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1064879863
16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北京网站建设 >  如何协调印象笔记(Evernote)的「标签」和「笔记本」整理笔记?


如何协调印象笔记(Evernote)的「标签」和「笔记本」整理笔记?

发布时间:2019-07-18 20:06:17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笔记本组强调的是垂直的上下级关系;书签强调的是平行的类似关系;他们是不同的逻辑分类,没有上下级的笔记本组其实就是书签。在使用时,例如QQ的安装和Evernote的安装,都可以有“安装”这个书签,但是Q
如何协调印象笔记(Evernote)的「标签」和「笔记本」整理笔记?
  • 笔记本组强调的是垂直的上下级关系;
  • 书签强调的是平行的类似关系;

他们是不同的逻辑分类,没有上下级的笔记本组其实就是书签。
在使用时,例如QQ的安装和Evernote的安装,都可以有“安装”这个书签,但是QQ安装的文件可能放在通讯工具笔记本组,Evernote的文件放在知识管理工具笔记本组。
应该有意识的区分使用它们。一个笔记只能放到一个笔记本里,但是却可以被分到多个tag项下。每个人需求不同,习惯不同,原有的资料体系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用法。比如我的用法是笔记本是按时间和大的方面分的,一个年度或者一个项目笔记本,对于笔记的动作,比如待阅读,待补充,待确认等等,是用标签实现的,具体可参考 用Evernote组织论文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21305/answer/12731302 。但也有一种用法是在建立行动笔记本,比如电脑玩物,在“行动”笔记本下,有“便利贴”“工作板”“写字台”“办公室”“私生活”等等子笔记。我自己不擅長使用標籤,所以完全用筆記本來管理,我會善用印象筆記的「堆疊」功能(是這個詞嘛?),把筆記本更有結構性地整理,只可惜在iOS裝備上「堆疊」功能無法使用,找起文件來比較麻煩。
  • isA:笔记本
  • hasA:标签
使用习惯和使用场景使然。

笔记本是树型结构,优点是:有清晰的所属关系;缺点是:将事物按类别进行细分和隔离。

标签是图状结构,优点是:有清晰的所属关系;可将全部事物融汇在一起进行系统分析和使用,不会因树型的关系而造成类别之间的隔离。缺点是:设计标签的逻辑比笔记本更复杂些,查询的设计也比树形更复杂些。
标签的优势是建立在更好的标签设计及查询能力上,否则标签比笔记本更易造成混乱。

从技术角度看,标签可以完全取代笔记本,如果设计合理的话。
它们的差异和关系,有些像 sql 与 nosql 的关系(笔记本是sql,标签是nosql)。我就说说我的使用方法:笔记本分类别,标签分内容。
比如我手头正在构思两个剧本,剧本A,剧本B。他们都放在一个叫剧本的笔记本里。
我还有一个参考资料的笔记本,但有的是剧本A的参考,有的是剧本B的参考,所以我给他加标签A标签B来区分,以后搜索标签A,与剧本A有关的参考资料与剧本本身就都出来了。而且标签可以设置多个,一句每篇参考资料的内容还可以细分为枪械知识、历史背景等诸多内容,分的越细以后查找重复利用也就越容易。这也是我之前求索的问题,现在有了眉目并在继续探索中,分享一下我的使用习惯,希望能带来一些帮助

我对Evernote的定位是我的SecondBrain,基于此,我利用笔记本与标签对我的SecondBrain进行了结构化,具体思路就是:
  1. 用笔记本系统建立以目标区分的类,笔记本系统能使存储结构化,是静的,方便主动翻阅
  2. 用标签系统标记笔记的动态属性,标签系统能使复用更便捷,是动的,方便被动搜索.
关于笔记本系统的使用,上一张图胜过万语千言:
我用笔记本体系将我的SecondBrain分成了6大块,它们依次是:
0 - InBox 信息输入区
1 - Idea&? 灵感记忆区
2 - ToDo 任务管理区
3 - 工作状况 工作区
4 - 自我提升 学习区
5 - 用心生活 生活区
其中前三个区域所有碎片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最终都要落实到后面三个笔记本组内存储

--------------------------------------------------------------------我是SecondBrain里的一道神奇的分割线,通过区分笔记本体系与标签体系,SecondBrain里的时空在旋转-------------------------------------------------------------------------

关于标签系统,我现在主要标3类标签,以下按重要性列举:
a.进度:这种标签是我使用标签体系的重中之重,先说一下怎么打:
  1. 未经整理直接存储的笔记标记为「raw」,复习编辑过一次的替换标记为filter1,依次替换为filter2…,可以定稿的笔记标记为「bingo」,这么做的意义就是方便整理,加强复用
  2. 由于我每天安排了固定的时间(入睡前半个小时)整理笔记,有时候一天输入的笔记较多,并不一定全部要整理的清清爽爽的,这样会加重FirstBrain负荷,所以依紧要性决定是否为笔记标注「!」,标注有「!」的笔记则优先整理
  3. 有时候一条从网上截取下来的信息会有内容更新,比如,知乎上关注的新问题,当我需要跟进这些更新内容时,我会为进度标签加上「++」
综上,我的进度标签经常是这样的一些:
「!raw++」「!raw」「raw++」「raw」
「!filter1++」「!filter1」「filte1r++」「filter1」

……
「bingo」

当然,这三者可另排序,也可以分开使用,还可视自己的需要不标注「!」或「++」…毕竟evernote只是一个工具,根据为它的定位去使用才能体现使用它的意义,若为工具所累还不如不用
b.主题:即关注的焦点,比如我的主题标签里出现频次较高的“微博运营”,“javascript”…,主题标签主要是查找相关文档(evernote本身搜索功能很给力,所以这个就显得有点鸡肋),明确关注点(标签组在此处大有可为),结合笔记本系统进行分类深化——其实主题标签的核心意义在于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
c.感受:比如“嗤”,“赞”,“醒”,“乱”…,这种标签能够引起情境回忆,有助于更好地复习,和减少无意义的浪费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精神清醒又比较闲的时候你可以查阅一下标为“乱”的笔记,情绪低落时可以查阅标为“嗤”的笔记…;
(此外,以前我记一种来源标签:比如“知乎”,“微博”,“爱范儿”,“百度文库”…(“原创”可不记),但evernote能自动记忆链接,当我把这类标签中具有提醒更新意义的符号「-」整合到进度标签后,这种标签就被我彻底废弃了)

