀记得,基于4G-LTE技术开通的武汉地铁6号线,也不过是2016年12月28日才开通啊……


从列车旅行速度上来讲,行车间隔一而再,再而三的缩短,5min,4min,3min,2min30s,2min,部分线路高峰期上一列车刚走,下一列车几十秒就进站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叫CBTC,彼时用的大多数还是部分国产化的CBTC(即核心设备还是需要进口,技术也掌握在老外手里),而今年北京地铁5号线我们就已经开始用全自主化的CBTC去改老外的系统了,天通苑——宋家庄这一路沿线的朋友们有福啦!


恍然间,我似乎还没把CBTC这个名词儿的英文记全,有消息说重庆开始搞互联互通了,据说列车还要跨线运行?貌似没过多久,燕房线直接弄上了FAO?再后来《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试运行基本条件》就出来了,干嘛?指导大家如何规范的搞无人驾驶啊!


而这一切,精品佛就在昨天。因为事件发生的密集,便好像,要么没发生,要么,就一下子都发生了……


轨道交通产业只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虽然我曾经也只是做过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工作,但我为曾经参与过这些项目的实际建设感到骄傲与自豪!因为做交通基建的人,每每烦扰困顿的时候,或许内心底都有一个声音在安慰自己:起码我们的工作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吧,还是很有价值的!


国家的进步,不就是从各行各业这一点一滴的改善之中不断形成的么?


说到底,都是积累;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沉得住气!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这些点滴稳定地形成了丰厚积淀的那一天:


大国崛起,便势不可挡!



其实,改变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生了。在这个问题下,你能看到它所结下的果实:高铁、电商、移动通讯……但当我们透过繁茂的枝叶一路寻本溯源,就会发现,坚实的根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扎下:

教育。

上图出自《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到,哪怕是在最为「一穷二白」六十年代,国家都能实现接近 85% 的小学入学率,而这一数据在改革开放后,已经无限接近百分之百。

另外,2018 年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初中毛入学率超过 100%(考虑到超龄入学情况,个别年份数据可能超过百分之百),高中毛入学率达到 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8.1%。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 2017 年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发布的报告,该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约为 40%。我们的教育事业虽然起步晚、基础薄,但从不甘居人下。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历史上,教育长期是少数人的专属奢侈品。据中国教育科学院统计,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文盲率竟然高达 80%,一个由上亿文盲构成的国家,是不可能普及电子支付的、是不可能取得如今种种技术进步的。

七十年来,教育工作者们在进行一场战斗。在黔西南的山区,乡村教师们在用每秒 1-10 比特的速率传递知识,与无知战斗;在不为人知的小城,英语老师对着录音机模精品发音,与封闭战斗。

七十年了,英雄们的故事,也难免被雨打风吹去。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问得理直气壮:「我出钱你出力,为什么学生就要尊敬老师?」 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即使被揪住了领子诘问,也依然在循循善诱做出回答,就像 @王振宁 的回答中说得那样:

我出钱你出力,为什么学生就得更尊敬老师?
「你不应该认为你花的钱买的是我的服务,你应该认为你花钱买的是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本身是无价的,但想要得到学习的机会(资格)是有价的。
我们老师不需要你形式上的尊敬或感恩。
我们只希望你热爱知识,尊敬乃至感恩每一个教给你知识的人。」

教师节快到了,让我们感谢知识改变了生活,感谢让这一切发生的人们。

必须是高铁!

这辈子我都忘不了2008年冬天的广州火车站
你无法想象,一个广场怎么能塞下那么多的人!

我2004年从江西考上广州中山大学,整个大学生涯,春节回家的手段都是,火车。2008年的春节是我大四最后一年。当时发生了什么?

引述一段维基百科词条

2008年中国雪灾是指自2008年1月10日起在中国发生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中国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截至2月24日,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受灾人口超过1亿。其中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贵州等7个省份受灾最为严重

我的老家江西,就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而我所在的城市广州,又是全国春运最繁忙的火车站,从上图可以看到,广州沿京九京广线一路往北,全都是严重受灾地区。

但是,这是春节啊,每个人中国人春节脑子里只有两个字,简单且坚定,回家!

种种因素加起来,结果2008年的那个冬天,广州火车站变成了这般恐怖的模样。

  • 1月22日--25日 客流高峰正在形成
  • 1月26日 广州站滞留旅客达10万 最高级应急预案启动
  • 1月27日 超17万旅客滞留 广州春运遭遇十年最严峻考验
  • 1月28日 50万旅客滞留广州 广东力争让65%以上外来工留下
  • 1月29日 广州站疏散旅客约40万人 广东鼓励外来人员就地过年
  • 1月30日 广州滞留旅客近80万 温家宝:让大家早日回家过年
  • 1月31日 铁道部:滞留广州旅客5天内可能全部返乡过年
  • 2月1日 广州站踩踏事故1人死亡 副省长:力争八成在粤过年
  • 2月2日 广东告全省人民书 号召外来工就地过年
  • 2月3日 七千人不适需治疗 八千警力维护30万旅客安全

一个城市的车站广场滞留几十万人,近万人需要治疗是什么概念?

作为其中的一员,具体滞留人数,伤亡情况是后面看新闻才知道,但是对我直观印象最深的是,就在我身边,一个妇女严重不适,想要出去休息但是又挤不出去,最后是被众人抬着传递出去的。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2009年底武广高铁正式通车,2010年春运12306在线购票上线。2008年雪灾中的春运,是最后一个无高铁时代留给全国人民的记忆了。


和谐号


广州南站

不仅仅是广州,截止2018年,中国建成了2.9万公里的全世界最大高铁网络,基本覆盖全国人口聚集区。虽然每到春节抢票还是个难题,但这大部分都是坐在家里刷电脑刷手机的抱怨,08年的场景已经可以尘封为历史了。

八纵八横高铁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速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截至2018年12月总里程达2.9万千米,其中运营时速可达300千米的线路总里程超1万千米,占世界2/3以上,有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31个省级行政区开通高铁。另外,目前京沪高速铁路及京津城际铁路达到350km/h的全球最快运营速度;中国大陆的高铁路线仍持续兴建中,预计在2025年将建成约38,000千米的高速铁路网。

短短十年,从无到有,一个国家建成了占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高铁网络。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中国能办到。

以上。


【你好中国·问答70年】 系列回答: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你有什么想对祖国说的话?70 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

收藏夹: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

这个问题基本可以理解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这样的改变每天都在发生,当然程度、方式各有不同。为了便于阐述,我们不妨分成以下三类,作为框架(当然,这个分类是基于我们新闻报道经验的一种主观判断,未必严谨,欢迎大家指正):

  • 有的是“显性改变”,如移动支付、网购、外卖、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与日常生活关联度极高,且以广泛、迅速的方式被应用推广,因而其公众认知度也高。
  • 有的改变则是“隐性改变”的,没有“颠覆性”“雷霆万钧之势”,而是“小火慢炖”“久久为功”,所以没有像支付宝一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这种改变往往是系统性、基础性、平台性的,是很多应用性创新的前提条件。比如,如果没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则没有发达的物流,更谈不上网购;如果没有通信方式的革新,移动支付也只能是水中望月。
  • 和今天为人津津乐道的移动支付、网购、外卖、网约车、共享单车一样,未来的“显性改变”也在酝酿蓄势中。今天,存在一些有望改变生活、但尚未大规模应用的创新成果,就是“孵化器”,就是“土壤”。我们可以称之为“潜在改变”

一、显性改变

很多显性改变是将某一领域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进行一定的迁移、应用,在技术上似乎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其“管理创新”非常显著,精准切中了用户的痛点。

举个例子——航天技术的民用。

  1. 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自助办理

以前,丢失身份证是件麻烦事,回原籍、开证明、再办理,免不了一顿奔波。现在就省事很多了。中国航天科工旗下航天信息承建的全国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系统、全国居民身份证挂失申报系统,能够让离开户籍所在地的群众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支持全国所有公安派出所受理群众居民身份证丢失、被盗的挂失申报,并及时发布给相关人口信息社会核查服务系统。

航天信息“黑科技”快捷办证

在身份证自助申请终端,办身份证只需要如下步骤:

  • 进去拍照,拍到你满意为止;
  • 录入信息,包括指纹;
  • 快递取证,不跑腿儿。

2. 港澳通行证的办理

以前的港澳通行证是纸质的。现在办理港澳通行证,领到的是一张电子卡式的证件,更加方便携带。在公安出入境管理局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或是在自助签注设备上,也能够实现全天候24小时办证、签注,20秒自动取证,3分钟完成签注。

另外,现在的出入境检查,可以人脸识别,实现“自助通关”,说走就走,一路畅通。当然,这需要证件安全识别、防尾随检测、生物识别等技术的保障。

这项服务,也是航天信息提供的。制证、发证、签注系统、通关系统,在航天技术的助力下得到了全面的改造。

对于航天来说,这些技术并不是很难,相比于发火箭、造卫星来说就是“毛毛雨”;但迁移到民用领域,却派上了大用场。

另一个例子,就是航空系统的电子化、无纸化出行。

1.电子登机牌

大家现在普遍使用电子登机牌,通过网上值机或者短信值机,可获取二维码,直接过安检、登机。这项应用,是2009年4月8日,南航在国内率先推出的。

2.电子客票

中国航信在国内率先倡导并推出了电子客票。2008年,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100%的电子客票普及率,成为全世界电子客票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电子客票代替纸质机票,使旅客足不出户就能够预定任何时段、任何城市之间的机票;自助值机系统,使旅客不需要在值机柜台排队,自己就能办理乘机手续,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并且极大提升了整个民航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2017年,中国航信又推出民航旅客无纸化便捷通关项目,实现了集机场值机、安检、登机、舱门口二次复核为一体的全流程百分百电子通关。

今天我们广泛使用的航旅纵横APP,也是中国航信推出的。一键完成值机选座、自动生产二维码电子登机牌、航班预警、民航服务评价等,都是在管理过程中的重大创新。

3.电子行李牌

在不久的将来,“电子行李牌”也将成为生活的常态。

今年7月,南航正式在广州始发的国内航班推出电子行李牌服务;在上海虹桥—北京首都的京沪航线上,东航发放了全球首张无源型永久电子行李牌。

电子行李牌是基于无线射频取电芯片,结合电子墨水显示技术,能够以数字化方式显示旅客的航班信息,电子行李牌上会像传统行李牌一样显示条形码,使得它能够与现有基础设施兼容。“无源”型电子行李牌采用先进的EInk电子墨水屏技术,无须持续供电, 画面永久保存直到下次更新。电子行李牌采用NFC取电技术,由国内自主研发,取得了全球专利,相比于传统行李牌,能够实现防水防尘功能,在暴雨等恶劣天气下依旧可以正常工作,加上抗摔防碎特性,即使从两米跌落也可以毫发无伤。

电子行李牌的应用,简化了行李托运流程,颠覆了以往栓挂行李条、在登机牌上贴行李旅客联等操作,旅客即使身在家中或路上,也能自助办理行李托运手续。

更重要的是,电子行李牌的环保价值!仅以2017年全国民航的客运量5.5亿人计算,实现无纸化出行,每年节约纸张可达143万吨。每节约一吨纸,相当于少砍伐17棵树。可以说,无纸化出行是民航业不可阻挡的未来趋势。

第三个例子,是银行卡的出现。

1995年5月,招商银行率先从国外引进、并在深圳地区试行了“客户号管理”概念。一个月后,依托这一理念,进一步推出了多储种、多币种、多功能服务于一身的电子货币卡——“一卡通”,实现了一个客户号名下管理多个账号,即客户在招行所有的账户和服务都可以用这张卡片来完成,这不仅方便了客户,还引发了中国银行业结算制度的变革。

此外,还围绕“一卡通”做了诸如水电煤气缴费等上千个中间业务功能。其中一个经典案例是IP电话功能。

最早的银行卡:熊猫卡,有没有勾起回忆?