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定义其他的属性,不过不建议每条笔记都打3条以上的标签,因为这样会增加记笔记时的焦虑感,像我现在形成了记标签时只想着“进度-主题-感受”这样一个顺序,标签就顺理成章不假思索地记下了,却为以后的复用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抛了个砖,希望大家用这块砖砸我,以让我更清醒些
共勉!我一般是这样用标签和笔记本的

笔记本用来标识笔记的唯一属性,譬如已读和未读。
因为笔记本与标签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笔记只能添加进去一个笔记本,所以如果我用标签来标识未读和已读这一类属性的话,我就感觉比较方便,例如我将某一笔记从未读改为已读,只需改变其笔记本位置,如果用标签来标识的话,我在添加已读标签的同时还要删掉原来未读标签,多麻烦啊

而标签我一般用来归类和设置关键词使用,如果用笔记本来归类的话,那么你就倒退了,归类的时候就非常纠结,而且不利于日后检索,原因就不用细说了我很不赞同使用标签和多笔记。不用标签是因为标签与笔记正文割裂,不能再导出所有笔记为其它格式后继续使用;不用多笔记是因为层级难分,还有笔记达到数千以上整理的工作量已经很巨大耗时了。
我是这样使用evernote的:
来了一项新工作,我会打开pc,新建一条"工作事项"笔记,新建笔记的操作如下:
win+r(运行的快捷键)+jgz(加工作的缩写),这时会自动弹出vim的编辑界面而不是evernote新建笔记的编辑界面,在vim界面会自动加入_work_0(下划线为了以后搜索时和其它笔记中的单词work区分,0表示未完成的工作,)关键字,自动切换输入法,这时手动输入工作的具体内容,之后保存vim。保存的文本会自动存入evernote(利用了evernote的文件夹同步功能)。
当我这项工作完成后,win+r+gz(工作的缩写),会自动打开evernote,并自动搜索所有带_work_0关键字的笔记,找到已完成的那条笔记,把关键字_work_0里的0去掉,这项工作就完事了。
补充说明:
1、上述所有带"自动"字样的操作都是我自编的AutoHotKey脚本帮助我完成的,AHK是一款控制其它软件的软件。
2、用vim编辑文本解决了evernote编辑功能弱的缺陷。
3、win+r是我启动不同ahk脚本的输入框。
4、用类似方法我还建立了_telephone_(电话)、_data_(数据)等多个关键字系统来分类不同类型的笔记,避免使用标签和多笔记本。
5、查找笔记时,比如要查张三的电话,我就键入win+r+dh(电话的缩写),之后我的ahk脚本会自动打开evernote并查找_telephone_关键字,之后光标会自动停留在_telephone_+一个空格之后,我再键入"张三",他的电话就跳到眼前了。从我有找张三的电话的想法到看到张三的电话,大概2到3秒时间。

可能像我这么使用evernote的人不多。新建笔记、查询笔记的操作是最频繁的,如果你能仔细体会一下我实现以上两点所需要的操作键盘鼠标(其实我全程不用鼠标的)的次数,再和你现在正在使用的操作方式对比一下,就能体会到evernote的魅力所在了。

再次补充:用好AHK和vim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但我认为它们值得你这么做。在问题Evernote的tag功能如何使用最有效?里回答过,也是针对笔记本和标签如何协调使用的理解,这里再贴一遍:

我的理解:笔记本(目录)是笔记物理存储的组织结构,一个笔记只能存在一个笔记本中;标签是逻辑上的组织结构,一个笔记可以有多个标签。标签和笔记本同样可以是树状,但evernote的设计中,标签可以有多层嵌套,笔记本组只有2层,我觉得evernote的设计思想是引导用户在做复杂分类时多用标签。

我在日常使用中是这样做的:
  1. 用少量笔记本对笔记做唯一的归类,比如工作中的项目跟踪、日常生活信息记录、网络资料收集、个人思考等,这些是互相没有交集的领域,分不同笔记本,互不影响。
  2. 标签因为上述的灵活性,我用来做主题分类。主题可以是:
    1. 知识结构体系:这个类似知乎的“话题”,实践中每个人关注的重点肯定不一样,不可能设置成知乎那样的大而全,比如我很关心IT,我的“IT”标签下,还可以有子标签“社交网络”“电子商务”“mobile”等等,“社交网络”下又可以分子标签“微博”“微信”等等;但对我不那么关心的领域,比如体育,可能记录了包括跑步、打羽毛球、健身等等方面,但也只记录了十几条笔记,也就没必要细分子标签了。这是可以随着笔记的长期积累不断调整的。
    2. 临时性主题:比如要写一篇文章,做一次活动,需要收集很多资料,这些资料同时也是上述知识结构体系里的,这时用标签就很灵活。举个例子,做一个去青海湖的骑行摄影计划,涉及青海湖当地旅游信息、收集的游记、自行车维修保养相关知识、西部风光摄影技巧等等,这些分别都用标签或笔记本分类记录过、或是即将按这些分类去收集,用“2013青海湖骑行计划”标签对整个活动相关笔记打标记、并不影响上述相关笔记固有的分类结构。
    3. 时间管理:比如标注重要性,GTD相关的属性等等。
这些是我根据自己需要做的设置,肯定还有更多可能性,就当抛砖引玉吧。这个问题我在Evernote的tag功能如何使用最有效?里回答过.
这里简略说几点,
个人觉得笔记本分类的优势是它的有序性
比如说你第一个笔记本设置为inbox,第二个笔记本设置为在进行项目,第三个设置为归档.
笔记本分类的的好处是它可以引导你打开evernote后做事的顺序.