二、隐性改变

相比于显性改变,隐性改变往往相对比较漫长,但其影响更加深远。

最先想到的,是高铁。

2008年8月1日,中国大陆的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开通运营,将两地时空距离缩至30分钟,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开启了北京和天津的“双城记”。

从此之后,中国高铁一路“开挂”,京沪高铁、郑西高铁、武广高铁、哈大高铁、兰新高铁、西成高铁……“八纵八横”从蓝图走向现实,半小时、1小时、2小时生活圈、城市圈的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蜀道不再难,关山不再远,天堑变通途。今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数据包括:

  •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公里
  • 高速铁路突破2.9万公里
  • 青藏铁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大同至秦皇岛铁路最高年运量4.5亿吨
  • 北京至上海高铁全长1318公里
  • 世界第一条穿越季节性冻土的哈尔滨至大连高铁全长921公里
  • 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北京至广州至香港高铁全长2440公里
  • 穿越戈壁沙漠和大风区的兰州至乌鲁木齐全长1777公里

为了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大路朝天就是中国工程建设者的诗和远方。

同样在出行领域,地铁的快速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通勤方式。

曾经,中国仅北京、香港拥有不到30公里的地铁。如今,中国地铁已遍布两岸三地40多座城市,总里程超过5500公里,运营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一线城市地铁线路、里程几何倍增的同时,更多的城市也在迈入地铁时代,西安地铁穿越湿陷性黄土、武汉地铁洞穿长江、兰州地铁穿越黄河、哈尔滨地铁抵御极寒、厦门地铁纵贯海底……四通八达的地铁已经成为城市人的出行首选,活动半径不断增大,便捷程度逐年提高,催生出“黄金走廊、新商圈、夜经济”等全新业态,成为全民分享城市发展红利的重要窗口。

和高铁类似的,是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

在以往的认知里,高铁上信号不好是很常态的事情,更别说在崎岖山区里行驶的路段了。而现在,在欣赏沿途美景的同时,还可以自由自在地“上网冲浪”,老百姓对高铁的体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基于先进的通信技术,越来越多“设想”已经变成现实。

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公司助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在北京,医生在海南,通过操纵5G远程机械臂进行手术,5G网络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特性让这场跨越近3000公里的远程手术成为现实!未来,依靠5G技术,医疗救治越来越随时随地,患者就医成本将越来越低。

中国移动打造的5G应急救援系统,也已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投入使用,争分夺秒助力生命跑赢时间。当急救病人上了5G急救车后,随车医生可以利用5G医疗设备第一时间完成验血、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并通过5G网络将医学影像、病情记录等大量生命信息实时回传到医院,院内医生可快速制定抢救方案,提前进行术前准备,免去急诊患者等待时间。

既然是“隐性改变”,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其价值在哪里。

基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国外版知乎——Quora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有那么多钱给其他国家投资,那为什么不用这些钱来发展中国的贫困地区呢?

一位剑桥博士给出的回答在这里:

为何中国肯下血本在西方绝不做的“亏本买卖”上?

这位答主详细分析了甘肃、云南、贵州等地的建设历程,以甘肃为例:

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些山谷间建设了高速公路、铁路和桥梁。重点是,建的不是“5级”桥梁,而是“50级”的桥梁。“5级”桥梁和“50级”桥梁的区别在哪呢?下图是法国的一座“5级”桥梁,很短很低。要穿过这座桥,你得在山间一会爬坡、一会下坡。
而这张图则是甘肃的一座“50级”桥梁——天宁沟大桥。
在这样的桥上通行,你不需要上上下下一会踩油门一会踩刹车,可以全程保持120km/h的速度。建这样的桥当然很贵,但是考虑到卡车、火车和汽车因此而节省的燃油成本,它其实是很划算的。这些高速公路可以让卡车和汽车司机以更快的速度、更短的路程到达同样的目的地,从而大大节省燃油和运输成本。
2019年,甘肃省“50级”高速公路的长度超过了4242km,是印度全部高速公路总长度的将近3倍!在“十四五规划”(2021-2025)中,中国政府承诺要让甘肃省每一个地级市都通上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
为什么“50级”铁路、公路、桥梁这么重要呢?因为有了它们,当地的农民就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把自己的粮食运到最近的城市。而粮食经销商也能够找到更远地方的买家,卖出更高的价格。
简单点说,有了这些路之后,当地的农民终于能够通过种庄稼挣钱了!同样的距离,同样重量的物品,在美国的运输成本是26.13美元,是中国的13倍!但是在计算GDP的时候,这些成本都是算在内的。26.13美元得出来的GDP当然比2.2美元得出来的高。
所以说,甘肃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穷”。

而关于云南、贵州,答主说:

即便是那些最偏远的村庄,都有4G基站。在4G方面,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相提并论,包括美国、英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中国目前有12.04亿人用上了4G!中国一共有372万个4G基站,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20%!贵州的村庄已经实现了100%的4G信号覆盖,云南已经实现了65%。
2019年,中国不限流量的个人4G套餐月租为98块钱(14.5美元),家庭套餐月租为134块钱(20美元)。而在美国,10GB的流量就要40美元。得益于4G网络的覆盖,云南和贵州的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和外部世界沟通。4G缩短了他们和世界的距离。

答主最后说: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希望能让大家知道,中国最穷的4个省份正在持续的发展。中国政府的对内投资远远高于对外国的投资。
最重要的是,上述这些项目,全都是由中国的国有企业来承担的。它们做这些项目是赔钱的,但是却能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利益。

所以,要理解“隐性改变”的意义,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想问题:

不要问“有了它会怎样”,

而要问“没有它又会怎样”。

从这个角度来说,改变我们生活的中国制造、中国技术就更多了。

国内马路上跑的汽车每两辆里有一辆采用宝钢股份汽车板。

如果没有这项自主技术,会怎样呢?

1977年9月,中国冶金部首次派员赴日考察,乘坐的是国产轿车,代表国家形象。由于行程紧,车队在高速公路开得较快,日本车在前面开,中国的车怎么也跟不上去。开着开着,穿着笨重壳的国产轿车还抛锚了。中方人员无奈,只得坐进日本车里。

“我们搞了半辈子钢铁,还生产不出够格的汽车板,真憋屈!” 宝钢人就此立志:打造国产的汽车用钢。宝钢完全依靠自身,独创了多功能柔性化的高强度薄带钢专用生产线,首建了世界最高冷速冷轧薄带钢连续热处理机组,均达到该领域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宝钢还在全球首发多款汽车用先进高强钢新品。

没有钢,可以不坐车。

但是如果没有疫苗,会要人命。

自1942年分离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菌种,实现中国生物制品零的突破后,我国相继成功研发了天花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A型肉毒制品、健康人血浆白蛋白和凝血Ⅷ因子等生物制品。当前,作为国家队,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研发宫颈癌疫苗、细胞免疫治疗等方面均有重大创新成果。

乙肝今天不是个事儿,但曾经是“中国第一病”。

乙肝病毒

建国初期,我国乙型肝炎总感染流行率为53.32%,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9.75%,全国约有1.2 亿人为乙肝抗原携带者,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乙型肝炎所导致的肝硬化、肝癌疾病。“六五”期间,乙肝血源疫苗的研究及中间试验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由中国生物赵铠院士担任项目负责人主持攻关。1989年9月,美国默克公司将最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中国,同时我国采用自主先进技术,使乙肝疫苗的质量产量不断提高,满足了我国新生儿免疫接种的需要。2002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麻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另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可怕疾病,发病率特别高,几乎与出生率相当。

1960年,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分离出麻疹“沪191”毒株后,我国防制麻疹开始从被动预防转入主动控制。经过长期的研发、提升,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长春外,上海、武汉、兰州、成都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均以沪191株生产麻疹,供全国80%以上人口的地区使用。到了今天,每年麻疹类EPI疫苗使用的毒种均为沪191株,沪191株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疫苗株之一。

如果说显性改变是支付宝,

那么隐性改变是支付宝出现的前提条件——

通信技术、互联网建设的不断完善。

这个过程是漫长、痛苦的,

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精神。

我们拥有一支敬业奉献、不畏艰辛、技术精良、团结协作的科学研究队伍、产业工人队伍。

上文提到的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是赵铠院士带着科研团队用自己的身体“试”出来的。如果让时光倒流40多年,我们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白塔寺老院区的一处半地下室里,看到这样的景象——没有无菌室,就参照制造生物制品需要的环节隔出一间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没有密闭式装置,暂时不具备培养乙肝病毒的条件,就直接用乙肝抗原带毒者的血清进行试验。找不到试验用的大猩猩,他们拿自己的身体来代替。今天,89岁的赵铠院士仍在免疫事业一线,推动治疗性疫苗科研。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基建领域里的“中国速度”,就是中国经济的一把标尺、一道保障。虽然中国基建在机械的使用上,已近巅峰,但机械设备并不能覆盖全部应用场景,更不能彻底替代人的作用。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青藏高原,200多名工人喊着整齐、嘹亮的号子顺利完成青藏铁路陶力车站插铺交叉渡线施工。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列高速列车,产业工人就是铁轨下的一块块枕木——平凡、刚毅、执着、可靠!他们不是不知苦、不知累,而是深知责任之重、大局之重。他们不是评论家,而是实干家;不是表演者,而是建设者。


三、潜在改变

这里并不是做预测,而是列举中央企业一些很有意思的创新成果,实用性很强,供大家参考。或许下一个对生活产生重大改变的东西,就会从中诞生。

农业

中化集团推出的MAP智慧农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更加精准地洞察自然环境和作物生长规律,变靠天吃饭为知天而作。其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 为智慧农业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农业数据;
  • 利用卫星遥感、精准气象、智能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在关键生育期为种植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农事活动建议,预测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干预;
  • 采取O2O模式,将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数字品控等系列增值服务引入农户,更让MAP提供的服务进一步完备,提升了用户体验;
  • 通过数据积累和经验模型化,将农业技师的个人经验转化成知识资产,人员可以流动,但知识会保留下来;
  • 大数据为农业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建立多种作物种植模型,模拟作物生长环境,形成基于AI的“农业大脑”。

建筑

中国建筑的装配式建筑,在流水线上“生产”房子,将墙体、楼梯、楼板、洗手间、阳台等建筑构件在工厂里生产完成,然后运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成房子。没有嘈杂的声音,没有散落的模板木枋,更没有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一块块成型的预制构件,三五成群的吊装工人井然有序进行拼装。这种方式大大减少了过去现场浇注方式带来的污染、噪音、浪费以及各种质量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建设效率,节省人力,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品质。

交通

当前的红绿灯,都是按照规定的时间来运行,经常出现A车道堵车,却红灯不断;B车道车流量很小,却一直都是绿灯。红绿灯不够“变通”,跟不上车流的变化趋势。

中船重工打造的“绿波带”就是在指定的道路上,如果你的车辆按照设定的速度行驶,有很大几率在一个路口遇到的是绿灯,如果将这个速度保持下去,那么很有可能“一路绿灯”连续不停车通过多个路口。如果遇到红灯,只要耐心等待,绿灯亮起后调整速度再保持匀速行驶,也能行车“畅通无阻”。

绿波带的使用,可使等红灯时间减少50%以上,通行效率平均提高约25%,在缓解道路拥堵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因停车带来的燃油损耗和尾气排放。

医疗和养老

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夜间是最危险的时段。一旦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子女难以及时发现、救治。

中国普天开发的智能床垫,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难题。人体在无感知、无干扰、无拘束的状态下,床垫可以对使用者的心率、呼吸、体动、在床、离床等信息的进行数据监测,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方式上传至健康养老服务管理平台,随时了解使用者的健康状况。老人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床垫可以实现24小时安全照护和健康报警,及时通知子女和医护人员。


创新改变生活。当然,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线性的、积累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每一次突破,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是千万次尝试。

创新同样需要资源。需要政策积极引导,需要企业持之以恒,需要人才前赴后继,需要社会理解支持。目前,在应用层面,我国拥有先天的优势——庞大的市场和人才队伍,完善的工业和基础设施,足以为创新提供有利的土壤。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房子的价格。让年轻人提前十年进入中年。

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谢邀。感觉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甚至电子支付、O2O外卖行业,扩大点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都有受到通信技术的发展影响。


老子曰:“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各自生活,然其活有厚薄。

人的各种活动即谓之生活。人生在古代,或许只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现代人却衣食无忧,就念着活得更有生气,愿有人思,愿思有人。于是我们的时代快速而又繁杂,每天人和事纷纷又扰扰,日复一日,再不复《诗经》里的宁静悠远;于是我们的时代消弭了距离,随时随地联络挚友亲朋,简单直接,再不复古道西风瘦马的山水迢迢;于是我们的时代穿越了时空,三寸屏幕即可看贯古今天地,随手拈来,再不复不知有汉的惆怅。

从古至今,通信的手段在不断创新,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BP机

至今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最廉价的移动通信设备----寻呼机。当时大哥大太贵也太重,家庭座机没法移动,所以虽然寻呼机只能单向接收,不能发送信息,但是在那个商品和通信手段都极度匮乏的时代,已经足以引起人群的狂热了。

当时我年龄很小,只记得大家都把这种发着B-B声的黑匣子称为“BP机”,而BP机的标准佩戴方式是,用机子上背后的卡扣别在皮带上,为了防止万一丢失,还需要一根金属链子拴起来,所以那阵子一头绑BP机,一头绑钥匙的金属链子就特别流行。

还记得BP机千万要注意正确戴法,一定要把衬衫和衣服绑在腰带里,这样就方便BP机露出来,别人看起来就倍有面子。「有事call我」也是当时的通用告别语,与之相对的是,当时街边的公共电话就特别发达,甚至繁华街区要排起长队,服务突然接到「速回电话,十万火急」哔哔声的人群。

那时候大家也很着急,不过「电话亭排队太长」却总可以是摸鱼的万能理由。


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对3G时代以前的手机印象是淡漠的,可能是那段时间正在初中封闭住校的缘故---那时候的初中生是完全没有可能拥有一部个人手机的。

高中时期,突然之间班里的手机就多了起来,有人拿音乐手机听歌,有人拿大屏翻盖手机看武侠小说,那时候有一部手机就算得上校园里十分「体面」的事,总会有左邻右舍前后朋友课间借来玩玩贪吃蛇,当然更体面的话,手机能玩降妖伏魔录这种RPG游戏就更好了,至于Nokia 塞班 N-gage这种手机,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突然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不知何时起,早上睁开眼睛拿起手机查看朋友圈、新闻和回复已经是一天的开始,公交上、地铁上刷新短视频也成为了习以为常的景观;摩托摩拉突然被收购了,Nokia突然也没了,网吧作为经典的网络接入场所正在逐渐落寞。

不变的始终是变化本身:人们与互联网、与互联网另一端的人群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在逐渐变化。

如果我们从感官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同技术可能通过改变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来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然而更精确的说,我们也可以认为直接影响人类之间交流关系的,并不是古代社会学者认为的物质场景本身或者虚拟的媒介场景,而是信息流动的方式。信息流动方式发生变化,人类的交流方式和社会关系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信息流动与社交场景

传统概念里,不同的人隶属于不同社会场景。戈夫曼、罗格·巴克、 劳伦斯·佩尔温都对这种社会场景有过简单的界定,相较之下我更喜欢罗格·巴克的定义:”社交场景是一种有界的、临时的 ,有形场所“。每当个人的社交场景发生长时间改变时,往往代表着个人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大幅度变化。

在传统人际关系中,人们在同一固定的区域内实现彼此交流沟通,形成了关于此空间的相对稳定的认知,并遵循世代传承的文化模式和传统习俗生活下去,进而形成习俗、凝聚文化,把总结出的关系模式传承下去,进一步构成了我们的现有社会角色行为准则。“重要事面谈”,就是从古至今传承来的社会关系模式。

此外,古代时候交通不便,社交场景往往以人本身为主,受限于物理感官范围,一切长期物理位置的改编,就对个人的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古人特别看重别离,离别之际往往设酒、折柳、赠物甚至吟诗饮酒以表心意,更进一步演化出了更加细腻的离别之情和数之不尽的离别诗词,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雄心壮志,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依依惜别,也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黯然神伤。

所以在古代人走,即茶凉。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一个人的社交场景逐渐随着电话、短信慢慢延伸,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消弭了时间和空间;随着互联网、网页的这些新型信息展现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也逐渐转换为人→虚拟空间→人的间接联系。可以说,电子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物理距离,也通过虚拟空间的构造,打破了人类原本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间隔,也带来了个体身份角色的泛化,。我们可能把数个小时之前,大洋彼岸的一次蝴蝶震动翅膀拍摄录像上传网络,引起另一地点多种人群的惊叹、点赞。这种虚拟空间的构建,代表着由虚拟空间中转的“弱”社交关系形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弱社交关系的形成,网吧时代人们的社交场景逐渐从单纯的人变为被电脑赋能的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智能手机+人,此后随着手机的显示功能日益强大和通信速度的增加,逐渐扩展到文字、图片和视频,直接影响到虚拟空间的形成和弱社交连接的建立,也影响到了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在虚拟世界中,人们会因为各种规则和兴趣形成社区,并且根据社区的规则(比如版规或者社区规范),天然划分出拥有部分特权的阶级,比如版主,这些虚拟世界的阶级划分,甚至同样会反过来作用于真实世界。

在现代,不管人走没走,都有微信、天涯、豆瓣和知乎,带你看更大的社会和其他人的生活。


更快的通信方式、更好的显示技术和交互方式显然会带来虚拟空间的变化,显示方式决定它可以怎么构建、有多么拟真,交互方式决定它可以怎么互动,通信方式决定虚拟空间可以怎么和我们相连。

这或许就是我们回过头去看过去,突然发现过去的生活和BP机如此陌生的原因,通信的发展正在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

完。

作为前医疗创投从业人员、现精准医学领域科研人员,我来从互联网医疗、消费级基因检测、医院自动化系统、医疗器械、伴随诊断、细胞治疗、医疗辅助材料、疫苗等角度,较详细的介绍一下医学发展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 互联网医疗

过去几年,随着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过度追捧,2000多亿的资本砸在了5000余家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上

互联网医疗包含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两种形式,远程医疗是医院之间的业务协同,互联网诊疗由医院或第三方管理复诊病人。发展比较好的细分领域有在线问诊、医疗信息化和线上健康管理。

当你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医生网上问诊、预约,当医生可以清楚的从电子病历中翻阅你的就诊记录和病史,这就是互联网医疗带给你的便利。

例如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平安好医生”,主打家庭医生服务+保险,旨在优化就医体验和健康管理的质量,满足中产以上群体的需求。平安烧这么多钱给好医生,赌的正是新兴中产阶级在医疗上的持续投入,以及医保制度和观念不断完善后的巨大市场红利。

评论区有人cue丁香医学 @丁香医生 ,我这里再补充介绍几句。丁香园做医学和科研垂直领域社区起家,记得我上本科的时候就经常在丁香园上面搜生命科学领域的protocol和文献求助。立足做优质内容和科研社区的传统,丁香园后来发展壮大了面向医生端、患者端、机构端、药企端的闭环产品链,从问诊到指导用药到科普,甚至医生群体的线上培训,都覆盖的非常完善。另外再提一点,丁香园的融资节奏规划和战略投资引进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投资方包括政府、知名创投、知名药企、知名互联网企业等,目前估值已超10亿。

平安好医生打肿脸上市,当然也跟平安的战略部署有关。丁香园稳扎稳打,也许会成为未来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

随着近两个月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且收费逐渐被规范,互联网医疗的重新洗牌已接近尾声,赛道明确、玩家就位。不论是投资或就业,这个细分领域都比前几年已成熟太多。


2. 消费级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互联网的模式诞生了消费级基因检测,即我们熟知的测祖源、遗传病、耐药性、常见病几率等的一项收费较低的测试服务。把消费级基因检测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相较临床级的检测,其知名度高和覆盖人群广。

通常的流程是会收到一个样品寄送盒,然后采集唾液或口腔上皮细胞样本寄至,2周左右收到检测报告。随着几家主流公司拿到融资后的不断竞争和测序成本的降低,目前的价格截止我刚才搜到的是499。

我之前出于对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这一测序数据在不同人群中多样性的好奇,号召十多个小伙伴一起购买了wegene的盒子,并互换了测序报告和原始数据。结论是,某种程度上反映个体的特征,但无法完全确信测序报告给出的分析。

刚才搜了下消费级基因检测研报相关的数据,截止今年年初,已有2600万人参与了消费级基因检测。而随着消费级基因检测赛道的明晰,也已从2000家洗牌到20家。如果一定要问我推荐,服务可靠且数据库最大的目前国内是wegene @微基因WeGene 和23魔方 @23魔方 这两家。如果你人在国外,就23andme了。

下面再说一下消费级基因检测的499到底值不值得花。如果你抱着好奇和包容的态度想要尝试,499的检测费不过是一件衬衣或者一场音乐会,可能连一顿牛排都吃不了。但如果你一定要把这份报告当回事,比如报告说你酒精敏感度高,你非要说自己是酒霸,那我劝你不要买。

之前好朋友lead了一个给宠物狗做基因检测的项目,就碰到了消费者非常多的埋怨。有些消费者期待花几百块钱不仅能测出自家狗子的品种以及纯种程度,还想知道到底该怎么养狗,我家的柯基和别人家到底有什么不同。但事实是,关于宠物基因的研究还远远不如人这么详细,关于人的解读尚且只能娱乐性大于科学性的当下,如果期望值过高请谨慎消费

3. 医院自动化系统

先说近几年被吹捧和估值最疯狂的AI医疗,我其实对AI诊断一直抱有十分谨慎的态度,因为和健康有关的数据维度太多了,不像工业数据那么容易被AI学习和理解。

IBM Waston当年野心勃勃的想挑战人类医生的诊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想挑战人类医生做手术。但皆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Waston是不断的input各种已知数据集,但这些数据集之间的关系该如何理解和联系?数据集的标注和先验知识来源于专家系统,那么AI如何比人类医生做得更好?