而标签分类的优势是它的灵活性,非线性,因为你可以给一个笔记多个标签.他对我最大的作用是和搜索功能配合,比如有个标签叫 [free 精力充沛]还有一个叫[free 累 奖励],在我空闲没事干得时候,我可以在搜索栏打 [f],然后根据自己的精力状态,精力旺盛还是累,选择其中一个标签.比如在[free 精力充沛]下我有要看的ted或者公开课的链接,而[free 累 奖励],有平时搜查的电影的名字.

tag还有许多更具个人需要灵活运用的功能,具体参见Evernote的tag功能如何使用最有效?有人点赞就又来看了一下之前写的回答。

现在Evernote主要的用途有两个:(1)开一个笔记本记录每天的健身,(2)有些好的文章储存下来。

其他GTD的事情,比方说有什么任务之类的,一般用手机自带的提醒,和Mac同步也很方便,对于不那么忙的人来说其实已经完全够用了。

这样集中以后的好处是,每个app基本上集中在某一个它自己比较擅长的功能上。充分利用了app的特点。记得当年在善用佳软上看到过一句话 ,大意是说,工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了,如果单纯研究工具的用法,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深以为然,但是仍然不能改掉自己就喜欢研究工具的坏毛病:)

----------更新分割线2015-11-11----------

没有人邀请,自己跳出来……

就目前来看,从【整理】的角度出发,标签基本可以代替笔记本的功能了。

但是用笔记本有以下几个好处:
1、笔记本可以设置一些属性,例如公开分享、离线下载等。你不能专门设置一个离线下载的标签或者用来分享的标签。从这点上来看,常用的离线笔记、用来给别人看的东西放在一个笔记本里面比较好。
2、由于一个笔记只能归属于一个笔记本,适合于那些互斥的属性。比方说,已完成和未完成,可以设置为两个笔记本。这样整理的时候只要拉动笔记本就可以了,避免了加一个标签/删一个标签的两步操作。

自己基本上保留四个笔记本。
1、收件箱。所有微博、微信之类的存下来的都会自动进来,一打开就知道有多少东西还没有看/整理。
2、已读文章。收件箱上面看完的东西,可以拉进来,贴上相应的标签标识内容。同时这个笔记本设置成公开分享,需要的时候可以给别人看。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随手一记。方便以后查找。形成其他成果以后删除。
4、私密数据。各种密码之类的。严格保密。(补充:同时设置离线笔记,方便网络不好的时候也可以查阅。)

另外如果需要用EVERNOTE做GTD的话,还可以设置工作,然后下面设一个未完成,一个已完成。具体的工作内容用标签分类。以前这么干过,现在感觉太麻烦了。还是直接outlook方便直接……2013年9月我认真思索,为自己创造了一套笔记本、标签使用系统,经过一年的实践验证,到现在感觉非常好用,所以拿来与大家分享。关于【笔记本】的部分,其他知乎前辈的回答已经非常充分了,我就不多说,下面主要讲讲【标签】的运用部分——建立高效的标签系统。
有一点我想提前强调:
  • 每人情况不同,我分享的是思路,而不是最终结果!
  • 要建立灵活的系统,任何系统都可以为服从现实而不断改进,乃至重新建立!


一:建立自己的《标签基本使用原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标签系统的灵活除了带来“方便”也很容易造成“混乱”。我想这也是令很多朋友头疼的地方。我的做法是以实用为原则,混乱中建立秩序

为什么要提前建立秩序?很多人喜欢简单粗暴的给条目加标签,不加思索地把自己想当然的关键词就作为了标签。久而久之,标签列表变得非常之凌乱,我们来看看会产生哪些后果:


(1)歧义标签
  • “小米”同时标注《我与王小米出游记》、《小米的绝妙吃法》和《小米手机简析》几条毫不相干的笔记
(2)标签使用含糊
  • “服装”标签可能标注《优衣库23条经营理念》,也可能标注《本年度秋季最流行搭配》
  • “电商”标签可能标注《马云谈如何踢足球》,也可能标注《马云谈淘宝战略》
(3)同义词标签
  • 同时出现 “Uniqlo 优衣库” “ 优衣库 Uniqlo”
  • 同时出现 “大锤” “王大锤”
  • 同时出现 “乔布斯” “Jobs”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一列举,然后思考建立适用于自己的标签使用原则,比如我的原则很简单:
1.名称类的标签,能用中文的就不要使用英文;
2.能全称的,就不用简称;
3.就文章本身内容使用标签:绝不用“电商”标注《马云谈如何踢足球》。

可以把给自己制定的使用原则用一条笔记记下,根据需求可以随时修改。

有了《标签基本使用原则》可以消除一部分混乱了,但是距离“好用”“高效”还远远不够,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歧义标签】的例子还是无法解决,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有没有一个通用而且简单的方法?我的思路是,从几个不同的“纬度”来标注一条笔记



二:基本属性纬度

之所以叫基本纬度是因为这一累标签具有“通用性”,在使用这一类标签的时候,我建议采取“固定格式”,为的是逻辑清晰易于管理。这一大类标签分为几个小类:

1.地点:[@北京]
假如一条笔记描述了某个位置,我们用[@XX]来标注。或者仅仅是你在老家保定写了一条日记,你也可以[@保定]。有人问,有必要使用加“@”这种固定的格式吗?当然,当你在印象笔记手机APP上输入一个@时,你常用的地点标签会依此排开,再用手点就可以了,很方便——逻辑清晰、易于管理。其它的固定格式也是这个道理,不再解释。


2.场景[饭馆][书店][酒吧]……
这类标签一定程度上是辅助地点纬度使用,但不限于此。这类标签的用途非常赞,比如你曾经在网上收藏了几篇介绍上海特色餐馆的文章,时间已久想不起来,这时候只要搜索[@上海][饭馆],立马呈现眼前,耳边传来小伙伴们的赞赏声“你真是个百事通啊~”。

3.评分系统[###][####][#####]
这三个标签是用来标注一篇文章质量、有用程度、重要程度用的。我自己简单的分为了重要、比较重要、很重要这三种级别。这三个标签不是什么时候都出现,仅在自己认为文章值得回顾或者不得不回顾的时候使用。建议你经常回顾标示重要性的文章,并且根据掌握情况更改他的评分标签。


4.媒体[book:逻辑学导论][movie:冷山][song:最後の一葉][album:シラユキ]
我用来标注读书笔记、影评、歌词等等,当然一篇文章引用了某书的一段话我也会用[book:xxx]标签。有人疑惑,为什么要用[book:xxx]这种格式,直接用书名号不就得了。原因是这类标签特别容易出现歧义,使用固定的格式为的是逻辑清晰和易于管理。举个例子,《北回归线》这本小说其实跟“北回归线”这个名词没有关系的,我看到[book:北回归线] 这个标签的时候,我知道不会检索到相关的名词解释。其它的固定格式也是这个道理,不再解释。


5.人物:[人名]或者[people:人名]
根据我的经验发现,给笔记加入人物标签真的非常实用,点击标签[people:大锤],与他的一次出行、他空间截的照片、他说过的话立刻呈现在眼前。这样“大锤”这个人与“大锤手机”就不混淆了。

6.项目[##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子项目]
这是为补充标签系统的不足而存在的。比如我在筹划一家淘宝店铺上线的时候,涉及到摄影、电脑技术、市场分析、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为了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我把这些不同领域的东西我是放在不同的笔记本里,当他们需要组合使用的时候,统统给他们打上项目纬度标签,非常方便调用。
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活动项目标签,我用[##Doing]标签标注我临时需要的笔记,当处理完后再删掉这个标签。