再比如Waston团队成立初想解决癌症等疑难问题,殊不知只依赖数据库是远远不够的。鼓声大雨点小的IBM Waston项目如果是一堆医学专家领衔牵头,恐怕也不会这般尴尬。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相较之下就要好不少,因为他并不是也从未打算过替代外科医生,达芬奇的定位更是一个高级的手术平台或者说助手。它由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三部分组成。手术时,可以将机械臂穿过胸部、腹壁等组织,相较人手,它更精确、快速、微创,因此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可完成非一流外科专家甚至一流专家们不易实现的操作。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最大的瓶颈在于动辄数千万的价格,不过近两年随着国内医疗企业发展和资本倾斜,有望制造业环节降低成本,甚至做中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说个AI医疗已广泛用于三甲医院的案例,肺结节筛查。但即便如此,AI依旧无法自主做出决策,各大AI识别比赛的结果不具备参考价值。值得肯定的是,AI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辅助了医生的判断,降低了漏诊率,提高了病理科和影像科医生的工作效率。医生们的体会应该会更多,因为随着AI医疗热,传统做医学图像处理平台的公司也发力改善革新了一波自己的软件。

其他常见的医院自动化系统,再比如自动拣药机器人、辅助康复机器人、VR辅助手术演练等。

4. 医疗器械+伴随诊断

接着前文的手术机器人和AI医疗说,它们一个是手术器械领域的杰出代表,一个是诊断领域AI的尝试。

而发展时间较长,已被广泛应用的则是我们已可以在县医院至三甲医院看到的各种诊断器械和试剂。说个最直观的体会,以前去医院做检查,可能每一项指标都需要抽一管血,还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才能出结果,且诊断结果往往大家还不放心,会再拿去自己认为的更好的医院重新化验。

从PCR到NGS(二代测序),从化学发光、免疫反应到质谱检测,基于高通量低样本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一管血已经可以得出几十甚至成百的检测指标,进而更高效便捷的为医学诊断提供依据。

举一个癌症早期筛查相关的例子,是我4-5年前科研上做过的课题,当时跟医院在合作,而据我所知再那之后的2-3年就已有创业公司将这个领域推向了较成熟的临床应用。当时的工作用大白话讲,是通过采集病人的一管血,判断其是否患肿瘤,即肿瘤的早期诊断。因为在病灶较小的时候,我们很难通过医疗影像,比如CT、MRI的数据做出判断,这时候就需要多组学手段联合检测。

CTC(循环肿瘤细胞)随检的另一大应用,是对于已经确诊的病人,实时监控病情,进而指导药物选用,再比如预测病情的复发和转移,甚至找到特异性的药物靶点。

关于液体活检和CTC以及DNA甲基化在早筛中的应用, @佐倉雅文 同学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回答,希望详细了解的读者请戳。

这些年,有哪些像电子支付一样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医疗器械领域的革新我举一个大家可能有切实体会的例子,过敏原检测。如果你小时候查过过敏原,一定记得皮肤点刺试验,即将过敏原点刺试液滴至皮肤上,另一边是生理盐水的阴性对照,5分钟后擦去,20-30分钟后看皮肤的反应。这里暂且不提不同个体对过敏原反应的响应时间、响应强度带来的误差,整条胳膊全是针眼还得持续数小时,至少我是受不了的。

而随着血清IgE诊断试剂和仪器的出现,单管血一次性检测几十甚至上百种指标成为可能,抗原抗体从原理上准确性是目前已有方案中最高的,也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

过敏原检测器械目前还尚未国产化,客观来讲价格上还是略贵,但搞清楚过敏原对那些强过敏体质的人来说,真的非常重要,过敏这事可大可小,小则皮炎大则出人命。

补充说一句,我曾经详细尽调过过敏原检测仪器相关的项目,但国产器械投入大产出慢,是否能赢得资本青睐,有时候不全是项目的临床价值决定的。

至于一些不靠谱医院和体检中心,让你手持或其他接触式测过敏原的方法,都是忽悠居多,无需浪费时间的。

5. 细胞治疗

接着上文的找靶点,那就先讲一下细胞治疗。如果你对细胞治疗没有印象,那我提一个人你肯定知道,魏则西。是的,魏则西同学正是死于伪细胞治疗,在那个整个行业还鱼目混杂、监管不清,没有重新洗牌的年代。

但如果现在你问我,细胞治疗是否有用?答案是肯定的。介于评论区有人误以为我这里说的有用是指彻底治疗癌症,我做一下澄清。不同类型肿瘤的恶化速度和治愈手段相差很大,目前依旧鲜有肿瘤类型可以被打保票说能被完全治愈。而细胞疗法及我后文提到的靶向治疗更多的是致力于延长病人的寿命,提高5年的存活率。彻底治愈,还只能寄希望于多组学检测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持续发展。

随手放一段关于癌症免疫治疗的介绍。癌症免疫细胞治疗,是从我们的身体中把与癌细胞和病毒等可以同异物战斗的免疫细胞从血液中取出,在实验室培养增加数量后,回输到体内,再次恢复患者的免疫力,攻击肿瘤的治疗方法。目前学界和产业界的热门应用包括CAR-T细胞疗法、NK细胞疗法等。

而标准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射线治疗都是依靠外部的力量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细胞也会被杀死或受伤。癌症免疫细胞治疗,是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攻击癌细胞,不会攻击正常细胞,没有副作用,且可以和三大标准疗法联用。大白话总结说,免疫治疗依靠自身的力量项目自身体内的敌人,可谓有的放矢。

再说靶向治疗,它是在细胞分子水平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进行特异性治疗的方法。比如前述的CTC检测可以知道你的基因和修饰片段,那么和数据库已知的治病基因做比对,就可知道是否有异常。再根据基因数据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再提一个前沿且乱象丛生的技术——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指应用人自体或异体来源的干细胞经体外操作后输入(植入)人体,并作用于疾病治疗的过程。干细胞在疾病治疗、组织修复和抗衰美容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临床应用价值。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潜力,意味着患者如果把治疗方案赌在干细胞疗法上,也许是会打水漂的,因为目前全球的干细胞疗法大多还处于临床试验的早期。但干细胞治疗也的的确确为很多传统手段无法治愈的疾病提供了曙光。

举个我之前尽调过的案例—黄斑病变,原理是是用由干细胞诱导而来的、新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简称RPE细胞)去替换已经坏死老化的RPE细胞。而对于一些近乎失明的患者,借助干细胞培养得到RPE细胞并移植的这项手术是唯一使他们可能重获光明的希望。

6. 医用辅助材料

值入式和非值入式我以3D打印手术导板和可降解心脏支架为例来说。

3D打印手术导板这个比较简单,我之前参与的创业公司就曾和医疗服务公司合作过类此类项目。结合CT/MRI数据设计的定制化导板可有效辅助医生完成穿刺,尽可能减小病人痛苦。

提到心脏手术,这里必须得吹一波我旦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葛院士的诸多创新性发明中,聚乳酸材质完全可降解的冠脉支架Xinsorb就是我这里说的创新性医用值入式材料。

因传统药物支架存在涂层材料无法在体内降解、对称涂层工艺等设计缺陷,进而导致的血管持续性炎症反应和内皮化延迟,具有诱发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引起支架内血栓,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0%。而生物可降解材料可大大避免这样的问题。

经过N年的努力,葛院士团队终于解决了涂层+支架双双可降解的难题,即植入3年后,该支架会被人体吸收,而病人的冠状动脉将恢复弹性,履行其输送血液的使命。

摆一个数据简要概括这项成果如何利民,待今年年底上市,平均每年将至少节省的医疗费用高达10亿元。

听到这你可能会感慨,医疗的进步已经如此发达的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了。没错,国家和资本市场的重金投入,广大生物医学研究者们的人力投入,恰是一直在努力解决精准医疗如何走得更好更远的问题。

相比高铁、Wi-Fi、电子支付等的发展,你可能会觉得医疗的进步微乎其微,但医学研究的变革并不像工业,不像航天那样可以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试验,需要非常非常多的积累。

相信随着多维度的大数据整合,诊断技术的不断优化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涌现,更多的疾病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治疗,更多的患者将拥有高的存活率和生存体验。

最后,致敬所有为攻克医学难题,改善医疗进步而努力付出的科学家、医生、医疗行业从业者。

谢邀。利益相关。

1、网购,人在家中坐,货从天外来

万能的淘宝,你懂的。

国内的,国外的,现在的,过去的,实物的,虚拟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在淘宝,有人找到了珍贵异常的史料,有人遇到了小语种翻译神人,有人把拆快递当成一种快落。

网购,也让不少人挖到了第一桶金。

目前,光淘宝就有2000多个特色细分市场,有近10万特色卖家,而包括李佳琦、薇娅在内的10万多名淘宝主播,也成为网购生态里的独特风景线。

2、外卖,哪里需要点哪里

想必很多妹子小时候都听妈妈说过一句话:你要学会做饭,不然以后会饿死。

现在看来,不会做饭也没事儿。

打开外卖软件,想吃啥就吃啥,点饭,点花,点药,哪里需要点哪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会饿肚子了。

3、物流,千里迢迢使命必达

网购,让拆快递成为一种快落,电子物流的加速,让快落翻倍。

包邮区的小伙伴,今天买明天就能收到,而稍微偏远的地方,也能在三五天内收到宝贝,快递不再是磨人的小妖精。

4、电子导航,路痴化身老司机

以前的地图,只能看到一些重要的地点和路线。

网红店在哪儿?不知道。怎么过去?不知道。过去要多久?不知道。司机绕路,大概也是不知道的。

电子地图,不仅是地图,还能导航,提醒速度,看实时路况,就算是重庆这种3D城市,电子地图也完全没问题。

5、闲鱼,变废为钱

二手转让平台出现后,不想要的东西不再是垃圾,而是可以变成钱钱,同时,也减少了碳排放。

……

电子政务、网上买票、网上挂号、信用住退房不用等等等,这些年,改变我们生活的东西很多很多,但说到底,这些改变,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付出,源于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每个人追梦者点赞,为每个梦想践行者点赞。

中国40年,让8亿人脱贫

1979年改革开放

1980年政府决定成立4个经济特区,作为通过优惠经济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实现生产出口的试验田,特区经济得到了非凡发展。

1993年税制改革,百万农村门口进城务工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打赢了金融战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2004年,村村通政策在全国推行,通公路,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互联网……

2008年,全国举行家电下乡政策

2019年,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我国贫困人口“存量”将在近现代史上首次降低到百万级,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是咫尺之遥。

8亿人口脱贫 世界瞩目的中国扶贫是这样炼成_好看视频

谢邀, @周鑫 。

人说在商言商,那我在机械行业就来聊聊机械行业吧。

十几年前,我大学毕业,职场小白一个,无论是职业的发展还是人生前程都是被“机械式”的推动着前进的,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规划,看着身边的人怎么走,自己也就跟着做而已,对未来那是一片的茫然。

当然那个时候的网络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虽然我们也都有电脑了,但是大学的宿舍都是用电话线拨号来上网的,看个新闻都费力,想看张美女图片都得等一盏茶的功夫,所以也无法向现在这样来“知乎”提个问题,寻找一点答案。

由于是农村子弟,自然家族也没有太有预见能力和见识的前辈指点,能够找一份工作就已经是“上帝保佑”了,所以现在回头来看,一切都是那么的茫然而随意,真的是凭着上天的眷顾和好人们的错爱,才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虽然谈不上什么大富大贵,总算是能够混个温饱。

还是回到“机械”这个主题上来,当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进入的是一家机床制造公司,在当年这家公司绝对是国内行业内排名前十的企业,也是很牛逼的,无论从技术还是规模来说都是很不错的,而且当时的企业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工人的福利也是水涨船高,当然现在已经没落了。

我之所以入职这家公司,很大的原因是当时企业的董事长去我们学校做校招,那种企业家的气势和吹天忽地的口才实在是让我一个未曾入世的后生仔佩服得五体投地,精品佛有一种跟对“大哥”的幻觉,同时也因为这个企业在地域上更靠近自己的家乡,而我是一个非常念家的孩子,于是就这样轻易的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起点给交代了。

进入“机械”这个行业,我虽然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几乎跨越式的经历了几个工业时代,而且我在技术上是全程“介入式”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也让我更能以一种发展的视觉去看待这个时代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去看待整个“机械”行业的变化。

01 机械设备的传统时代

我刚入职机床行业的时候,我首先去到的是一个机床公司的机械加工车间,去做机械工艺施工员,那个时候入职的信任不能称为技术员或者工程师,统一叫“施工员”,我们的主要责任就是负责机械零件的现场加工技术保障,说白了就是帮看看图纸,处理一下不合格品,会签一下工艺,改进几个夹具,这就是全部的技术内容了,真正有心的话,估计半年就可以将所有技术学个七七八八了,再多呆下去其实意义也不大。

我们因为是做加工母机的企业,所以从零件的图纸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而且很多零件的图纸确实是很复杂的,刚入职的时候,我真的看不懂图纸,连简单的图纸都看不懂,感觉自己是一个白痴,那种大学生的自我优越感和自信心在现实的打击下荡然无存。

而且企业里很多老工人是有一种传承式的故意刁难大学生的传统的,很多技术问题,他们都是知道如何处理的,但是他们依然会叫来几个年轻大学生“羞辱”一下,这就像古时候罪犯被发配到一个地方后要先吃几百棍子的“杀威棒”一样,工人师傅们也是会给新来的大学生一个下马威的,让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知道这个世界真的不好混,读个大学也没有什么用,还是狗屁都不是。

我常常在想,这也许就是他们内心最自卑、最柔弱的痛楚吧,只有通过羞辱别人才能让他们获得某种自我的存在,以及存在的价值,而且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他们也对种事情乐此不疲。

在说回机械这个话题,当时进入这个车间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图纸太复杂了,搞不定,但是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三个月后我就很轻松了,因为职场是有套路的,以一个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来讲,这些东西还是可以很轻松的应对。

其实这就是一个理论基础知识与职场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只有经历过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真正把我们大学学到的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将那些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技术来输出,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价值。

后来,单纯的机械加工工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我对技术的学习欲望,于是我很幸运的被调到了机床装配车间做技术员,这个时候已经是一年以后了,进入这个车间后,我才对机床有了一个真正的认知,第一感觉就是太复杂了,和一年前看零件图的感觉一样。

那个时候的机床的结构真的是复杂,三个方向的进给驱动就靠一个步进电机驱动,都是通过不同的换向机构来实现不同加工进给方向的驱动的,所以一台机床的结构及其复杂,很多人做了三五年都没有明白过正台机床的传动原理。

我当时拿到第一张机床装配图的时候,简直就是在看天书一样,什么都看不懂,装配的工人让我在图纸上找个零件或者查个配合,我都要折腾很久才能勉强答复他们,看到他们不怀好意的嬉笑,我知道我还得经历一次与他们的对抗。

那个时候的机床复杂到什么程度,无论是进给驱动还是主轴变速,都是通过不同的换向机构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传动轴,齿轮,拨叉,其复杂程度之高,装配过程之繁琐,简直是让人叹为观止,知道现在我都认为,让我一个人去做这样的结构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太复杂了,那不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代人可以轻易完成的,几十年的产品都在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中。

所以过去很多的工人师傅,特别是老的工人师傅,他们对机械图纸和结构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是现代的大学生很难企及的,他们那点微小的骄傲与对后生仔的羞辱还是有底气的,那可能也将是他们一生的价值所在吧。

但是,时代是进步的,而且其进步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感觉,很快,没有两年的功夫,我们迎来了“数控时代”。

02 机械设备的数控时代

那是我在机床装配车间待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公司突然宣布说要做数控机床了,为此公司还特地组织了一批研发人员去欧洲那边考察,一是考察数控机床技术,随便看是否能够引进某种类型的机型来生产,二是布局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例如丝杆、导轨、系统等等,那个时候的互联网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供应商都是需要自己去对接的。

于是很快公司的第一台数控设备就研发出来了,为什么这么快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肯定不是从“0”做起的研发,一定是有抄图或者购买某种机型图纸的过程的,要不怎么会那么顺利,当然这不是我一个车间技术员能够操心的,我完全就是一个小白。

还记得第一台数控机床下线的时候,公司还搞了一个很隆重的内部发布会之类的活动,很是欢欣鼓舞的局面,而且其结构和性能确实是传统的机床无法比拟的,真的是太“简单”了,相比而言,其结构要简单N倍,其性能要高出B倍,真是NB啊。

于是在那一刻,我内心有了新的方向,从那个时候其我开始懂得了所谓的职业规划,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我要进入“研发部门”,这是我的首个目标,但是以我当时的条件是很难去达成这个目标的,原因是我在车间做得太好了,没错,就是我在车间的工作太出色了,这限制了我的工作流动。

当然我最后还是如愿以偿的到了研发部门,至于是如何去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我的专栏里看一下我的分享文章,那简直就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职场突围,我现在依然感激我当时的决定和努力,正是当时的觉悟才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那是我人生中很关键的一步。

数控时代我开始接棒研发,虽然在机械结构上简化了很多,但是在机床的功能上却要复杂很多,例如后来数控机床的升级版本——数控加工中心,在传统机床的基础上引入了刀库,自动排屑器,全防护围板,第四轴回转工作台等等新的功能部件,这对一个研发工程师来说依然是一种挑战。

设备数控化带给我们:随着数控时代的到来,机床的加工性能,零件的加工工艺,刀具的要求,夹具的研发等一系列技术配套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操作者的双手,提升了零件加工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环境。

但这还不是终点,技术依然在飞速的进步,时间来到了2012年,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具有节点式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我们团队开始进入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制尝试。

03 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加工时代

2012年,我所在的企业开始布局自动化加工工厂,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自动化工厂可能仅限于汽车行业和一些比较成熟的流程型行业,特别是资本雄厚的很多外资或国企里面才有零星的布局,但是我们老板却毅然决然的开始布局自动化工厂了。

老板既然有这样的雄心壮志,那我们做技术的当然是求之不得了,虽然我们在技术和架构上是一片空白,但是我们在激情和斗志上确实满腔热血,于是我们开始去上海,江苏等地做实地考察,希望可以对我们的自动化加工工厂有一个可行性的借鉴。

一行人将近10天的旅程,参观了不下十家企业,最后的结论就是没有参考价值,即使是有一点借鉴的意义,但是也没有突破性的启发,对于离散型企业而言,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还得基于企业内部的工艺流程来出发。

于是我们开始针对企业的加工流程来做相应的梳理和布局,同时对于关键零件和关键工序的自动化生产模式做相应的规划和设计。

总于历经5年的时间,我们打造了第一个行业内的自动化车间,虽然看起来没有满世界机械手舞动的那种热血场面,但是我们实现了3个人管控近70台加工设备的成绩,整个车间实现3班倒式生产模式,9人三个班,人停机不停。

自动化生产线带给我们: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我们将自动上下料,自动传输,数控加工,自动装夹,自动清扫工作台,自动冷却,刀具检测,零件质量检测等所有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步骤都用自动化技术来实现,操作工人完全不需要介入加工的过程,他们的唯一作用就是把物料搬到上料仓,或者是将物料从下料仓搬到车间物流车上。
而且极大的提升了零件加工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对工人技术的依赖和从业门槛,同时也极大的改善了工作环境,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前度和企业的生存成本,这对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而言,简直就是颠覆性的改变。

依然,时代总是在进步,突然之间工业4.0横空出世,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布局吹响了工业飞速发展的号角,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开始出现普及式推广和布局,于是我的职业生涯再次面临转向。

04 企业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

其实企业信息化这个事情,本来是轮不到我来主持做的,但是上帝依然在眷顾我这个“笨小孩”,既然我被选中,我自然是迎难而上,本来我就想为自己构建一个智能工厂的架构性认知,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

当然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一个学传统机械专业出身的中年油腻男,要突然介入企业信息化的布局与执行,无论是在项目的全局把控上,还是团队的沟通与协调上,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是我也知道,这个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于我自己而言,我都是赢家,能够亲身经历这样的变革的机会不多,何况这些好事都被我撞上了。

其实企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德国西门子公司所为的“数字工厂”的实质性内容,因为要做这个项目的缘故,我也因为身在句中而参加了多次这方面的培训和会议,特别是西门子公司的数字工厂推介会议,这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制造业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路在何方。

时代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是要做一个时代的弃儿,还是做一个时代的跟随者,亦或是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其实决定权完全在我们自己手上,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脚步。

我窃以为企业信息化的速度一定会远远的超过企业自动化的程度,已然有一种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未来的企业可能不一定会做完全的自动化,但是绝对不会脱离信息化的经营模式,所以对于那些想切实的发展企业的人来说,今早实行你的企业信息化布局是一个绝对正确的选择。

信息化会带给我们:更透明而高效的企业运营模式,无论是从销售订单的达成,生产计划的跑出与下达,采购计划的执行,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仓库管理的规范还是物流发货的跟踪,这一切都会因为信息化而变得超越我们的传统认知。

我希望我的未来的工作可以和“数字工厂”这个全新的制造业生产运营模式有足够的交集和重叠,那是未来的方向,更是我的方向。

“通讯”,尤其是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

说说我的亲身感受。

1

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家那边还没有装电话。

人们之间的远距离联系,是通过“带话”和“写信”。

“带话”,就是通过顺路的人的把你要告诉别人的事情说给别人。

比如张三有个事要通知在县城的李四,这时王五正好去县城,张三就让王五顺便告诉李四,也就是“捎个话”,有回话也顺便带一下。

现在想起这个词,有一种莫名的喜感。

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写信,然后通过邮局或“班车”带给收信人,我们那把城乡之间的大巴,称为班车。

我有个堂哥,在外地打工,每两个月都会给家里写份信,每到来信的那几天,我伯伯和婶婶就守在路边等,我婶婶不识字,每次都让我伯伯念给她听。我当时还没上学,有时也会凑上去听听,写的大多是吃的怎样,累不累,身体怎样等生活问候语。

这种“带话”和“写信”的通讯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很滞后。

比如,有老人病重,儿子在外地打工,老人很想见自己儿子最后一面,让人带个话或写信,甚至托人去叫回来。

等儿子回来时,老人早已过世。儿子哭成泪人,没见到老人最后一面,终身遗憾。

2

后来,村里装了第一步电话,我现在还清晰记得电话号码,因为小学的墙上、路边都刷着那个电话号码。

村里的电话以书信、互相告知的形式,在周围县城、甚至更远的地方穿播,通过这种方式来联系外地的人。

当时周围很多村里也就一两部电话,要打电话到另一个村找人时,接电话的那家要负责去叫人,而打电话的一方,也要守在电话旁等待,叫人接电话、等听电话成为一道流程。

当时,BB机(传呼机)也流行开了,我家一个亲戚,在外地做生意,随身带着一个BB机,别在腰上,很是带劲。每听到“B—B—”的声音,屏上出现了要回电的号码,然后找电话回电。

我把那个黑色的小机器拿在手上,小心翼翼的摸着,感觉很神奇。

3

等我上初中的时候,村里大多数家里都装了电话,手机也开始普及起来,BB机已经成为过去。

不过手机信号经常不好,时有时没,打电话时,要去外面找信号,说话也要很大声,害怕别人听不清楚。

上了高中,学校不让学生带手机,给每个宿舍配了一个电话,可以接听,但打电话需要办卡,每个学生都会花十几块钱办一张电话卡,校园里、大街上都有很多电话亭。

我们宿舍离电话最近的那位同学比较惨,要经常接电话,每接到电话。

第一句:“喂!”

然后对宿舍的某位室友说:“XXX,你妈找你”。

半夜电话铃声响起,经常被吵醒,每人都不愿意起来接,有很多是打错电话的。

高中期间,也有了QQ号,去网吧注册的,班里不去网吧的同学,也会托同学注册个QQ号。

QQ号主要是加同学、更多的是加陌生人聊天,当时很喜欢聊天。

班上一些同学偷偷带手机,手机可以登QQ。

毕业时,基本上加了班里所有同学的QQ号。

4

上大学后,我有了第一部正式的手机,当时还不是智能机,但能看网站、能玩游戏,很是开心。

和家里联系主要是通过手机打电话,基本上每周都会和家里通话。

高中同学之间主要也是通过打电话联系,经常一打就一个多小时,话费常常不够。

那时,发短信很频繁,学校、班长通知同学都是通过短信,逢年过节,也是通过发短信来互相祝福。

刚上大学时,人人网很流行,加了很多高中和初中的同学。

不过平常用的最多的还是QQ,上课时会去班上同学的QQ空间留个言,也会给朋友的说说点个赞,与外地同学联系,有时会发QQ视频。

后来,换了智能机,用起来更顺手。

大学期间的主要交流方式:电话、短信、QQ。

渐渐的,微信也逐渐流行起来,当时用的少,大多数交流还是通过QQ。

5

毕业以后,QQ用的越来越少,微信用的越来越多。

电话也打的少了,通话套餐基本用不掉。

逢年过节,群发短信改成了群发微信。

父母也逐渐用微信,现在和家人联系,直接微信视频通话。

朋友之间,大多都是通过微信以及各种微信群。

这两年,快手、抖音火了起来。

老家的人很多注册了快手账号,一些亲戚还在上面开直播,经常发一些随手拍的视频。

我姥爷,70多岁的老人,原来用的是老年人手机,这两年也换了智能机,我表弟给注册了个微信,和我们经常微信视频。

去年过年回家,去姥爷家。

一邻居对我姥爷说:“一年没见外孙了,很想念吧!”