7.愿望与计划(GTD) 事情[~to do] 地点[~to go] 物品[~to buy]
我会给我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想买的东西加上这个标签,这些事情我现在不必做,当我闲下来想找些事情的时候,这类标签就大派用场啦!当然,你大可以用[~ToDo]这种格式去构建自己的GTD系统,因我我已经脱离了严格的GTD系统,这里就不再阐述了。

8.标记系统纬度[##需要回顾][memo]
[##需要回顾]这个标签是从项目纬度进化来的,当我在复习曾经笔记时发现又些需要加深记忆的,我会打上这个标签。当我认为笔记不需要特意回顾后再删掉这个标签。
[memo]这个标签是我自己的小习惯,相当于给一篇笔记“加星”了,如果笔记里有我写过的话,我会统统打上这个标签。而且,打这个四个字母的手感非常的好~


三:细分的内容纬度


笔记的内容门类繁多,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没有一套固定的系统,这里我分享两个思路。

  • 为每个笔记本设计一套内容标签系统:比如我为我的【空间与家居 】这个笔记本就设计了[卧室、书房、客厅、厨房]这些标签;


  • 网络文章使用其自有的标签:现在很多网页都有自己的标签,可以作为参考。

一个好的标签系统,是适用于未来的、可以不断发展的,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刚好在整理我的笔记本&标签结构。
一、笔记本分9个,对应9大类标签。
二、每个打标签下会有二级标签,三级标签(下面没体现),...

0、inbox
1、GTD
  • 收集篮子
  • 行动清单
  • 项目清单
  • 等待清单
  • 参考资料
  • 备忘录
  • 将来清单
2、记录总结
  • 每日总结
  • 每周总结
  • 每月总结
  • 随想日记
  • 生活随拍
  • 个人喜好
  • 灵感记录
3、工作状况
  • 产品描述
  • 工作信息
  • 客户信息
  • 市场信息
4、阅读学习
  • 读书笔记
  • 讲座笔记
  • 诗文背诵
  • 章句摘录
5、推荐实践
  • 沟通交流
  • 书籍电影
  • 思维改善
  • 心灵成长
  • 投资理财
  • 求生自救
  • 注意力管理
  • DIY动手
6、信息类
  • 人物
  • 历史
  • 教育
  • 塑形
  • 衣着
  • 职业规划
  • 装修
  • 性知识
  • 医药常识
7、效率类
  • 记忆技巧
  • 软件技巧
  • 常用模板
  • 实用网址
  • 常用信息
8、生活类
  • 旅游
  • 笑话
  • 美食
一、笔记本

二、标签
1. 情境标签
@phone-电话处理
@email-邮件处理
@office-在办公室
@home-在家

2. 进度标签:
&raw-未经加工
&ing-处理中
&done-处理完

3. 相关度标签 //可参考四象限法则_百度百科
v1-重要紧急:尽快完成
v2-重要不紧急:按计划完成
v3-不重要紧急:尽量委托
v4-不重要不紧急:尽量不做

4. 主题标签
标注相关主题词,如投资、java、毕加索...

三、使用规则
流程:收集-处理-组织-回顾+执行。
架构:分为GTD、工作、个人、知识四个模块,GTD中的碎片信息会经过处理最终放到后三个模块中

//@TODO:具体规则有空再补全吧...虽然真正使用印象笔记的时间不算太长,但由于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频繁,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固定的使用方法。不断地摸索使用的方法,不断地调整和实验,这本身就是一件意趣无穷的事情。下面开门见山,介绍一下我这段时间来自己摸索出来的使用经验。

笔记本的使用术
我的笔记本分类原则是尽量粗放,以信息联系的“大块状”分类。我看到很多人把笔记本分得很细,分科目,科目下又分子科目,弄出一串很长的列表,有“政治”,“历史”,“经济”,“互联网”等等。这种做法有诸多缺陷。

第一是分类太细并且大多数分类是相互交叉拎不清的,不利于归类。举个例子,我收集到一篇关于讲解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演进历程的文章,那你说我要将这个笔记分到“政治”,还是“历史”,还是“经济”,还是“互联网”?一般能把笔记本分成这么多门的人都是带有点整理癖和强迫症的,遇到这种拿到信息又无法精确分类的时候会纠结得要死。我当初就经常为此郁闷。

第二是不利于搜索。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是很强大的,搜索是一个笔记类工具最核心的功能。我看到很多人经常去分类异常明细的笔记本里面寻找信息,却很少利用到搜索的功能,这在我看来是买椟还珠了。

把笔记本分类得很明细的一个坏处就是会破坏搜索的便捷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的搜索的途径可以使用。一种是点击对某个明细的笔记本进行搜索,另一种是对所有的笔记进行全局搜索。要不就是“一”,要不就是“所有”,并没有中间的选择。

对“一”进行搜索的一个坏处是搜索范围太过于狭隘,并且有上面说过的分类拎不清,只能将综合的信息放在其中一个分类的问题。比如我如果将刚才那篇将互联网商业模式演进的文章放在了“经济”笔记本中,我就无法在“历史”笔记本中搜索到它了。另外一个坏处是,即使你的“一”分类拎得清楚互不交叉,在这种精确范围的搜索不利于信息间的碰撞。的确,你可能很精确地搜到你最想要的信息,但也阻碍了可能启发你的在其它笔记本中的信息。创意和灵感往往是从侧边袭来的,比如你在“经济”笔记本中用关键字“免费”找寻信息,但是默默躺在“历史”笔记本中含有“免费”的某条讲发放传单的历史小故事的笔记可能会给你带来珍贵的灵感。但由于你的精细分类,你阻碍了这种信息间的相互碰撞和启迪。

而对“所有”进行搜索的坏处是其中夹杂了很多明显是噪音的信息。每个用户的印象笔记里肯定都有记录不少跟知识无关的事情,有可能是某个账户的账户名,或者是某位亲戚的家庭住址之类。这类的信息一般是很独立存在的,也基本不跟其它的笔记产生联系。所以如果你在“所有”进行搜索,可能会不小心把这类独立信息也夹杂进你的搜索列表中,带来不必要的噪音。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我的笔记本分类原则就是尽量粗放,同时把寻找信息的重心放在搜索功能上。在我的印象笔记里,所有知识类的信息和所有我自己思考出来的信息都放在一个叫“Resources”的一级笔记本里面,就这一个。之前我还会在这个“Resources”笔记本分出其它诸如“经济”,“互联网”等子笔记本,这样一来我就既可以点击“Resource”一级笔记本来搜到所有子笔记本的信息,又同时兼有分类的功能。但后来我连子笔记本都取消掉了,只剩下“Resources”单一的笔记本。这主要是源于我思维观念的变化,我逐渐意识到所有的知识或信息都是一体的,是一个混沌和融合的存在,所有的分类都有点伪命题。

一切事情都只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我要做什么,另一个是我需要什么。Resources就是我的大后方,我可以用搜索信手拈来任何可能有利于我做事的信息,无论是从哪个领域哪个方向。而做什么事情会在后面说到用标签来解决。至于其它的比较独立的信息,比如一些账号名、收集的歌单、书单等我会放在另外的“Reference”笔记本里面,因为这些信息不大可能与其它信息有补充作用,而且使用场景也比较明确。这样一来,如果我要什么信息,我就会点击“Resource”笔记本进行搜索,既能全方位地获取我想要的信息,同时又避免信息的干扰。

标签的使用术
上面讲的笔记本的分类是基于如何有效地搜索信息出发的,而标签在我眼里的定位更像是“要做什么事”。标签是跨越笔记本而存在的,不局限于笔记本的分类。如果想要让印象笔记慢慢成为我们大脑的一个延伸,得使得我们每次打开它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干什么。归根结底,我们大脑的功能无非就是处理信息。而印象笔记已经把存储功能做得很好了,它只需要提示大脑接下来去处理什么就行了。

所以我的标签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比如我现在在进行一个项目或者跟进一件事情,我就会建立一个这个项目或事情名字的标签,然后把所有有利于做成这件事的笔记都打上这个标签。再把这个标签Add to Shortcut。这样一来,每次我一打开印象笔记,我就可以在很显要的地方点击“我要做的事情”,瞬间看到能促进这件事情的所有信息。

所以你可以看到笔记本和标签是两种不同的组织方式:每条笔记都物理地归属于某个笔记本里面,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但是当一旦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它们又以标签的形式给组织起来。这种结构就像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我们又为了一起完成一件事情以“公司”这个标签给组织了起来。一旦这件事情完成了,这个标签就被删除掉了,这个临时的组织就解散了,但在不久的将来,同样的笔记可能又被另一个标签以另外一个组合给联系了起来。这在我看来,这样的组织形式才是最有效率的。

标签小技巧
标签的命名可以在前方加一个特殊的符号,比如“=”,后面再跟上真正的名字。这样在打标签的时候你就可以只打个“=”号,后面就会很快跟上索引供你选择。

PS.
如果你也喜欢研究思维、效率的问题,就关注下面的公众号吧,一起探讨。

http://weixin.qq.com/r/hkjC2inEd3QIrW259x2U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通过

将标签当做分类树,对于笔记进行整体的分类.... 重于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
用笔记本做专题记录,将现今正在从事的事情,最快的整合在一起...... 重视效率,行动力
具体方案,请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

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 落花纷纷的回答

使用印象笔记这么久,对它的功能几乎是了如指掌,也总是很乐意跟别人分享我的知识管理方法,包括如何收集、如何分类和如何查找等。唯独有一项功能自己始终没能熟练掌握并应用——那就是标签的使用。

一直不愿意使用标签功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没有一套完善的标签体系,感觉标签很乱,并没有给笔记的管理带来方便之处;

(2)很多微信公众号文章会自带一些标签,导致标签更加杂乱无章。


最近,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知乎上的文章,从中学会了一些技巧,并对自己的标签体系进行了彻底的复盘与改造,终于体验到了标签所带来的便利。

先分享一个简单的小技巧:如何关闭/打开微信自动添加标签?

关闭自动标签:发送“nt”到微信号“我的印象笔记”

打开自动标签:发送“t”到微信号“我的印象笔记”

1、为什么要使用标签管理笔记

(1)标签数量多。

一个印象笔记账可以建立250个同步笔记本,标签的数量则是1000个。由此可见标签比分类更常用,且可以通过搜索快速找到。


(2)标签可以嵌套

印象笔记的分类仅支持两级分类:“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而标签可以多级嵌套,没有任何限制,想分几层都可以。


(3)标签可以让笔记变得立体,便于搜索和查找。

一个笔记可以拥有多个标签,但只能属于一个分类,通过标签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笔记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2、创建标签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建立标签体系前,首先要明确几个基本原则。


(1)标签尽量(注意是尽量)不与笔记中任何词语重复。

比如原文中的标题或正文中有“知识管理”这样的字眼,那就没必要再为这条笔记添加“知识管理”这样的标签。


(2)添加标签的重点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想到了什么

一条笔记,尤其是从别处转载的文章,看过之后,如果不做任何处理,里边的知识很快就会被忘记,甚至无法搜索到。但是如果能加上自己解读后的标签,下次用到时,就会轻而易举找到。


比如,在读下面这篇文章时,发现文中有关于“书籍分类”和“阅读方法”的描述,于是,我就为其添加了这两个标签。而这两个标签在原文中都是无法搜索到的。



(3)标签应简洁明了、易于管理,且不易混淆。

比如我看到一篇关于搜图技巧的文章,给它添加了“搜图方法”这样的标签,后来又看到一篇推荐优质图片网站的文章,给它添加了“搜图网站”这样的标签。在整理便签时,却发现这两个标签是同一类,还不如合并为“PPT图片”,这样反而更加简洁明了,下次添加时就能一步到位。


3、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标签体系

有了标签使用原则后,就可以开始建立自己的标签体系。


(1)对于常规的标签,可以借鉴笔记本分类的方法,采用层层嵌套的标签体系。



这样的标签体系与知识体系紧密相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等建立。


(2)用“*重要资料”标识重要的资料。


(3)用“#我的XX”标识自己原创且重要的笔记。


(4)用“#memo”标识自己有做过批注的笔记。



在我的潜意识里,认为加“*”代表很重要,所以看到重要资料,只要在新建标签时,输入“*”,就会显示出“*重要资料”;同理,“#”代表是我自己原创或写过内容的笔记,给这一类笔记建标签时,输入“#”即可显示出“#我的书单”类的标签。