我姥爷:“现在社会很好了,都上网,很方便,手机上经常能见到。”


移动通讯,从1986年第一代通讯技术(1G)开始,到现在的5G,经过三十多年的爆发式增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问路恐惧症患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手机地图。

我自己喜欢在各个城市步行,以前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不到路时只能硬着头皮问人:

“大爷,请问昆明东站怎么走?”

大爷:“东站啊,沿着这条路往前走两个路口,然后右转,再走两公里,然后左转就到了。”

我沿着大爷指的路往前走了一个路口,又问报刊亭老板:“老板,请问昆明东站是在这个方向吗?”

老板说:“小伙子,你方向反了,要往回走,还有点远,我说了怕你也记不住,你走到前面路口再问问人。”

我……

大爷和老板指了完全相反的方向,怎么办?

只好再问路边坐着休息的清洁工阿姨,她和老板说的同一个方向,于是我相信了他们。

这还是在南方,后来到了北方,除了要防热心但乱指路的大爷,大爷回答完“往北走,两个路口再往东”,我还得再加问一句“现在哪边是北?”然后在大爷看一个连北都找不到的傻子的眼光中走远。

对于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痛苦的不仅是走了很多冤枉路的腿,还每次问路都感到煎熬的心。

2013年,在北京,有次一个人去八大处,下午两点就逛完了,突发奇想看看地图上周边有没有别的去处,发现香山就在几公里开外,于是试探着搜了下步行路线,手机地图上还真有路,于是沿着它的路往前走,整条路走下来只有我一个人,基本是山间野路,中途很多地方基本看不出路的痕迹,走得提心吊胆,一度以为自己走错了,但地图显示就是路,结果后来真的走到香山后山了——这样都能导出来,我彻底服气了!

从此,一个喜欢四处去的小伙子,十多年去了七八十个城市,已经长成大叔了,再也没向人问过路,偶尔遇到大爷问我哪儿哪儿哪儿咋去,我高兴地拿出手机,打开地图,搜好告诉他,让他感受下社会的温暖。

目前数百个回答中提及的“改变”,几乎全部或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这一条改变: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

2007年郑晓龙指导了一部收视口碑双收的电视剧:《金婚》。1956年,来自农村的女二号“庄嫂”嫁给了工人骨干大庄。因为没有文化,她在家里不得不忍受丈夫的差遣打骂;在家外,则难以在这个重型机械厂内找到合适的岗位,而只能勉强在食堂里干蹬车买菜的体力活儿。女主人公文丽听说后,评价道:“也难为她了,一农村的女文盲能找到一份工作也不易了。”

文盲一词,对于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是太陌生了。但在那个时代,“识文断字”对于底层人民来说,确实是近乎奢侈的存在。

「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2011年,中国宣布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约三十年的时间里,人口受教育水平从广度、深度上发生了“堪称奇迹”的变化。

1949-2010年中国扫除文盲情况统计
1982-2015年中国成年公民中识字率

除了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和人才培养上,也呈现出剧烈的代际转折。1999年起,中国实施了全面、持续的高校扩招。截止2018年,高等院校录取率已从1998年的33%上升至81%, 高等教育摆脱精英化,逐渐成为“大众教育”。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大学生“体感”工作难找,近十年内,大学生就业率总体却是呈现出上升趋势,并逐步稳定在92%附近。可能的解释是,摆脱了精英化的大学毕业生,在寻找“体面多金”的工作时,确实无法再与三十年前戴着“人才光环”的大学生前辈们相比。那么总体的就业率上升,则暗示着“多余”的大学毕业生们,更多地进入了各行各业中,并扮演了基层员工的角色。

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校扩招,为中国奇迹般的三十年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中、高素质劳动力数量。向下,足以在早期肩负起“世界工厂”的国际分工;向上,足以支撑本国的高仿产业发展。

本科及以上学历在总人口中所占人数
2008-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变化
2007-2022总劳动力分布变化趋势(左);2020年预计中国劳动力教育分布图(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三十年的教育发展中,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是最为明显的。2009年,女性大学生数量首次“反超”男性,并从此稳定于50%之上。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关系中,女性的劳动价值难以量化,KPI几乎等同于生(男)孩子数量+家务熟练度。正如难以在事业上施展拳脚的庄嫂,在家中扬眉吐气翻身做主,最终还是依靠“生了个大胖小子”和日复一日的付出操劳感动了丈夫大庄。然而,无论自媒体如何吹捧“御夫术”,比起依赖于伴偶的道德水准,平等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地位,无疑是女性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更为可靠的后盾。

中国高等教育人群男女比例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普及的基础教育,中国从一开始便不会有这样多的网民数量,也不可能哺育如此多的互联网巨头。而如果没有普及的高等教育,在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为内驱的高仿产业上,也不会有不怕受制于人的魄力。

没有比改变「人」的头脑更直接的改变生活的方法了。假如有希望,希望在「人」身上。

过去三十年的辉煌,系于此;而未来三十年的挑战,也隐于此。

祝未来越来越好。

1930-2020年中国生育率变化趋势


参考

  1. China's Graduates Face Glut, Wall Street Journal, 2012
  2. China Statista Country Report, 2019
  3. 中国扫盲工作的成就与经验, 高书国,基础教育参考,2014
  4.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8

看了一圈回答,没有说到共享单车吗?

共享单车的出现,完美解决了1-3公里这个尴尬距离的出行方式。

放在以前,这个距离,打的心疼,又不一定有公交车顺路。走路吧,又费时费力。

自从共享单车出现,出近门再也不用费心去找公交车站了。

顺便还能…

看到 @赵和玉 提到一管血检查癌症的事,正好我也可以算一点点业内人士,就来跟大伙聊一聊相关话题吧。

我这个假期参与了一个用DNA甲基化检测检查五大癌症(肺癌、胃癌、食道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的项目,看临床数据准确度喜人,也过了CFDA、FDA和CE的审核,可以说是这些年在癌症早筛上人类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使得简单便捷的癌症早期预防不再是奢望。

这个项目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液体活检的出现以及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基因甲基化的研究。那么就简单聊聊二者吧。


液体活检

去医院做检查时,有的时候需要去做活检来明确有无病变,这是临床医生下诊断所需依据中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我以前常聊的阴道镜检查、醋白试验,比如有的病人需要做腰穿,比如有的人切出来的囊肿需要剖开来明确是何种病变。举个例子,我以前在知乎上被人询问过HPV高危型感染,后来她复查时活检检查到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这个就属于需要注意的情况,有可能会发展为宫颈癌。所以说,活检可以直观反映病灶的情况,方便确诊。

然而活检不是万能的,对于癌症患者,普通的活检有几个问题:


1、不少癌症患者无法达到手术的指标

现在很多人检查出癌症就已经是中晚期了,身体状况很多都无法满足上台的标准。毕竟活检大多还是有创口的,对人体造成的压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2、普通活检无法做到实时、全面检测肿瘤变化

活检只是取很小一部分组织去检查而不是全摘下来,然而不少肿瘤中,不同组织间还是有不小差异的。同时,肿瘤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不可能时时刻刻患者都在做活检取组织监视,因此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普通活检的准确度可能会下降一些。


3、疼痛有的时候很难忍受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对于一些消化道癌,比如胃癌、结直肠癌等,往往需要胃镜肠镜,胃镜还好,这两年有了胶囊胃镜,虽然花费高但疼痛少了很多,但肠镜。。。分享左手韩的作品之一吧。。。

http://www.sohu.com/a/130395452_183589

除了 这些,一般去医院检查癌症,一般CT、MRI等都是跑不掉的,这种检测,一般肿瘤到了能明显看出来的地步时往往都晚了,再加上这些检测非常考验影像科与临床医师的水平,误诊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这些问题面前,液体活检就脱颖而出了。液体活检主要依靠检测分析人的体液中不同的成分及其理化性质来判断人体内部的病变。也就是说,抽点血就可以检测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主要应用在癌症早筛以及产前检查上。今天主要讲癌症早筛,产前检查咱就略过咯。


在聊液体活检在预防癌症上的应用前,咱还得简单聊聊基因甲基化的问题。


基因甲基化

众所周知,基因决定了我们生物的种种性状,它决定了我们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等等。然而,正如我们的高铁飞机需要人工去调度,我们需要一定的方式来调控基因的表达来确保机体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近些年,基因表达的调控方式一直是生物学上研究的热门之一,其中一项就是基因甲基化

大量实验证明,DNA甲基化能关闭一些基因,而去甲基化则诱导基因的重新表达。基因甲基化简单说就是给碱基加了个帽子,导致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与DNA和蛋白质互相作用方式等改变,结果就是导致一些基因无法表达。

通常情况下,基因甲基化发生在启动子中的CpG岛上。CpG其实就是胞嘧啶-磷酸-鸟嘌呤的简写,如果CpG在一段序列中大量出现,我们称其为CpG岛。通常情况下,CpG岛会在基因的启动子、外显子上大量出现,因此其在基因的表达调控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回归到甲基化上。目前发现的人体内的基因甲基化就是出现在CpG岛中的胞嘧啶的5号位上。由于CpG岛多出现在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置,一旦这种甲基化大量出现,就可能导致其他与转录相关的酶无法与DNA结合,进而导致基因沉默。比如组蛋白H1与CCGG序列的甲基化DNA与非甲基化DNA形成复合体时,两种复合体构象往往不一样。如果甲基化程度足够深时会发生B-DNA向Z-DNA的转变。由于Z-DNA结构较紧,许多与转录有关的蛋白质无法与DNA中响应的位点结合,从而导致转录无法发生。

研究表明,启动区域的DNA分子上甲基化密度与基因转录受抑制程度有关。对于启动子强度较弱的,不需要多少甲基化就可使基因无法表达。对于一些启动子强度较高的来说,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转录活性,但如果甲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启动子将仍不具备转录活性。



简单来讲,如果把“DNA→RNA→蛋白质”这个过程比作一条电路,DNA是开关,RNA是电线,蛋白质是电灯泡(不要在意电源),正常情况下开关闭合(DNA正常表达),灯泡是亮的(蛋白质正常合成)。当给开关刀头套上橡胶套(DNA甲基化),此时闭合开关就相当于开关处断路,灯泡不亮(表达产物不出现)。


现在话题回归到液体活检在癌症筛查上的应用。

在我们正常的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不表达,抑癌基因表达。然而在对DNA甲基化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癌细胞中抑癌基因往往不表达,而原癌基因表达活跃。在对基因甲基化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癌细胞中,其细胞内甲基化程度整体降低,但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程度大幅升高。由此,我们不难推导出DNA甲基化与细胞癌变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在我们知道在癌细胞中,特定基因可能会发生甲基化,但如何去检测呢?这时候就需要液体活检了。

在癌细胞的发展中必然伴随着旧的癌细胞的死亡。当癌细胞裂解时,细胞中的DNA便会释放入人体内环境,随着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直到被人体降解。一般我们称这种DNA叫ctDNA(Circulating tumor DNA)。由于这种DNA在人体内大概只能存在2h左右,因此我们监测到的这种DNA实际上都是癌细胞刚刚裂解完时释放出来的,其携带了癌细胞较为完整的信息,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指标来实时监测体内癌细胞的变化。