(5)用“@人名”标识相关的名人或达人。



跟人名相关的标签统统在名字前加“@”符号,在添加这一类标签时,只需要输入“@”就可以进行选择或输入。


(6)用“j解忧杂货店”来标识书籍。



跟书籍相关的标签,借鉴李参老师的方法,在书名前加首字母,便于排序和管理。


(7)用“年月”和“月日”来标识时间。



时间相关的标签可以单独建立一套体系,按照三种序列进行归类:a、按照年归类;b、按照月归类;c、按纪念日节日归类。


4、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标签体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甚至当有一天发现根本性问题时,还有可能需要推倒现有的体系重新建立。


另外,使用标签管理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高效、方便。每个人在具体的实践中,都会受到个人的喜好与习惯的影响。因此,当你准备建立自己的标签体系时,可以参考这种思路,但不要被这样的思路局限,好好发挥你的想象力。


最后,关于标签的使用,还可参考《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这本书,里边有关于标签功能的详细描述。

本文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印象笔记给出的条件,做出最科学、最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


一、默认笔记本

默认笔记本只有一个,是你最便捷存储信息的地方。

因此,这个笔记本只能是【草稿箱】,用于存储各个渠道来的第一手消息,便于无脑快速收集。

这个【草稿箱】应该有一个属性:吐故纳新

顾名思义,这个【草稿箱】所存的记录条数是有个上限的,如果一条新的记录添加进来,就必须把一条最老的记录整理出去,到整理后的笔记夹。

这样可以保证每条知识都经过消化整理才融入自己的体系之中。


二、其他笔记本

一条记录只能存储在一个笔记本上,却可以有多个标签。

这决定了,笔记本的化分应该模块化,要满足“低耦合,高内聚”的要求。

即:笔记本与笔记本之间的联系(交集)尽可能少,笔记本内部的内容尽可能关系紧密。

因此,建议是按使用场景,将外层笔记本分为:【工作】,【学习】,【生活】,内层进一步细分。

并且,对处于笔记本交集区域的知识,应设置一定的优先级顺序,让整理的笔记在归档时可以有律可依。


三、标签

每条笔记可以有多条标签,多条笔记可以共用同一标签。

也就是说标签是知识与知识的连接点。

而知识与知识的连接越多、越准确,越有助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创意思维。

因此,建立标签尽量多维度,帮助精准定位一个知识点。

为了避免标签的冗余、二义、和模糊,建议标签的词义尽可能单一、尽可能客观、尽可能完整。

标签的维度可以有以下选择:

1、知识的来源。【微信】,【Kindle】,【微博】,【QQ】,【新闻】,【语录&名言】,【知乎】

2、知识的震撼。【#】,【##】,【###】,【####】

3、知识的功能。【修身】,【育儿】,【技能】,【思维】,【待消化】

4、……


四、把知识搅动起来

只有把知识搅动起来,才能最大化知识整理的意义。

【重要建议】:定期检阅修整每个笔记本中最旧的两条笔记,并按修改时间排序,则最旧的笔记会出现在首页,便于温故而知新。

这是一个活的知识管理系统,若能持之以恒,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是一个好问题。在印象笔记的使用上,标签和笔记本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使用这两个功能是为了对笔记分类,让它们变得有序,可以做到随存快取。

我见过很多朋友只用笔记本来分类,越用越累。

我也见过一些朋友在使用笔记本分类的同时,还尝试使用标签来分类,但基本上也是不得要领,最后搞得一团糟。

我不敢说下面我分享的方法没有缺点,但至少可以让你明白到在使用笔记本和标签来完成笔记分类,可以怎么样做得相得益彰,一辈子稳定运行。

首先来聊一聊笔记本的使用。

第一部分:印象笔记的笔记本,没事别整那么多

在印象笔记里的笔记本和笔记本组,它们的分类我认为要遵循克制的原则,也就是说笔记本和笔记本组不能整太多。

笔记本分类的常见问题

我们可以先来看几个例子。

下面这些笔记本分类截图,是我从网络上找到的,你可以看到,这几位朋友都建了很多个笔记本,他们对于笔记本的命名是相当地随心所欲的。

特别是上面的第 3 个例子,如果你仔细数一下,你会发现它一共有 24 个笔记本组,这是相当厉害的。我们知道,笔记本组是折叠的,打开里面还会有多个笔记本,我们算它平均有 2 个笔记本好了,那这位朋友至少拥有 48 个笔记本。

这些笔记本相当于 48 个文件夹,根据我们在电脑上的使用体验,这种情况下要打开某一个特定的笔记本,是要费些时间的,就算你用快捷键来搜索笔记本,因为有 48 个名字,如果是你,我估计你一时间也很难马上想到要输入什么样的关键词来进行搜索。

实际上,这种笔记本组和笔记本同时有很多个的情况的相当常见的,我刚开始使用印象笔记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

我跟这些朋友之所以这么做,通常是因为建立笔记本的时候比较随意,想到一个好像挺合理的名字就新建一个笔记本,对于笔记本的命名也没有规则,总体的分类比较混乱,最终导致整个笔记本的结构可以说没有结构,不成系统。

面对这种笔记本分类混乱的状态,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要存放某一条笔记的时候,会纠结于存放在哪个笔记本更为合适。

这种纠结多了之后是可怕的。

而更为可怕的是,为了避免这种纠结,有一些朋友还想出来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

他们建立了一个叫做「其它」的笔记本,把一时间不能分类的笔记都存放在这里面。

如果你也这么做,那相当于埋下了一个隐患,不出意外的话最终大概率的后果是:你的很多笔记都会存放在这个叫做「其它」的笔记本里边,这实际上让笔记本的分类没有了分类,相比于这个叫做「其它」的笔记本,另外的笔记本就形同虚设了,它们就像被全世界抛弃了,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于是,整个笔记本系统会面临着崩溃的风险。注意呀,我这里说的崩溃,并不是指你的印象笔记打不开了,而是指你往笔记本里面存放东西然后调取信息的时候,有一种用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的感觉。

当然了,还有一些朋友,发现了这种风险,想要摆脱这种不好的状态,于是呢,他们去学习其他人分享的一些笔记本分类,然后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笔记本分类。

当他们把一条一条的笔记按照新的分类整理之后,发现自己爱上了整理,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地为了整理而整理,甚至陷入了整理迷局当中,你要知道 ,这些朋友光在笔记本的整理上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请你注意,据我所了解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特例,这是很多朋友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状态。你可以看到,笔记本的分类问题已经成为了印象笔记用户的老大难问题。


笔记本的本质是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端正态度,要重视分类这件事情。

你知道吗?很多朋友对于分类这件事本身是不够重视的,随意建立笔记本,就是不够重视的一种突出表现。

那我想告诉你的是:分类,应该是一个很严肃的科学问题,你要给予它足够的重视,你需要认真对待分类这件事情。

我们对于笔记本的分类,或者对于其它事物的分类,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我们对于笔记本这个东西的认知,当我们对它的认知足够清晰的时候,分类自然就会清晰了。

我们知道,印象笔记里的笔记本就相当于我们电脑里的文件夹,一个文件夹可以存放多个文件就相当于一个笔记本可以存放多条笔记。笔记本也相当于图书馆里边的书架,一个书架可以存放多本书就相当于一个笔记本可以存放多条笔记。


如果你深入观察一下,你会发现笔记本,文件夹,书架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有空间上的限制。

什么意思呢?你看呀,任意一条笔记,只能存放在一个笔记本里边,任意一个文件,只能存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边,任意一本书,只能存放在一个书架里边。这就是它们空间上的限制。

也就是说,印象笔记里的任意一条笔记,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笔记本,而一个笔记本就是一种类别,这背后也就意味着:一条笔记只能归属于某一类别。

你要知道,一条笔记只能归属于某一类别,这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很明显,在现实世界里面,我们知道某一个事物它往往可以归属于多个类别。

比如,一部电影,周星驰的《功夫》,你可以把它归为喜剧片,你也可以把它归为动作片,励志片,国产片,贺岁片,甚至是商业大片。

再比如,一本书,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你可以把它归为励志类,成功类,你也可以把它归为演讲类,故事类,投资类,书单类,金句类,甚至你还可以把它归为查理·芒格类。

你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可以归属到不同的类别。

可是,如果我的一条笔记内容是《穷查理宝典》,这个时候,就算我有这几个笔记本,由于一条笔记只能存放在某一个笔记本里面。

比如我把《穷查理宝典》这条笔记存放在投资类这个笔记本里面,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穷查理宝典》只能归为投资这一个类别了,我在其它类别的笔记本里边是找不到它的。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记本的空间限制突然变成了一个天生的缺点,不管我建立多少个笔记本,它始终没有办法突破这个限制。


怎样做好笔记本分类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不妨再看一下这个《穷查理宝典》:

你发现没有,这些类别实际上也可以是一个个的标签。

是的,你看到了标签这两个字。我们只有一个办法把《穷查理宝典》这条笔记归属到多个类别,那就是使用多个标签,给它贴上多个标签。

只有标签,才能突破空间上的限制,把同一条笔记归纳到不同的分类里边。

你要知道,标签在印象笔记里是另外一套系统,关于它的具体用法,我以后会专门写文章来给你分享,这里我们先不展开。

我们还是回到笔记本分类这件事情上,当有了标签之后,我们还需要建立笔记本吗?

需要的。

因为笔记本的空间限制并非一无是处的,它满足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需求,那就是:它可以把相关的信息归为某一个特定的类别,让我们快速地找到。

好,既然分类还是有必要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好这个分类呢? 笔记本要建立多少个?笔记本要怎么分类才是科学可行的呢?

如果我们再回顾一下刚开始这些朋友的笔记本分类截图,你会发现他们的分类之所以有这么多,是因为这些分类存在多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一些类别。


正是因为这样的多个维度交织在一起才造成了混乱。

所以,我想分享给你笔记本分类的第一个原则是:只需要在某一个维度上进行分类。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你首先需要一些逻辑思维。

有一本书,叫做《金字塔原理》,是一位叫做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的老太太写的,这本书被很多读者认为是讲述逻辑思维理念的经典著作。

在这书当中呢作者提出了一个叫做 MECE 的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事物的分类要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复,而合在一起又能做到完全穷尽无遗漏,精简成一句话就是:相互独立不重复,完全穷尽无遗漏。

也就是说,当你的笔记本按照某一个维度进行分类,如果能够做到这个「相互独立不重复,完全穷尽无遗漏」,那这样的分类算是科学可行了。

实际上,这种不重复无遗漏的分类在现实世界里边有很多。

比如这样的分类:

学习,生活,工作是一个维度的分类,在学习,生活,工作的下面,又可以是相同一个维度的分类。你会发现,每一个分类下面,还可以按照某一个相同的维度继续分下去。


但是,你发现没有,如果你完全按照这样的一个分类来建立笔记本,你会拥有很多个笔记本,这又掉到一个大坑里边了。

你要知道,你的注意力是没有办法覆盖到这么多笔记本的。

就像你在家里搞了很多个收纳箱或者柜子,把一些东西分门别类地存放进去了,感觉是整理得挺好的,可是结果往往是:大部分收纳起来的东西,在那里躺了很久很久都没有派上用场,而那些当初看起来还不错的收纳箱和柜子,不但占用了你房子的空间,还布满了灰尘。这些东西整得太多而你又经常照顾不到它们,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所以,我要分享给你笔记本分类的第二个原则是:笔记本的数量要克制。

实际上,你只需要这里最上层类别的三个笔记本:学习,生活和工作。其它往下的所有分类,你可以把它们变为标签,标签还可以突破空间上的限制。

为什么笔记本的数量要这样克制呢?

因为当笔记本数量太多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你的大脑也会产生记忆的负担。

在 1956 年,有一位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A. Miller)一直以来被一个数字所困扰,他总是认为阿拉伯数字中的 7 跟一些特别的事情有关系。

于是,他展开大量的研究,最后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题目是:《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这篇论文主要的结论是:年轻人短时间内的记忆广度大约是 7±2,也就是 5-9 个信息组块,其中包括了阿拉伯数字、字母、单词或者其他的一些单位。

这个结论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一组信息如果超过 9 个,一般人是很难马上记住的。

有趣的是,到了 2001 年,在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有一位教授考恩(Cowan) ,他认为米勒这个哥们高估了人类的大脑记忆容量,于是他又发表了一篇论文 《 神奇的数字 4 :心理存储能力的再认识》 ,他指出我们一般的大脑只能记住 3-5 个独立的信息组块。后来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多家科研机构经过反复研究之后也倾向于支持这个论点。

而当我们在记忆手机号的时候,通常会把数字拆分为3个-4个-4个,或者4个-4个-3个,这样来记会很快地记住,实际上我们这种做法也支持了这个论点。


不管实际的数字是多少,如果你曾经背诵过小学课文或者英语单词,你应该很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记忆是不靠谱的,我们大脑永远都在想办法不去记东西,能不记就不记。