除了ctDNA,CTCs也是我们监测的对象。CTCs(circulating tumor cells),循环肿瘤细胞,是原发癌或转移后的新生癌上脱落下来的癌细胞,也包含了较为完整的癌细胞信息,因此也可以用于监测体内癌细胞的状态。不过CTC可能更多用于治疗后监测体内有无转移癌细胞的指标而非早期筛查的指标,因为在早期人体内部很难发现CTC,然而此时ctDNA早已出现在血液中了。因此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采用的是检查ctDNA。至于具体检测方式,我参与的项目是利用MSP或BSP技术用qPCR检测甲基化水平,具体要解释起来就会太过专业化了,因此就不多展开了。

像我接触的这个项目,做早筛主要的方向是DNA甲基化+蛋白标志物监测,比如基因有SEPT9、SHOX2等,蛋白标志物有AFP、CEA等。由于使用的Marker较多,所以准确度很高,按我们boss的说法保证三次以上检查漏检率不超过1%,目前也在国内有推广相关的服务。

换句话说,甲基化检查可以在癌变早期,甚至是分子层面发生癌变时就可以检测出。超早期的检出也使得治疗有了更多方式,比如仅仅是分子层面上发生病变,可以采用药物或者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尝试逆甲基化。如果只是早期,撑死就是一个小手术切除结节、息肉或其他的,花费不会很高。可以说这项技术能大幅降低癌症治疗的费用。

近些年国内基因检测浪潮迭起,然而基因检测实际上往往是基因测序,只能反映概率而不能做到实时监测。最著名的例子莫过安吉丽娜朱莉

电影《史密斯夫妇》,可以说曾深深刺激到年幼的我(笑)

因为通过测序发现,其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较高,因此朱莉选择切除了乳腺这样一种比较“强硬”的预防手段。不过个人认为,基因检测预防患病风险固然有优点,但像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到底好不好呢?如果我们能做到实时监测体内细胞癌变的情况,早发现早治疗,我们付出的代价会不会小一些呢?

液体活检+DNA甲基化检测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揭开了预防癌症的新篇章,使得癌症的人性化早筛不再是梦想。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项现在还不是很出名的检测方式能成功推广向大众,为人类大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大家讲了很多生活上具体的改变,我想谈谈认知或是心理上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军事和经济实力的提高改变了我们对国家的态度,加强了民众和国家之间的情感连接。

如果说十年前我们有大量的「恨国党」,而「小粉红」是一个绝对的贬义,那么十年后,尽管「恨国党」依然存在,但他们的声音已经很难再起波澜。十年前的网络社会,公知还是一门绝佳的生意,他们在网络上用怪异的声音来讽刺国家,而很多尚不具备判断力的学生(比如我)很容易就买了他们的账。那个时候,没有人相信我们是有未来的,好像只有西方才能救中国。我们有什么可以跟西方抗衡呢?

后来的故事,就耳熟能详了。

当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带着更为便利的社会改造进入寻常人家以后,手头的富足带来了物质的进一步丰富,而生活的便捷则加强了人们对国家的认同。若是说以前我们总认为我们在与西方的比较中处于全方位的落后,那么现在,则是有来有往。

我们的高铁,我们的快递,我们的网络,我们的移动支付,都成为了构建起我们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而这些认同感的叠加,则强化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

这几年里,印象最深的是局座在海军节节目上的落泪。我常会不自觉地点开这个视频看一看,然后再看看现在局座的视频,两相对比,感慨万千。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017518612140032

如今身处异国,当我能够从一个更远的距离来看待我的国家时,我发现我对她的情感远比我所想的要浓郁。

你说经济和军事的上升对我们生活的改变究竟有什么具象的影响,好像一时半会确实也想不到。但是,它的的确确让我们更加自信了。而我相信,一个自信的民族会有一个更加明亮的未来。所以有的时候啊,还挺羡慕00后的。他们没有经历我们曾经历过的「不自信」,自小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屏障,能够支撑和保护他们。希望这一批,以及以后的每一批「生就自信」的中国人,能够早一点实现我们「星辰大海」的理想。

所以啊,我们不仅仅要记住或挖掘那些改变了我们物质生活上的事物,同时也要铭记这种心理上的改变。

若不是这份认同,我想就不会有付国豪在面对暴徒时喊出的那句「我支持香港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

也不会有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华人们自发起来与GD份子同台对垒,向西方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

更不会有每次听到「我和我的祖国」的悠扬旋律响起时,那一瞬间的内心颤动。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而这一份自经济、军事的发展而酿造出来的爱国情感,对我最重要的改变是我让能够非常骄傲的去具象那个曾经略显模糊的爱国概念。

很小的时候,我为着湖南人的身份认同而喜欢我的国家。

现如今,我为着这片苍茫大地上蕴藏的无限生机而热爱我的国家。

我亲爱的祖国啊,70岁生日快乐!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024215569448960

讲点我的体验吧。

第一件就是银行卡。

记得是1997年,我从大国企来到外企上班。刚入职才4天,就通知我要出差,具体工程是北京地铁。

行前我到财务领取出差预支金,不想财务给我一张银行卡,告诉我这张卡是我的工资卡,预支金已经打到卡上了。可我还不知道银行卡如何用,于是在财务现学,才发现如此简单。

到了北京,我用银行卡预支了住宿费,还在超市购物,感觉方便极了。

第二嘛,当然就是乘坐飞机旅行了。

我在老国企上班时,那时刚刚改革开放,第一次坐飞机旅行。真是了不得,要办理各种手续,还要有公安局证明。到了飞机上,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包括空姐的服务,还有飞机上的餐食。可惜航程很短,才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对比乘坐绿皮火车,要整整两天,个中差别自然感叹不已。

返回公司后,许多人听说了都来问我乘坐飞机的体验,弄得我如同开报告会一般,折腾了两三天才安定下来。

再往后,乘坐飞机旅行越来越普遍。到了现在,坐飞机已经是最普通的旅行方式,不值一提了。

第三就是私家车。

对于我的上一辈人来说,私家车连想都不敢想的。到了我们这一代,私家车已经成为常态,一点也不稀奇了。

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有次班会,主题是:希望将来过上怎样的生活?许多同学都说希望家里能有一辆属于自家的车。当时看来是遥遥无期的事,而现在,可不就是梦想成真了吗?

第四就是手机绑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手机绑定的APP越来越多。乘车、看病、收支和采购,都离不开手机。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居然能让我多年不用现金。查了一下支付宝的纪录,我的第一笔订单是2016年9月7日,采购井冈山红米,还有在大润发超市采购洗衣液的订单。从那以后,我放了一张百元大钞在钱包里,直到3年后的某日因为慈善事业才用出。

到如今,连菜市里挑担子的菜贩子,也用微信来结账。

不久前遇见一位外籍同事,他对我说:在中国真方便,使用微信不但可以和他人联系,连坐出租车都可以线上支付。他说回国后很不方便,这位同事可是欧洲人哦,他都会有这种感觉。

然而,有百利却有一个不利,就是人被手机给绑架了。

某日我给我的苹果手机换电池,需要2个小时。我到附近的咖啡屋去喝咖啡,落座后习惯性地往口袋里掏手机,才想到手机正在维修呢。点咖啡需要付账,我却没钱。只好向店家说明情况,店家很爽快地答应事后付账,还提供了电脑供上网阅读。当时真的好开心,也为手机不在身边而苦恼。

第五就是个人信息被泄露和广告推销。

这一点是最讨厌的。

某日我的手机响起,接通后对方说他是我的中学同学。接着就唠嗑,讲的还真差不离。最后,他说钱包丢了,能不能资助一下。我说行,但你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就是我当时最爱好的是什么?当时我爱足球,全班同学都知道。这家伙却说,我爱好唱歌。我告诉他,你找公安去讨钱吧。接着挂断电话,并把号码报告给110。后续如何,就不知道了。

问了同事、友人和亲戚,几乎大家都有类似经历,见怪不怪了。

至于广告推销,也十分烦人,却无能为力。

第六,当然就是高铁

我某次因为广州地铁工程在广州开会,会议期间通知我下午去齐齐哈尔参加技术会谈。于是我中午登上前往哈尔滨的航班,于傍晚到达哈尔滨,再乘坐动车从哈尔滨前往齐齐哈尔。行前,有人告诉我这是中国第一条动车线路。车行后,感觉比一般的火车快一些,但设施一般,没有什么更多的感觉。

第二次依然是在广州,乘坐动车往深圳。记得车头上还有ABB、西门子的标识,这次感觉比较好。

第三次是在上海,我从市区前往浦东机场,乘坐磁悬浮列车。列车出发时,我发现椅子上居然没有安全带。车速很快地提升到了425千米/小时,车内很稳。我看着窗外,景物快速划过,已经无法分辨电线杆的模样了,感觉和坐飞机差不多。

第四次是从合肥到北京,乘坐的是高铁。这次真正地体验到高铁的快速和舒适,体验到中国制造的魅力,这心都是暖暖的!

在高铁上,我一直在想高铁机车与供电电源之间的电气接触。这么快的速度,电接触的受电弓该怎样设计?下了车,到车头仔细看受电弓的外观,发现滑动电接触和我知晓的很不一样,尤其是它的滑润系统,挺有技术含量的。然而,我能做到的只是从心里给1万个点赞,笑!

第七,就是商品的丰富程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近年来,不管是在超市里,还是淘宝网上,我们会发生商品的品种的丰富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许多商品让人眼前一亮!

商品的丰富程度,和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与销售渠道的持续改进密切相关,也与海关税制改革密切相关。

记得有一天,我和几位同事在讨论某装备的控制面板设计时,话题由设计逐渐转向流行商品,再转移到国内外的产品外观设计。大家一致认为,尽管我们这些男士们对时尚没有太多的追求,但依然能从周边人们的着装和用品看出来。这种技术进步必定伴随着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采购从生活必备品转向休闲和品质,其背后的意义就是我们国家经济的强劲发展。

期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第八,就是沧海桑田的巨变了

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搞基建投资。

2017年国庆,和家人一起到我父母曾经的下放之地,来个故地重游。一路都是高速公路,快到时就下了高速,在碧山绿水间环绕的乡间公路中寻找目的地,但怎么也找不到。无奈,询问路人,才知道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水库,还有发电站。

当地人告诉我,这是近十年发生的事情。父母的旧居,已经沉没在湖底了。具体可见以下链接:

2017国庆出行 - Patrick Zhang的文章 - 知乎

Patrick Zhang:2017国庆出行

想想全国,类似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的。我参与过的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工程,还有许多高速公路工程,不都是这样吗?

第九,是共享单车。这可是友人看了这篇帖子后,她提醒我应当加上的。

仔细想想的确是,共享单车可不就是互联网经济的独特产物吗?

共享单车解决了我们1到3公里的出行问题,非常方便。

不过,共享单车也凸显出我国国民的素质问题:用后随便放置单车,甚至直接摔在路边,任凭零部件损坏,这些都屡见不鲜。更有甚至,直接把单车丢弃在河中。我家门前有一条河,每年清淤时,看见工人们总能从河中捞出数十辆共享单车。

可见,我国国民素质还有待于提高。

第十,就是居家智能化,目前还处于发展中。

早上和一位同事探讨了居家智能化。他认为,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居家智能化的产品,但未形成标准。居家智能化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中。我们寄希望于不久的将来,期待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电气技术大力协作,为我们的居家生活添加新的体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

总结一下:

题主的标题是:“这些年,有哪些像电子支付一样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事实上,何止电子支付,整个中国都发生了改变。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有品质了。

电子支付真的改变了生活么?

以前上课下课上班下班,早出晚归,有了电子支付以后不还是一个样子。。

莫非电子支付能让你去从没去过的地方,做从没做过的事?