如果你有多个笔记本,你应该也会有这样的体验:虽然在印象笔记里面这些笔记本你经常会看到,但是最终你能熟悉并且记住的也就只有那么几个。

所以呢,为了让你的注意力更集中,为了减轻你大脑的记忆负担,笔记本的数量需要克制,请你记住:少就是多。


总结

最后,我稍为给你总结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很多朋友对于在印象笔记里边的笔记本分类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他们缺少全局的一个考虑,导致出现多个笔记本组,折叠有多个笔记本,这很容易出现笔记本形同虚设,甚至整个笔记本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

而笔记本本质上相当于文件夹或者书架,天生具有空间上的限制,无论你怎么样分类,一条笔记也只能存放在某一个笔记本里边,这就会导致那条笔记没有办法归到其它类别里边,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的。

如果想要一条笔记可以归纳到多个类别里边,并且在需要使用时能够被快速地提取出来 ,你只能依靠标签来实现。

但是,就算我们有了标签,基本的笔记本设置还是要有,因为笔记本的空间限制仍然可以帮助我们把相关的信息归为某一个特殊的类别,让我们快速地找到。

在笔记本的分类上, 我们只需要在同一个维度上进行,并且笔记本的数量要做到克制。

实际上,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不停地做着分类这件事情。因为对事物进行分类,就是我们了解事物,思考事物规律,形成认知结构的一个过程。

对于某一个事物的分类,思考的维度可以有很多个,这也就导致了我们会呈现出来五花八门的分类。

对于笔记本的分类维度, 我个人主要应用了 GTD 的做事方法论,你可以看到,我只有这么几个笔记本,这些笔记本的数量是相当克制的,它们是一秒可见的,也是一秒可搜索到的。


我使用这样的笔记本分类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认为它们是一套科学可行并且崩溃风险极低的笔记本分类系统。

我在上面提到的 GTD,它的全称是 Getting things done,它是美国的一位时间管理专家大卫·艾伦(David Allen)提出并且传授多年,也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流程和行为管理方法。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这个方法论的很多资料。我也会在以后的文章当中给你分享我对于 GTD 的一些理解和应用,欢迎关于我的公众号【赋能懂事局】,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更多的干货讲解。


第二部分:印象笔记的标签,它的强大功效超乎你想象

很多朋友在刚开始使用印象笔记的时候,甚至在使用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仍然没有掌握到标签使用的要领。

我认为这里面最首要的原因是:这些朋友还没有真正体验到标签的强大功效,以至于没有什么动力和激情去研究一下标签的真正科学有效的使用方法。

在印象笔记里,你的一个帐户最多可以建立 10 万条标签,如果你真正体验过它的强大功效,你一定会跟我一样把它看作是一项伟大的产品功能。

前面介绍过一个例子: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如果某一条笔记就是这本书,那么,从笔记的内容来看,它可以归纳为这些类别:励志类,成功类,演讲类,故事类,投资类,书单类,金句类,甚至是查理·芒格类。

如果我们分别建立这些类别的笔记本,那么最终《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作为一条笔记,无论怎么样它也只能存放在某一个类别的笔记本里边,也就是说它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类别。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实际上很多事物具有多个类别属性,它们在整理时应该被归纳到多个类别里。

而如果我们想要把《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作为一条笔记归属到多个类别,有没有办法呢?

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把这些类别变为标签,给它打上这些标签。

好,从这个例子,你可以看到,标签本质上就是用来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的一个东西。

我必须要重复并且加粗突显一下这句话:标签本质上就是用来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的一个东西。

当我们谈到标签的时候,通常会延伸到「贴标签」这个动作。

我们知道,一个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交易,通常会贴上一些标签。

比如一件衣服,贴上一个带有条形码的标签主要是为了什么?

主要是为了通过扫码来快速地识别它。

同样,在农场里面的每一只牛,都贴上一个带有号码的标签也是为了快速地识别。

所以,你已经看到了,标签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容易更快捷地调取信息。

比如,我们熟知的 Google 公司,它的搜索服务之所以能够帮助我们做到快速、高效地获取到网络上绝大部分的信息,是因为 Google 它把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网页都收集起来,然后给每个网页贴上了各种索引,这些索引本质上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标签。

那有了这些索引之后,当我们去 Google 搜索某个关键词的时候,它的算法就会去匹配网页的索引跟我们输入的关键词,然后迅速返回最匹配的结果给我们。

而在印象笔记里面的标签,同样发挥着类似于 Google 网页索引的一种功效,它可以快速地帮助我们调取到想要的信息,甚至我们可以说,用印象笔记的标签来调取信息它更为精确。

因为在印象笔记里面,标签跟笔记是经过我们精心整理的,它们是互为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说一条标签可以贴在不同的笔记上面,而一条笔记也可以贴上不同的标签。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拿着一条标签,贴在不同的笔记上面,而这些不同的笔记,又可以存放在不同的笔记本里面,这个时候实际上你是在编织一张网。

这张网是什么样的网呢?

我个人觉得比较像的是一张鱼网,你看呀,下面这条黄色的标签就像是鱼网末端的一根牵引线,只要我们把这根牵引线轻轻一拉,那归到这张鱼网里的鱼,也就是那些贴了同一条标签的笔记就会全部被钩上来了。

从这里你可以看到,由标签编织出来的这张网是全局性的,它彻底打破了我们用笔记本进行分类时的所遇到的那种空间上的限制。

下面这个视频,是我以真实的场景来为你演示标签的一些强大功效。

印象笔记强大的标签功能https://www.zhihu.com/video/1135234956598034432

OK,到这里,通过上面文字+视频的描述,我想你已经看清楚了,一条标签可以被多条笔记来使用,一条笔记又可以归纳到多条标签的类别里边,标签彻底打破了笔记本进行信息分类时的空间限制。

在印象笔记这里,只要你给每一条笔记打上不同的标签,这些标签和笔记就会形成一张网,最终每一条笔记可以在不同的类别里面实现它的使用价值。

通过上面图文并茂+视频的讲解,我希望你已经明白到标签在印象笔记里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也希望你已经体会到了标签的强大功效。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点赞,让更多朋友也看到这篇内容(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哦)

2、关注我和我的专栏,及时看到我的更新,一起成长。

3、关注公众号【赋能懂事局】可获取价值199元《印象笔记高手标配》手册,帮你构建有序知识体系并应用自如,2个月成为所在领域顶尖高手。手册内容宝贵,每天仅限前5位朋友哦。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货源网 1064879863