2000年之后真正正面的改变普通中国人生活的,主要是两个

  1. 铁路,特别是高铁。
  2. 私家车。

以前出省旅行炒鸡辛苦,特别是一些内地省份,坐绿皮车晃荡晃荡要好几天。

像我家在煤省的一个小城,坐火车去省会太原需要8个小时,往南去郑州也要8个小时。去上海要一天一夜。

而且画风经常是这样的


大喇叭里放着刀郎沧桑的声音“二零零二年的第一场雪。。。” 乘务员推着小车从人群里挤过来”翔颜阴料简力宝矿泉水。。。”

出门一次就是脱一层皮。


2008年有个动车都了不得,前后也就十年光景,现在高铁已经八横八纵,上千公里转眼就到,更多班列就等同于更多运力。北京到上海好像有50多班高铁几乎公交化运营?

现在出门再也不是困难事了。


知乎上居然问出“卧铺安全么” 这样的问题。。。。

在卧铺火车上过夜安全吗?为什么?

真是唏嘘不已。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高铁的小兄弟地铁也是类似的。 2005年全国还没几个城市有地铁,我同学当时在上财读研,他女朋友在浙大紫金港,他从上财到上海火车站要一个多小时,从上海火车站到杭州两个小时,杭州城站到浙大坐呕吐公交K900又要两个小时。。。




另一个就是私家车

如果没有私家车,人的活动范围是自行车+公交, 大概活动范围就是10公里范围以内的圆,及以公交/地铁站为核心向外扩展1-2公里的样子,

如果有了私家车,行为模式就完全变了。 以后出门就是按分钟来计算路程。



还有。。 就是手机吧

自从有了手机,大家排队都很有耐心。。

专业相关,DBS技术,也就是在大脑植入电极的技术。

从几位患者的视频开始吧, 视频的拍摄和使用已征得患者的同意。

一位肌张力障碍患者

患者术前的情况:

肌张力障碍患者术前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092690736291840

患者在大脑植入电极术后一周:

术后一周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094697794543616

一位帕金森患者

术前每天吃药到了20-30片,无法控制病情,并由于药物过量出现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

帕金森患者术前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093321031045120

患者大脑植入电极后开机即刻: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093459745095680

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大脑植入电极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093617874571264

我们手术室和做DBS手术的我:

通过立体定位仪精确的植入到大脑一个黄豆大小的位置

现在DBS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除了帕金森、肌张力障碍等疾病,一些精神科的疾病,比如厌食症、难治性的抑郁等也在逐步的采用DBS技术,我们单位也在进行一些科研和临床前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位帕金森或者肌张力障碍等的患者都适合做DBS手术,只有经过严格的评估,符合手术标准的患者,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希望技术的发展,能够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新生。

中国的电力行业。

电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这种经济命脉的作用就逐渐显现。 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第一时间将电力作为入侵中国的排头兵,在华北地区迅速组建了七大日伪合办的电力公司:

天津电业公司、冀东电业公司、胶澳电气公司、芝罘电业公司、蒙疆电业公司、北平电业公司、齐鲁电业公司。

总发电容量151422千瓦、变电容量55310千瓦,输电线路2817公里、配电线路5491公里。日本在华北地区组建的以七大电业公司为骨干、十五大“军管理电厂”为据点的华北电网,像一个动力澎湃的发动机,源源不断的向日伪军提供电力供应,也像一张大网,紧紧的捆绑着华北大地:

日伪占领区内的电力,虽然普通中国人并无权使用。但是,每一千瓦的电力中,流淌的都是无数中国工人的鲜血。

在日伪占领区,电厂工人有六多:劳动时间多、有病的多、人死的多、吃不上穿不上的多、挨打受骂的多、工人光棍的多。在1964年,曾对原辽源电厂1580名职工和亲属进行了调查,发现:

亲属中有人被打死、逼死的有22人;
亲属中有人饿死、冻死的有21人;
亲属中有人因没钱治病而死者145人;
曾经卖儿卖女的有10人;
曾经被关进监狱的有37人;
曾经被日伪抓劳工的有160人;
曾被日伪人员打骂过的有1274人。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带来了“光明”,自身却处于无边地狱。

当时的日本,为了修建亚洲第一水电站,在东北地区开始了丰满电站的建设。抓捕并强迫数万名中国劳工参与此次建设,在高难度的施工条件和日本惨无人道的压迫之下,日本人在丰满不仅留下了一座电站,也留下了3条100多米长、6米宽、4米深的沟壑,里面填满了修建丰满电站时死亡的中国劳工,尸骨,达万具之多,这就是“丰满万人坑”:

丰满电站,既是日本侵略者泯灭人性的见证者,也是新中国电力行业的重要起点。一半是海水,冰冷彻骨;一半是火焰,烈火燎原。他就像鲁迅笔下的野草: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就让旧的故事在丰满结束、新的故事在丰满开始吧。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叫丰满水电站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中国占主导地位,但它并不由中国人民主导修建的,而是来自于伪满的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又被苏联人搬走了一半的机组。可是即使仅剩的一般发电能力,它依然雄视建国后的中华大地很多年,其一个站的装机容量占全中国电力总装机的近8%;

曾经,当中国的电力专家去国外考察,国外公司都很大度的表示:只要别拍照、别弄坏,随便看。这不是他们大度,而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和非洲地区的土著居民并没有本质区别,别说看看了,就算给你们讲,你们懂什么叫电力工业吗?平心而论,虽然我很不想承认,但是他们说得对,当时我们的人,的确看什么都是一头雾水。

我们在电力行业的底子实在太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能自主建什么电力设备?天津有一个规模很小的电机装配配厂和灯泡厂,能组装一下小电机、生产一点灯泡;上海有一个拉铜丝的电线厂,能造一点质量很不稳定的电线。1959年,《电机工业》杂志上一篇名叫《十年来我们的电工科学》的文章,很好的概括了建国后我们电力行业的窘况:

电工产品的最高年产量(1947年)发电机不过25224千伏安,电动机不过68391马力,变压器146680千伏安。职工总数《包括无线电制造》不到2万人。衡量电机工业技术水平的电工产品单机容量,发电机只做到200千瓦,电动机不过180马力,变压器不过2000千伏安,其余如开关、电线、电瓷、电表等也只能做些小型产品。

可能大家对这个数据没太大概念,我拿我们现在的电力行业来简单对比一下,当时发电机最高年产量是25224千伏安,有多大呢?一个110kV变电站一个变压器的容量最小也是40000千伏安,大概一点五倍的最高产量,而一个变电站内,最少有两台变压器,而我们这一个区,有这么大的变电站13个,考虑到很多电站变压器容量是50000或者63000的,也就是说,1947年,全国发电机最高年产量,大约相当于我们一个区县三十分之一这么大,也就能勉强满足几个村的电力供应。

这,就是新中国的电力行业。满目疮痍,筚路蓝缕。

曾经,1954年,新中国终于在捷克的援助下生产了第一台汽轮发电机,容量6000千瓦,连现在一个中等规模的居民小区的用电量都满足不了;

曾经,1981年,为了解决武汉钢铁厂一米七轧机的电力稳定问题,中国建成了第一条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从河南平顶山到湖北武昌。但是,所有设备和技术全部是全套购买自国外,价格惊人,毕竟,那是一个进口国外设备修建一公里地铁就要8亿人民币的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八亿人民币。

曾经,1984年,因为1981年全套进口国外的设备和技术实在太过于昂贵,于是我国在建成了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500千伏输电线路。后来,外国公司都笑了。因为无论是自产的充油电缆还是变压器都发生了漏油这种非常基础的问题,甚至,平顶山高压开关厂用引进技术生产的六氟化硫断路器还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爆炸[1]

曾经,1989年,中国三峡大坝的先导工程葛洲坝水电站修建了我国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葛洲坝至上海奉贤南桥换流站的葛沪直流。毫不意外,所有设备和技术全部全套购买自外国公司。不仅是输电线路如此,上海奉贤南桥换流站依旧如此,甚至连换流站内的草皮也是国外公司捆绑销售而来。其窘迫可见一斑。

后来,单机发电容量达100万千瓦的白鹤滩水电站开始建造,其单机容量为世界之最。并且,16台机组全部由国内公司承建,哈电和东方电气各承建8台;

后来,建成及在建的单机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近百台,成为世界上使用该高参数机组最多的国家;

后来,我们自主建设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百万千瓦核电装备、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设备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3兆瓦、5兆瓦路上海上风机;

后来,我们从2004年起平均每年以1亿千瓦装机容量的速度增长;

后来,我们建成了特高压线路18条,总长度近3万公里,成为了世界上电网规模最大国家,输电线路总里程超过180万公里;

后来,我们拥有了世界上顶尖的电力二次设备和技术水平,和国际接轨的一次设备和技术水平;

后来,我们建成了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技术最复杂、安全最可靠的电网;

后来,我们实现了全国100%通电,哪怕是再偏僻的山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我们的电线、电杆、电力工人,从十万大山到青藏高原,从天涯海角到塞外边疆;

@寒鲲 摄于甜水井烽燧

犹记得小时候,一到逢年过节,家里必停电,至于什么时候来电,未知数;甚至有的时候家里开一下电饭煲,也会停电;一打雷,也停电。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一个村只有一台变压器,并且线路老化、设备陈旧,一有风吹草动,马上罢工。今年回家,我发现电杆也高了、电线也新了、变压器也多上了五六台,即使住在偏远地区的单独几户人家,也会有十几根电杆一路把电牵过去。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网者无疆,无远弗至。

很多人可能会想,你讲了这么多,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这是最好的状态。真正的改变生活,不是翻天覆地,而是习以为常。当人们将一年没遇到过一次长时间停电当做习以为常时,将停电视为难得体验时,我相信,电力行业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现在,工作了。从电力发展史的读书人,变成了千千万万的写书人之一。电力行业发展史,大江流日夜,从解放前一直流淌到如今,流淌到我们手中。这本书,我们有必要将它继续写好。

因为在国家电网工作,所以很多时候知乎也会邀请我回答在国家电网工作的体验,私信里面也会有朋友问。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虽然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也很满足,这种满足来源于我从事于以往从来没有从事过的工作,而非其他。但是,我认为我现在的工作内容或者环境,可能很多如我一样所谓的高学历者并不喜欢,因为的确很脏、很累,有时候蹲在马路牙子边吃盒饭,你会感觉自己像一个民工。然而坦白来说,我觉得做一个“民工”没什么不好,我是农民的儿子,读完书出来做工人,这就是“民工”,没什么做不得的。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矫情”的人。

爱玩乐:

爱华服:

爱小资:

但是,这都不妨碍我成为一个“骄傲”的电力民工。

衣服湿透了?搭在工程车上晒一晒,继续:

手一不小心划破了?贴上创可贴,继续:

中午要吃盒饭?往地上一坐,美美的一顿:

我家有书千册,公司有工装一套。陶渊明说: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百丈禅师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以 很满足现在这种状态。白天一手油、一身汗,工作;晚上洗净手、洗完澡,读书。人间至乐,莫过于此。这种感觉,我只能说自己很喜欢,并不能说所有人都会喜欢。

说这些,只是想说,电力行业的传递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将努力跑好这一棒;也想说,电力工作,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轻松愉快。而我的这种民工式生活,只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无数电网人、电厂人的普通日常,我们常常开玩笑说:你用电,我不止用心,还用命。

题目问:

这些年,有哪些像电子支付一样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我说,电力行业就是其中一种,支付宝为大家提供24小时永远在线的支付服务,我们为大家提供24小时永远在线的电力服务。我为我自己的“民工”工作感到满意,互联网公司说:让我们一起改变世界!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已经改变世界且正在改变世界呢?

像现在的中国一样,我们电力行业依然存在了很多很多不合理或者有缺陷的地方,但我相信: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货源网 106487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